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教育的推廣-以本土語言為例

台中市東光國小/校長 何志平

  本土文化與每一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密切結合。一個成熟的社會,在經濟活動蓬勃發展,國際化、資訊化如火如荼展開之際,必然也會讓其居民關心其鄉土,進而愛護其鄉土。因為每一個人對他生長的故鄉都有濃厚的感情,任何一個生養你我的地方,無論是自然環境、歷史發展、民情風俗,以至於產業工藝等,都蘊藏著令人驚喜的寶藏。把它挖掘出來,讓它重新發光,這就是「在地文化」。

  語言是一種繼續在地文化的重要工具,語言的傳承就是文化的傳遞,語言內容改變文化就改變,所以語言的保留就是文化的保留。我國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於民國82年納入新課程標準,成為小學課程中的一個科目。90年1月公佈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將本土語言併進語文領域內授課,在在都顯現出對本土語言的重視。

   然而,語言的學習對人權的落實更有時代意義,因為語言若流失,則單一族群的文化無法繼續,對此一族群的人民來說,就是一種權力的流失。此外,對於他族群語言的學習與尊重,瞭解不同文化的特色,欣賞、接納不同之文化習俗……也是人權教育的核心價值。本土語言的學習是多元的、多途徑的,可以將「熟悉的主題」,融入不同的學習領域中,能有效地運用語言表達、文字思考和欣賞語言深奧意義的能力;在課程中融入有關文化的學習活動,以呈現多元文化的特質;以結構多采多姿的「兒歌」為例,透過有節奏的語言、有音樂性的聲音,引發活潑的、有趣的、有肢體動作的展現;或是以意境清新的內容,引發豐富的想法和感覺;或是分享學生「自己編寫的歌」、「自己編寫的圖畫書」;透過各種活動,這些都能展現每一位學習者的語言智慧與能力。

  本土語言是在地文化的土壤,也是文化的無形資產,在地文化也植根於本土語言。台灣特殊的地理環境與先人的開發歷史,在早期農業社會所共同形成的通俗文化與文學,蘊藏在民間是極為豐富的,在重視人權教育的今日,本土語言的生命更應不斷被傳承,不停地被延續。

  人權教育的短期目標在於改善當前不良的教育環境,保障學生基本的學習權益,就各族群來說,學習共通的語言固然重要,但是延續與傳承本土語言更是刻不容緩,因為打造國內的人權文化,讓每一個人既能主張自己的權利,也尊重他人的權利,並進而關心整體的發展,形塑一個嶄新而逐漸趨近正義的社會,正是本土語言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