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與環境的關係

中國石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政部經理 范順進

自然的和諧:

  台灣在早期被稱為formosa,就是因為她是一個美麗的寶島,好山好水青山翠綠。早期大家生活雖然清苦但卻甘之如飴,耕種、引水只取自己所需並懂得感恩天地、心靈富裕、快樂。自然界的蟲鳴鳥叫在在顯現生機盎然,大地綠草如茵,花草樹木蓬勃發展,形成一片和諧之景象。雨水滋潤了花草、並順著土壤滲入地下,慢慢流入溪河匯入川海,蒸發進入空氣中匯集成降雨。如此形成生生不息之循環。多美好的景象~

工程的手段:

  從農業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人定勝天」的目標造就了包括排樁、地錨、擋土牆等工程構造物不斷的增加,為了讓土地「得以」永續利用,青山綠野不斷消失,而原始的地貌則變成堅硬的水泥地,降雨造成地表逕流增加,無法有充裕時間滲入土壤中,因而造成巨大逕流直接流入同樣為工程構造物之大型溝渠甚至箱涵,如果此一逕流量超過工程設計之標準,則勢必無法宣洩而導致漫流,進而造成災害。
地表不再是綠地、大樹也不見了,可遮陰的地方減少,取而代之的水泥地面及鋼筋建築物搭配「漂亮」的帷幕外牆,炙熱陽光照射所產生的反光讓四周的溫度迅速上升,於是街上跑的交通工具、商店、住家無不開啟冷氣機消暑驅熱,所有的熱氣都往外排放,更造成環境溫度無法下降。現在的台北氣溫甚至比南部城市溫度還要高,皆是城市效應所造成。

人心的貪婪: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好熟悉的廣告名詞,但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則是超額使用水源,甚至是地下水,目前台灣全球代工產業中,以高科技之半導體、太陽能、光電等產品,其製程對水的需求量最大,因此為達成以經濟稱霸全球的台灣政府,乃由經濟部工業局於北、中、南廣設工業區,為了製造高科技產品而大量使用水源。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與環境生態根本無法共存,而台灣的地勢幾乎是山陡川急,每當降雨時藉由水壩所能留存的水資源有限,再者台灣若梅雨季節少水或颱風引進之含水氣流不足時,又可能造成全台生活用水、灌溉用水缺水及工業用水不足的情形,形成捉襟見肘的窘境。

自然的反撲:

  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被提出的聖嬰現象及反聖嬰現象均造成地球整體環境溫度變化異常,目前科學家所發現的主要原因是人類二氧化碳排放過多所導致溫室效應擴及全球。本世紀初科學家已經發現南北極冰棚迅速融化瓦解、甚至北極原本冰封之處也因全球溫度上升導致冰溶而已經可以航行船隻。而地震次數逐漸頻繁且規模逐漸加大,包括海地、中國等處均造成巨大影響,冰島的火山爆發也使的歐洲的經濟產生巨大損失,此一現象在在都顯示地球需要「自救」才能存活下來,因為人類無止境的破壞生態環境、影響氣候變遷、甚至違反自然「複製」生物。

回歸:

  「尊天地、敬鬼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與大地共存才是人類生存之道,如何維護進而保持原有的青山綠水,是需要我們大家一同思考的話題。聖嚴法師說過:「我們需要的不多,但是想要得太多」,如果大家都能落實「夠用就好」,去除多餘的想要慾望,讓我們的地球得以喘息,後代子孫享有青山綠水的好環境。

  從我個人開始做起,除了盡全力做到「節能減碳」外,還要存好心念、以真誠與人相處,改變周遭的磁場氣氛,讓漣漪效益逐漸擴大,希望大家一起來護衛地球,讓我們及下一代持續享有一個健康、安全的居住環境的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