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世界公民的榜樣: 捐肝救父的穆斯林青年馬興德

中國回教協會秘書長 哈志‧依斯哈克‧馬孝棋
  伊斯蘭常被世人所誤解,但我確認為當中一定會有真理,就好像是夜空裡的星光,它被整個黑暗所包圍,但世人確因這微光,找到希望與出口。

  人心已黑,世道已暗,這一切的一切就是貪婪的漫延。每一個人都在爭,但就是很少有人會去爭做一個僕人,爭相去服務眾人的志氣與想法。

  伊斯蘭的先知穆罕默德(安拉賜他平安)是世人的導師,他的話有許多是影響人生一輩子的話,他曾說:『安拉要我從二選一,而我選做一個感恩的僕人,不選一個有權勢的君王。』又說:『只有兩種人值得羨慕:一種人安拉賜給他財富,他(她)專為真理而費用;一種人安拉賜給他知識,他(她)以此明辨是非,並教誨他人。』

  讚頌安拉與追求常存善行是人生活存的目的,呼應着人生至古誰無死,留取丹心汗青的一句中國古言。

  是什麼東西會讓人死後還能為自己留下善功,在後人心目中緬懷萬古呢?我想不是什麼財富,亦不是什麼紀念碑或是獎狀的,而是「為安拉做無私的奉獻」吧。 做一個世界公民的條件不難就是做不貪婪的僕人貢獻自己的一份資源而已。

以下筆者提供倆位穆斯林的人生經歷值得一看:

一、 捐肝救父的穆斯林青年 蘇萊曼.馬興德

  醫師宣佈如不換肝的話存活的希望就渺小了。一位青年孩子為了父親的生命決定放棄在美國的事業,無怨無悔回台捐肝救父以圖養育之恩,他沒有瞞怨只希望父親早日康復。

  換肝是件大手術,對捐肝的愛心者與被移植的病人來說都是生命中的風險。台大醫院腎臟外科醫師蔡孟昆曾說:『器官移植的本質是大悲走向大喜的人間大愛。』由此說來,筆者相信這個青年所做的決定,從伊斯蘭教義來說是仁慈與行孝兩者兼具的具體展現。本期「愛的足跡」這個單元,我們就要為大家介紹這為捐肝救父的青年孝子,蘇萊曼‧馬興德教親感人的事蹟。

媽媽眼中的阿德

  他是位勤奮向學與自力更生的孩子,處處都不要父母親掛心,他對生活每天充滿希望與活力,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不怕身份低,從國中開始就賺錢貼補家用,余媽媽記憶當時,阿德送報領了第一份薪資就買了一隻手錶給了我(媽媽);到了暑假阿德選了到人多的考場去擺攤,賣泰式涼麵;另外又找到建築的工地搬水泥做起粗活;他對吃的很有概念,所以有一陣子他上了昆明園清真館當服務生與小廚,就這樣來回做了七年之久,讓阿德也存了不少錢做為日後到美國讀書的學費。阿德到美國攻讀碩士電腦程式設計,學業之餘也閒不住,他專心從事餐飲業的服務,先到加州東北清真館跑堂,又在美式漢堡店學習共花了7年。工讀時間他又到紐約學習室內設計,他正興奮的要開始一手用過去的打工經驗要在美國闖天下打造屬於自己的餐廳Enjoy Kitchen漢堡店之時,阿德的父親住了醫院。

開店夢碎回台救父

  阿德獲知父親在台因肝病住進台大醫院,在美國心急不安,立刻捲起舖蓋打消開餐廳的夢想,他知道世上在沒有比照顧虛弱的父親更重要的事了,回台協助家計照顧父親的病情,果真父親的肝病以到非切除的地步,全家共同面臨痛苦的決擇,而阿德慶幸自己是唯一符合捐肝條件的人,能救父生命捐上一切也願意,此時阿德的媽媽正也在沙烏地阿拉伯做朝覲,在聖地忍耐求主希望先生與兒子手術順利成功。

  安拉襄助2008年7月入院10月回台既守着父親的床邊的阿德,直到12月15日捐肝移植以有2009年5月順利出院,之後父母親與全家又開始為阿德的體力擔心,阿德憑著信仰與意志努力的要想恢復體力,因為他知道下一個工作就是要證明給父親看,不因捐肝而要影響開店養家的責任。

開店的目的是要證明給父親--我能!

