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危機刻不容緩

內政部中部辦公室行政 余慧齡

  人們往往以為,不斷苛索大自然便可以提高食物產量。為了滅殺所有昆蟲,或為了耕種,人們在土地上施用大量農藥,最終使土地變成『工廠』,而不再是食物生產地。

  農業工業化確實能夠在幾年內增加農作物產量,收成令人驚歎。但這種耕作方式已經到了窮途末路,原因是農業工業化犧牲了糧食供應所依賴的資源:土質惡化、水資源匱乏且飽受污染,農業生產越來越依靠化肥,這一切都導致農作物產量不斷減少。而雜草對農藥也有了抗藥性,就連有害作物和害蟲也變得難以控制。縱觀全球,前車之鑒比比皆是。一些地區原本是穀物產地,如今土壤裏充斥著污染物,水源變得匱乏,以致寸草不生,甚至完全沙漠化。

農業工業化並非解決飢餓良方

  上述言論絕不是來自環保人士的危言聳聽,而是全球科學界的共識。上星期,來自世界各國的政府代表和科學家聚首南非約翰內斯堡,發佈首份全球農業評估報告。數百位科學家花了三年時間,討論和研究當前全球農業的發展現狀。這份報告已得到中國在內的六十多個國家採納。報告分析了農業工業化的失敗之處,並得出以下結論:當今農業廣泛使用農藥,並不能滿足當地居民的需求,包括提供多種維持生計的途徑和多元化的健康飲食習慣。報告呼籲農業研究應系統化,及重點研究如何解決飢餓、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及環境問題。

  當前高漲的糧食價格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糧食危機,全球貧困人口無法獲得糧食供應。更嚴重的是,氣候變化、乾旱和洪災的頻繁發生最終使農作物產量大幅減少,而同時受美國和歐盟政策影響,國際市場上生物燃料受到熱捧,使人們將一些原本生產糧食的土地,改為種植燃料作物,進一步加劇商品市場的投機炒賣活動。

糧食價格高漲暴露農業工業化的根本問題

  由於農業工業化依賴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因此油價高企也加重了糧食成本。 化肥、農藥、農業機械,就連食物的長途運輸,都離不開燃料。市場對肉類食品需求的不斷擴大,也使農戶將部分穀物用於飼養牲畜。美國人均肉類年消耗量達120公斤。要生產出120公斤的肉類,就需要用750公斤穀物去餵養牲畜。且不說這是一種很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單就目前全球糧食供應狀況而言,用糧食飼養牲畜的做法,對那些營養不良的窮人簡直就是一種諷刺。

  化解這場危機的方法層出不窮,但關鍵在於從根本改變世界農業發展方向。就像報告所強調,『農業工業化對生態影響如此大,我們不能忽視。』報告建議對使用化肥和燃料徵收一定的稅項,以削減農業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報告也呼籲,必須完全禁止在河流附近施用有毒化肥,避免污染水源。

  事實上,在中國,由於農業耕種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富營養化,嚴重污染地下水、河流、湖泊和近海水域。目前,中國 85%以上的湖泊已受到嚴重的富營養化污染,並導致藻華災害大規模爆發。一些藻類會產生毒素,嚴重影響人類和水生物生長。單是2007年,中國就有八十二宗藻華災害在近海水域爆發(俗稱『紅潮』),受災海域面積達11,610平方公里。藻華會使近海水域缺氧,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物無法生存。200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佈珠江河口和長江河口已成為新的藻華災區。

農業工業化導致嚴重污染

  在亞洲,每年施用的有毒農藥總量高達五十多萬噸,其中中國就是全球農藥消耗量最大的國家之一。

  那麼,我們有什麼替代方案?如何在不增加耕地,又不採用農業工業化技術的情況下,提高農作物產量,解決全球將近七十億人口的生計問題呢?有些人認為遺傳基因工程是解決以上問題的方案。但報告已明確指出,種植基因改造作物並不是解決貧窮和飢餓的途徑。相反,報告推薦了一系列稱為『智能耕作』的解決方案,包括有利生態及支持生物多樣性的耕作方法。這種耕作方法不僅能夠滿足當地需求,同時也適合本地環境,包括使用本地品種,同時也應用當地傳統種植技術進行耕作。

可持續農業才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出路

  現代耕作方式必須與自然環境及人類和諧共生,而非與大自然對抗。全球上百萬個農場的耕作情況已經證明,有利生態的可持續農業不僅能夠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糧食生產,補充自然資源,同時還能給農民和當地民眾帶來更豐足的生活。要充分利用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潛力,首先就需要在研究方面進行重大變革。既然可持續農業立足於生物多樣性,政府機構便需要確保國家絕大部分研究經費是投入到可持續農業。

  農業耕作的未來是有希望的,它絕對可以帶給我們充足的糧食,珍惜資源,珍惜幸福。

參考資料:綠色和平國際環保組織 Gerd Leipold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