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小精靈----翠鳥

徐美菊

前言

  翠鳥是我們台灣的鳥類,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愛護牠,千萬別在春天大興土木整治河川,更不要在春天拼命除草(也許鳥巢就在忙草叢裡),讓我們好好的認識一下翠鳥的習性、食物、繁殖等等,也請告訴週遭的其他人,不要傷害翠鳥,否則會讓翠鳥絕種,再也看到美麗的翠鳥。

外型特徵

別名:魚狗、釣魚翁 ,屬翡翠科

體型:16cm

型態:大多分布在世界各熱帶地區,頭大、嘴粗厚長而尖,全世界共有九十種,台灣(包含離島)目前則有五種,只有翠鳥是繁殖種,其餘四種為候鳥。腳紅色,頭上至後頸暗綠色,有淡藍色光澤斑點,背至尾端藍色有光澤,翅膀是暗綠色有藍色光澤,有淡藍色斑點,眼至耳羽橙紅色,前後方有白斑,喉白色,胸以下橙色。雌鳥大致和雄鳥相似,但雄鳥嘴黑色,而母鳥嘴下緣則是紅色,像擦了口紅似的,幼鳥則羽色較淡,且胸部略帶黑色,

  翠鳥身子小巧玲瓏,飛行快速,羽色光鮮豔麗,常出現在平地低海拔河川、溪流、池塘、溝渠及魚塭等環境,飛行時會發出「唧、唧、唧」叫聲 。靠捕食小魚類或溪蝦裹腹,捕魚技術一流,有「魚狗」稱號,國外稱牠為「Kingfisher」(國王漁夫)。

領域性強的拼命三郎 捨命出擊

  翠鳥之所以能往水中俯衝抓魚,秘訣就在於牠的眼睛擁有一層獨特的「瞬膜」,當牠衝入水裡的瞬間,會將牠的雙眼蓋起來免得淋濕,然而,上天雖賦予牠這種捕魚技巧,事實上也潛藏著危險性。因為覓食瞬間雙眼全閉,明明剛剛見到的獵物,或許衝入捕抓時已經溜走,因此,翠鳥的覓食絕非百發百中,落空的機會也大得很。尤其,為了練習抓魚技巧,翠鳥的幼鳥夭折率非常高,往往一個判斷錯誤,不慎撞到溪底的石頭,昏了頭,就當場溺死在溪流裡﹗

  翠鳥除去繁殖期,總習慣獨來獨往,一條長約一公里的溪流,大約會分成四個翠鳥領域,每隻翠鳥在自己的領域覓食、生活,一遇到其他的翠鳥入侵,馬上起身驅逐,牠們的鳥巢也很有趣,不是像一般的鳥兒啣草建在樹枝上,反倒是在溪流旁的土堤、河岸邊挖洞為巢,雌雄羽色幾乎相同,是翠鳥另一個迥異於其他鳥類的特點,繁殖期時公鳥為了討母鳥歡心,總是銜著補捉到的魚兒餵食給母鳥吃,翠鳥若要餵食通常會把小魚的頭朝外(魚鱗不會卡住),方便餵食,等到獲得佳人首肯後便共組家園,每年三月至八月是其繁殖期,通常會孵化兩次,一次約兩到六顆蛋,孵蛋及餵食小鳥任務, 不分公主外、母主內,同心協力共同育雛。這樣的翠鳥,實在值得我們珍惜。

河川清淨與否 見翠鳥就知道

  翠鳥在河邊捕魚,對於河川,牠不只是消費者,還是一個監督者,河川的清淨與否,牠最清楚,因此,又被稱為「河川指標鳥」,位居河川食物鏈中的高級消費者位置的翠鳥,牠的顯現是河川健康與否的指標。有翠鳥蹤跡即表示該地的河川還維持一定的潔淨度,有魚、有微生物等;不過,有幾個現象卻是危害到翠鳥的生存,值得大家來關切。首先是外來魚種吳郭魚的入侵,由於吳郭魚會消滅其他的本土魚類,或許會造成翠鳥的食物減少,進而影響其生存。其次是河川的水泥堤壁造成翠鳥無法挖洞建立巢穴,如此一來,即使該溪流食物充足,翠鳥也無法安居。

請給翠鳥一個好的生長空間

  筆者在2009年三月開始在牛欄河流域拍攝翠鳥,以及觀察翠鳥生態,足足花了將近四個月的時間,每天一早六點多到十點多、下午兩點到五點多,幾乎天天守候在河邊,把自己偽裝在帳棚裡,天氣熱時偽裝帳裡非常悶熱簡直是汗流浹背,但為了不影響翠鳥生態,還是得忍耐,終於捕捉到翠鳥家族的一切,包括從公鳥抓魚傳食給母鳥→進行交配→等待小鳥出生、長大→小鳥離巢→親鳥帶到河邊教導抓魚技巧等等,透過相機鏡頭觀看翠鳥的一切,雖是小小的一種鳥類,身為人類的我們也不懂鳥語,但在將近四個月的朝夕相處之下,翠鳥的各種動作及眼神,幾乎與筆者心靈相通了, 讓筆者好生感動,讚嘆自然界之奧妙。

  原本以為這一切都會在順利中運行,翠鳥將把第二巢的孩子撫養長大,萬萬沒想到在七月初的一個上午,突然看到這個令我震驚的畫面,不知為何牛欄河在此時大興土木整治,使得原本靠溪裡的小魚撫養孩子長大的翠鳥,頓時失去覓食的地方,除了自己無法吃飽外,在洞裡嗷嗷待哺的小孩也將面臨斷糧的危機,看到河床變成如此模樣,筆者好心痛,因為人類的無知,卻讓無辜的小生命來承受這樣的結果
又到了春天繁殖季了,不光是翠鳥,其他任何動、植物都將在春天蓬勃起來,筆者希望藉由這篇文章,喚起人們對環境及生態的重視,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在好山好水的牛欄河畔散步,聽到天籟般的蟲鳴、鳥叫,讓長壽之鄉的美名永遠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