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理想的實踐與圓成

一貫道講師 柯榮欣
  歷代聖賢致力道德理想的實踐與圓成,使生命價值得以貞定,於是開展內聖外王的生命進路,讓一切眾生都能依此邁向有道德的人生,進而己立而立人、己達而達人,孔子聖人一生由『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人生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心境與開展,所以聖人道德生命能綻放如此的光彩其根本關鍵是日新其德、日進其道,要在生命直下的實踐與擔負中,才會有真實的感受與深入的體會,然而實踐之功與修養的境界,是有待歲月的錘鍊與心靈的契悟,才能日趨圓熟,聖人的修養與道德理想是一切眾生的典範。我們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只要日新又新的改惡向善,一樣能彰顯人生的價值。

  每一個人的一生就日常的行程與成長階段來講,不會有太大的不同,一樣的生活起居,一樣的生老病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般人老是在世俗的名利糾纏中,掙脫不出來,還是逃不開「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命運終局,於是聖賢就是在命限之外,又開出一條真理的道路,讓每個人的人生有了理想,生命就能往上提昇與超越,聖賢希望世界上每個人都能進德修業與明白做人的道理,讓世界充滿祥和,因此唯有人格修養到充盡處,才能會通與天道的真實美善,生命修養到這樣的境界,人格才有穿透力,生命才有感染力,不但能獨善其身、進而可以兼善天下。不但能愛惜自己的生命,更能疼惜一切自然萬物,讓生命擁有無限的價值。

人生理想實踐與圓成的根本進路

  聖人一生理想與道德修養實踐不離此四大方向,其一生教育眾生的中心思想,人生理想也由斯開展與實踐。

A:「志於道」這個「道」包括形而上的天道與形而下的人道,孔子聖 人要我們進德修業立志要高遠,透過下學上達的修學進路,掌握人生的方向與目標,通過真理的教化,喚醒主體仁心的自覺,透過德行實踐,開出人生大道,就可上達於天的超越美善。到達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

B:「據於德」其生命進路必須以人道為根基,中庸云『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因此德性乃是為人處世的根本,立身行道之基石,若能在日用倫常之間拳拳服膺執守不失,學習聖者『文王』五德兼備的典範「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若能如是效法學習,內能修己、外能渡人,這是至善生命的表現。

C:「依於仁」仁者有體有用,仁的體是心性的修養,性命的自覺,當我們體現了生命內在的仁心,就能彰顯我們每個人內在的同理心,表現於外用的則是愛人愛物,擴而充之就可以兼愛全天下,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此境界才是仁心的終極發揮與開展。

D:「游於藝」游者涵詠陶冶之意,藝者六藝也、即是禮、樂、射、御、書、數。孔子一生的教育以六藝為主,凡是人才的培養,生活的充實,都要依六藝的修養來圓成,簡而言之,凡屬六藝的範圍都是藝。一個人一方面除了追求道德生命昇華之外,另一方面更要培養藝術生活的興趣,讓生命得到豐碩與潤澤。

  聖賢傳道教學的中心思想就是「道、德、仁、藝」四大面向而「志於道、據於德」是邁向形而上的道德思想,,「依於仁、游於藝」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這是聖人全部思想與教育的根本核心,同時具備了這四項要點,才真正是一個有道德學問的人。

  縱觀一切人事,一切的歷史,都是人的問題,所以聖人一生教育的中心始終是以人文來化成自然,而使國家百姓日日近趨於道,其根本進路始於明德、繼而親民、終則止於至善,若能如是修學,大同世界的理想就近在眼前,當下即是,現在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代,上自執政者、下自一般百姓都不重視自己的道德品格的修養,不講求真正的學問,對於下學上達的人生理想拋到一邊,只重視名聞利養,將道德良知放在一邊,最可怕的是,對國家百姓有利益的事,自己知道而不去做,明知不對的事,自己又下不了決心去改變,所以只好因循下去,而造成惡性循環,要想讓這個世界恢復到以前上至天子、下自百姓人人有道,個個有德,ㄧ方面透過宗教的力量,另一方面則是每一個人生命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