提昇教育工作者人權素養之我見

台北縣立自強國民中學 李永旭

提昇教育工作者人權素養之我見 台北縣立自強國民中學 校長 李永旭 由於當前教育環境與氛圍的急遽改變,連家長對教師的社會地位,也不斷地提出挑戰,令許多熱衷於教育,投身於教育的夥伴,產生不如歸去的感慨。其實多元民主的社會,教育工作自然會面對不同層面的檢視,因此,教師專業素養也應隨著環境變遷,而相對的提升。以學校場域言,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地嚴禁校園體罰,但教育現場並沒有因為禁止體罰,而杜絕了師生衝突,反而令人擔憂的是,家長、學生學會了以抗衡的模式,提出非理性的要求,以致減損了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認真投入的意願,並產生消極不作為的教育冷漠,這樣的景況,再發展下去,恐非台灣教育之福。 本人因參與北縣人權教育輔導團召集人的工作,而了解到人權教育於當今教育系統裡,難以被已存在的慣性體制接納,甚至於被貼上--人權就是「主張學生權利,剝奪教師權力」的標籤,所以要說服教師將人權教育,融入課程中實施,其難度不言而喻。因而,唯有將人權的觀念,運用在與學生互動的事務上,在彼此尊重的氛圍裡,彰顯以理服人的效果,才能在未來輔導管教的措施上帶來正面益處,也才易使教師願意運用人權觀念於班級經營,相信教師人權素養的養成,學生人權觀念的提升,自然會水到渠成。 推動的策略,僅提供個人的想法與做法: 一、 透過人權教育的核心團隊,編輯人權教育與正向管教案例彙編,供教育現場所有教師的參考與指引。 以下就以本人曾參與北縣正向管教案例彙編的例子,舉例說明: 元宵節那天,國文科老師在辦公室舉辦猜燈謎的活動。小凱每一節下課都趕著去參加,可是辦公室總是擠滿了人,一直都不得其門而入;直到打掃時間,學生們都在進行打掃工作,小凱總算逮到機會,進到辦公室猜對一個題目,得到一個獎品,但卻沒有做當天的打掃工作。 小凱的班導張老師是校內年輕一代的老師,從幾位資深前輩處學到「對待學生一定要嚴格,尤其是對國中一年級學生,更要先樹立導師威嚴」。   當天打掃時間,他發現班上小凱沒有做打掃工作,當場即非常不悅。等到小凱回到教室,已經是上課時間了。張老師一見到小凱即責問他:「陳益凱,打掃時間為什麼沒做打掃工作?你跑到哪裡鬼混了?」「我只不過去參加猜燈謎活動,哪有去鬼混?」,小凱不耐煩地大聲回應。此時張老師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你那是什麼態度啊?沒做打掃工作就是不對,還一大堆理由。」「我就是不想做啦!怎樣?」 *一次『學生未確實打掃』事件,引發師生衝突* 【人權觀念】: 1. 老師要對校園內、班級內的某個事件或是學生的某些行為,做出回應,所以需要運用匡正正義,其目的有三: * 修正:匡正正義主要目的,通常是用公平的方式來矯正一項錯誤或傷害,也就是將事情改正過來以求公平。 * 預防:匡正正義的另一個目的是預防,就是避免造成錯誤或傷害的人再度犯錯。 * 嚇阻:最後一個目的是嚇阻,制止或勸阻其他人不敢造成錯誤或傷害。 2. 解決匡正正義問題的思考工具: 思考的面向 回 應 1.這裡的錯誤和傷害是什麼? ●錯誤是什麼? ●傷害是什麼? 小凱沒有做打掃工作 小凱可能會破壞團體的規範及秩序 2.這裡的錯誤和傷害有多嚴重? ●有多少人事物受到影響? ●持續多久? ●造成錯誤跟傷害有多嚴重? ●違反你的是非觀念到什麼地步? 全班同學的打掃風氣 剛剛發生 可能全班的打掃工作將無法規範 還好 3.