  阿德捐肝給父親延續了父親新生命的到來但是全家開始擔心阿德的身體尤其是他的父親更是心疼阿德捐肝後的身體,為了要證明給父親看,經過一年的養肝與體能復健,期間阿德靜悄悄的計畫起在台北開設一家夢想中的美式清真漢堡店的籌備工作,果真,在一手阿德從頭設計菜色到店內的裝潢與現代西式的烹具都是阿德的構想,阿德終於在2009年12月1日開了Enjoy Kitchen美式清真Halal漢堡店,他的母親余光瓊哈佳與兄妹全來幫忙阿德,全家人一起工作相互扶持,希望看到阿德的成功,也更希望見到父親的喜悅與肯定。

母親對孩子們的品德教育

  阿德一家8口隨父母從緬甸的美支納地區在1991年舉家遷台,從小孩子們接受伊斯蘭的家庭教育,余哈佳對孩子們的要求就是「越成功越謙恭」,安拉是最不喜歡自大高傲的人,在外時對家境身份比自己還不如意的人要施予同情心,甚至於給予幫助;對教門上的發展要關心,有甚麼能力或資源都要想到往教門上提供,人生是用來努力成就伊斯蘭的。

開店的願望在實現伊斯蘭之光

  阿德認為賺錢的目的如果只是吃喝玩樂那就太便宜了自己的生命了。今天安拉還給我體力,給我開店的能力,我希望將我所合法賺來的錢用在救人與做教門有意義的事情上,我也希望任何陌生的客人來到我的店讓他們Enjoy到親切與精緻而美味的菜餚,從中間體會到我們穆斯林的生活品味,改變他們對伊斯蘭的誤解與偏見的想法。這是我青少年時的夢想。

二、 從逆境中找到幸福的婆婆─鈴木住子.艾咪娜.歐斯曼

  艾婆婆是日本籍的穆斯林,今年已屆八十八歲高齡。筆者認識艾婆婆已超過十多年。初次認識她是在台北清真寺,當時她以外國口音的國語向我說Assalamu ‘alaikum,並要求我陪同她去六張犁回教公墓為其先生走墳唸經作篤啊(祈禱)。我一直到了她先生的墳地才知道她是Abudurrahman.鄭厚仁教親的夫人。自鄭氏於民國六十六年歸真後,艾婆婆就孤苦伶仃地一個人在台過日子。

  我雖不認識鄭老人家,但我知道過去台北麗水街清真寺的房舍與地產,都是他與永寶齋珠寶的老闆常子春老人家共同捐資所購買、以提供給教親做禮拜寺之用的。當時我在他墳前唸了古蘭首章與第二章的後幾節,然後向真主祈禱。從那時起,艾婆婆就常與我保持聯繫,她一有粗活就會來電或親自來寺找我幫忙。去年2009年,她說家裡鬧小偷不安全所以要搬家換地方,不久我就找了四位教內壯丁幫她搬家,解決其住的問題。她因此時時知感遇事都能解決,而對安拉心存感謝。

  每當我去探望她時,她總會向我訴說過往之事,我也才發現艾婆婆是位能夠寫書、畫畫、懂得過生活的人物,值得年輕後輩認識。所以在這次「愛的足跡」單元裡,筆者擬介紹艾婆婆寶貴的生活智慧以與讀者分享。

謙和迎接客人

  2010年4月4日下午2點,筆者去艾婆婆的北投住家(租屋)。當我到了艾婆婆家巷口時,就看到她早已站在二樓的陽台上等我到來,她向我揮手,以此表現日本傳統迎接客人到訪的禮貌與尊敬,讓我頗為記憶深刻。艾婆婆事後說,這也是對阿訇的親臨表示敬意與謙和。

十二歲時歸信伊斯蘭

  艾婆婆本名為鈴木住子,出生於東京,在北海道長大。她爸爸是客輪船長,常不在家;媽媽是醫生,有貴族背景。她在十二歲那年帶著弟弟回東京,有一天好奇地進入一所清真寺,巧遇遠來的訪客─一位俄羅斯的穆斯林大學者。那位大學者替她取經名叫艾咪娜,弟弟則是沙諦葛(今年初才歸真),姊弟倆從此與伊斯蘭結下了不解之緣。入教後的她以日語拼讀勤學背誦古蘭經,至今仍能對古蘭經首章與幾句讚主詞朗朗上口。

轉落的日子

  「轉落」一詞見於艾婆婆於1959年在東京所寫的自傳書《轉落的王妃》中,依她所言,「轉落」就是命運的意思。因為她從十二歲入了伊斯蘭之後,人生的際遇就與伊斯蘭的人事物息息相關。

