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的心聲,誰人知?

公家機關退休人員 呂理蒼

  台灣的社會從六十年代開始,漸漸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商社會,而台灣的農民們在這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其實是被現實社會所犧牲的一群,沒人替農民爭取福利,文化知識水平不足的農民們,更無法為自己發聲伸張權益,所以在此呼籲社會大眾、政府官員們,實在應重新正視這群幾乎被公平正義所遺忘的人們。

  舉例而言,位在台灣北部地區的「石門水庫」,是早期國民政府向美國政府大筆舉債興建的,而政府卻在水庫興建完畢後,將大部分國債轉嫁與區域內農民們,向農民們強制徵收「石門水庫工程費」,事後更幾乎未訂定補償或回饋農民的配套措施,更可議的是當時對水庫興建出資貢獻最大的農民,卻在水庫興建完成後,政府往往基於經濟考量,常在遇到缺水時期,將水優先提供給工業用水及民生飲用水,農耕的用水總是排在最後,而農民迫於行政命令,只有被迫「強制休耕」的選擇。

  幾年前,拍攝台灣農業稻作生產過程,獲得國際紀錄片首獎的「無米樂」,探討著「WTO」對台灣農業的衝擊,掀起了人民開始關注農產品價格的討論,「農產品的價格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台灣農業政策中有得討論與改善的空間,例如:每每颱風水災總會看到新聞報導著,什麼又漲了,農災又損失了多少,而蔬果、稻米等農收遇天然災害價格偏高時,政府就採取進口作物以平衡市場價格機制,遇農收生產過剩價格不敷成本時,政府卻並未提出相關的補救政策,任由農民自行吸收負擔損失,這樣的政策導向與一面倒的打壓農民有何差異,政府實應正視農民的權利,訂定一套合理的「農產品產銷制度」及完整執行配套政策,並定期檢討改進政策缺失,以免立意良善的政策,最終都淪為口號,而無法真正保障農民族群。

  最近還有一部電影「眼淚」,選擇到了彰化縣二林鄉的「相思寮」去做特映會,這個僅有二十多戶的小型農村聚落,居住當中的多屬務農一生的老農民,即將因為「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的開發,而被強制徵收土地,老農們已務農一輩子的生活型態,終老之際卻得面臨「財產權」、「居住權」的不保,生活型態被迫改變,導演鄭文燦表示『拍這片不是為了賺大錢,是為了能探討過去那些制度上的暴力所形成的不公平。』這些掛著公共利益的政策,實際上又是怎麼影響人民生活與生計?這樣的公權力是否已侵害到了人民的人權?

  又如早期政府為了設立電力設施,未徵詢農民意見,僅補貼地上農作物少許費用,便強制徵佔農民私地,用以設立電塔,往後造成農民不但因完整農地遭切割,除間接影響農耕便利性,農民還得自行吸收因農地遭切割所造成的不變及損失,如:農地因設立電塔而難以租賃,農民長期暴露在電塔強大電磁波之下耕作影響健康之虞...,後來期間約民國八十年左右,因電力公司為擴建電塔設施,為徵得更多的農地,方才進一步與農民再立租約,再立約的方式,竟是電力公司人員以行使公權力的姿態,在農民不諳法令的情形下,引導農民在不合乎公平利益的租約上蓋章,再強制徵租農民土地。爾後農民詢問電力公司租約到期想收回農地,因而招開農民們、村長與電力公司代表的協商座談會,然而最終電力公司代表的回覆,竟只是短短的幾行行政回文,表示因牽涉電力法規等等,不了了之,農民們的詢問亦未獲得正面的答覆。

  長期以來,農村與農民們,在台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一再的被犧牲,種種上述的事蹟都說明著這個事實,農業與農民是早期臺灣的國本,更是對往後工商進步的社會奠定了許多的貢獻基礎,對於這個產業與族群,政府民眾應報持感恩的態度,而非「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如果這是您自身的遭遇,您又情何以堪呢?在台灣產業結構轉型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該聽聽農民的心聲,重視農民的人權,請求政府大眾,不僅要要求「轉型正義」,更要「及時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