誰造成這些錯誤與傷害? ●這個人是故意的還是無心的? ●這個人有沒有能力知道自己的行為是 錯的,會造成傷害? ●這個人是不是明知道會造成傷害的後 果,但仍然堅持去做? ●這個人是不是應該注意卻沒有注意可 能發生的危險? 小凱是無心的 可能不了解輕和重 不是 沒有注意 ●這個人過去是不是曾造成類似的錯誤 或傷害? ●這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沒有感到後 悔? ●這個人如果不是單獨行動,他扮演的是 什麼角色? 不會 感到後悔 單獨行動,純粹是喜歡燈謎 4.誰受到這些錯誤與傷害影響? ●這個人對發生的事情是不是也該負點 責任? ●這個人有沒有從傷害或錯誤中回復原 狀的能力? 是 有 5.我們能做哪些事?下列哪一種回應在這個 情形中可能比較公平適當? ●忽略或不理會這些錯誤與傷害 ●告知這個人他犯的錯誤或造成的傷害 ●原諒或寬恕這個人的行為 ●讓這個人彌補造成的傷害或將事物復 原 ●要這個人為錯誤或傷害賠償金錢 ●懲罰這個人的所作所為 ●要這個人接受治療或教育 原諒或寬恕這個人的行為 3. 分配的正義:分配的正義強調事物分配的公平性。 不是表面上齊頭式的平等,而必須顧及每個人的差異性。所以,當有某些利益(例如猜燈謎)或負擔(例如掃地工作)需要分配時,要如何或依什麼條件來分配才算公平,就是分配正義所要注意的實施細節。老師應讓每位學生能公平的參與活動,分組或抽籤決定序號,就不會衍生後續師生衝突的問題。 【策略引導】: 1. 權威與尊重:不給學生解釋的空間即行嚴厲責罵,很可能會得到學生非理性的惡言相向,讓老師錯愕、尊嚴受傷。若能諒解小凱積極想參加猜燈謎活動的心願和行動,同時,也能要求小凱因為打掃工作的疏失而需做補償工作,應可被接受且能達到引導問題處理的教育目的。。 2. 引導「打掃」及「參加猜謎活動」兼顧的可行辦法,讓學生學會正確的問題處理及負責的態度。 3. 於活動安排上,可使學生分組進行或抽籤決定序號,給予公平的參與機會。 4. 對於學生的情緒發洩,或激烈言語,老師應避免與其情緒共舞、怒目相視而是宜以冷靜的態度,引導他思考,並學習理性的與人溝通。 【追蹤輔導策略】:   1. 繼續追蹤與觀察小凱處事的態度,及與他人溝通的狀況。   2. 於上課中融入理性溝通、人權觀念的活動設計。 人權觀念的部分:先引導老師於案例中,從匡正正義的了解、運用到其思考工 具的使用,再其次,由分配正義的角度去提醒教師設計遊戲時 與安排打掃工作時應注意的事項,使老師能參考運用,又不至 於產生負面的師生衝突,使學生事務得以有效解決,相信推動 人權的益處得以彰顯。 策略引導的部分:釐清觀念後,採取的教育手段與作為,較能符合正向管教。 追蹤輔導策略的部分:持續追蹤,直到學生改善行為為止。 二、 透過網路平台,提供教師於輔導與管教面對困境時的專業分析與指引。 三、 透過情境的模擬,以戲劇或卡通動畫等生動的方式,製播教材,引起學生的興趣而樂於參與討論。 四、 教學與教材,符應社會脈動切合時勢,取材多元,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階段能力,較易轉化成課程設計,推動成效佳。 結語: 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處理校內容易發生的問題,同時使每位同學在友善的氛圍裡,學會尊重每個人的人權,並學習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而教育工作者在體認人權的價值後,才能將人權真正落實在教學工作中,從而使學生透過適當的人權教育,習得人權的精髓,完成真正人權立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