  十五歲那年,艾婆婆在東京認識了新疆的維吾爾族穆斯林歐斯曼。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艾婆婆在十七歲時便與他共赴南京結婚;十九歲時到了北京;二十一歲時生了大女兒Aeshah;約二十三歲時生了兒子Muzaber。而她在二十五歲時,與先生到蘭州效命日皇從事地下特務工作。後來不幸被國民黨逮捕,夫妻倆從此天各一方,再也沒見過面。她被送到了重慶監獄關了七年之久。在牢中每日以淚洗面,艱難度日,且曾多次萌生自殺的念頭。當艾婆婆回憶過往一生的坎坷歲月時,總不免感嘆造化弄人,使她迭經悲歡離合。但她始終認為她能活到今日,實在得感讚真主,Alhanmudu lilaahim。而由於艾婆婆在獄中不吃「大肉」(豬肉),因此受到一位回族獄卒的注意。有一天獄裡發生大火,這位回族人士便趁機放了她,並帶她躲藏在他家裡,他的女兒還做飯糰給她吃,令她至今難忘。1956年她逃回東京,一場惡夢終於結束。

改嫁回商鄭厚仁

  儘管她有幸回到東京,但十年來卻一直沒有歐斯曼的消息。後來在東京認識了台灣來的回商鄭厚仁,兩人結成連理後共同經營一家清真飯店。1966年喬遷台北謀生,但鄭先生體弱多病少有工作,最後於1977年歸真,從此艾婆婆便獨自在北投開設日語學習班,自食其力。

  艾婆婆在北投地區以教日語為生,數十年如一日,她在當時純樸的社區裡成為眾所周知的日語名師。其學生可謂桃李滿天下,現任榮民總醫院的副院長就是她的學生。此外從管區的警員到街坊的鄰居,對艾婆婆都不陌生。她為人謙和有禮,教書認真,一直深受里鄰愛戴。

活到老教到老

  艾婆婆今年已屆八十八歲高齡,既無橫產也無積蓄;其兩位小孩住在北京,對教門已然陌生,支應其生活費極為有限,故她只能以教日語為生,收入不豐。但艾婆婆表現出堅強的求生毅力。她說:我比不過年輕人的腳步與體力;我比不過他們的才華和美貌;我比不過他們的財富,我一個人,我唯一剩下的只有一句感讚真主─Alhanmudu lilaahi,感謝祂給我還能動的體力,讓我可以租一間房子遮風避雨,並以教日語來換取微薄的生活費。而今天還有阿訇關心我,我真得感到幸福與歡喜。

艾婆婆的粗茶淡飯

  她的生財工具就是白板、書桌和幾張椅子。由於她自認為高齡老師,深怕學生不來報名上課,因此所收的學費是外面語言補習班的1/5不到,導致其有時連房租都無法按時繳付。艾婆婆平日省吃儉用,饅頭、蜂蜜、奶油、雞骨湯加一粒蛋,對她而言就宛如山珍海味了。有一天我帶給她麵餅(油香),她非常高興。艾婆婆的知足常樂讓她的日子變得更喜悅,這也讓我想到阿依莎的傳述:先知穆罕默德的家屬沒有連續兩天飽食過,直到他歸真去世。而先知也常鼓勵人們說:「恭喜得到伊斯蘭正道且生活夠用且知足的人。」

她是一位獨特的婆婆

  艾婆婆說她每天在睡前都會唸Subuhanai rabiyal aziim(讚我養主的清高)。這讓我記起一段聖訓,先知穆罕默德說:「獨特的人是誰?就是常紀念安拉的男女。」他又說:「誰唸了讚主清高和讚頌全歸安拉,天堂中已為他栽種下一棵椰棗樹。」 艾婆婆的生命充滿智慧,讓我感覺與她聊天不僅會觸動我對生活的省思,也會讓我瞭解「簡樸」不見得就是「窮」;真正的窮是心靈上的空虛,但一旦超越了物質的束縛,反而是心靈的一種解放。

  艾婆婆的心因為擁抱了全世界而每日享有讚主的喜悅。她曾在其著作《轉落的王妃》一書(紹和34年9月[1959年9月])中描寫其人生起落,殊不知其下個轉落點卻是在台灣。然而不論未來她將再如何轉落,她已將其生命全交託給安拉了。

─編按:因艾婆婆年歲已高,本篇所記錄之年代未必確實,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