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和尊重實踐教育人權

誠正國中 校長 白師舜
  我們常聽見同學和父母師長叮囑同學要用功認真,爭取良好的成績,但是卻忽略了學習和受教育的真正目的,除了考好成績外,更重要的是生活態度和價值,哈佛大學賴林(Henrry Reiling)教授指出:我們一定要用前瞻的眼光來看短時間的學業成敗,想想除了天資以外,還有哪些因素能夠帶來成功。而且清楚的瞭解如何將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造就可以自我認可的人生。依據他對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多年的調查與研究,得到結論是:『學生的在校成績跟未來成就似乎毫無瓜葛。短期來看,有點牽連,長期而言,完全無關』。所以,我常鼓勵同學不要因為目前的學業成績很好,就驕傲自大,認為自己能力比人強,或高人一等;也不可因為成績不理想,而懷憂喪志,或自暴自棄。記得要教育自我與不斷學習、充實與累積能量和實力,不到終點永遠不要輕言放棄和失敗。不放棄自己其實也是一種人權,我們常聽「天賦人權」這個名詞,但從歷史上來看,很多人權是必需要經過努力去爭取才會有的,那以學校的立場,除了鼓勵孩子不斷學習、充實自己,每個老師和家長也必須為孩子們建置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能在這樣的環境裡愉快的成長,並且在每個人的彼此互動中有一定的規範,不會去侵害到別人,我覺得這是學校應該基本上要為孩子維護的權利。

  用愛和尊重平衡學生的差異

  在公立學校,特別需要去幫助弱勢的孩子或是弱勢的家庭,維護他們的受教權,這是我們應該努力且責無旁貸的。事實上很多弱勢的孩子,因為他們的環境,包含他們的父母親的經濟條件的關係,所以他們可能並不是很知道他們自己有哪些的權力與資源,我們政府現在有很多幫助弱勢學童的規定,例如經濟困難的就提供免費的營養午餐或補助學雜費等等,但如果沒有把這些訊息傳達給孩子和家長知道,只能繼續躲在角落裡哭泣。所以弱勢的孩子他們的人權,我們更要加倍去關心與照顧。家裡有困難的孩子,可能他的服裝就沒辦法那麼整齊,這時師長的觀察就很重要,除了不能要求他們和一般的孩子一樣之外,還要特別提供援助的管道,不要讓他們有苦說不出來。

  或許因為我們學校的位置處在臺北縣市的交界,所以弱勢的孩子數量還不少。包含原住民的孩子、低收入戶的孩子,還有特殊教育的孩子,以及新移民的孩子(外籍新娘子女),這些是我們認為比較文化弱勢的孩子,比較需要去幫忙的。像原住民的孩子,他們的環境也不是很好,如果他們去參加語文鑑定,通過的話,將來升學可以增加20%的分數,像這個訊息有些孩子就不知道,甚至沒有管道可以得知參加此種考試的訊息,這些都是他們應有的權利,但是因為在班級裡面,這類學生人數不多,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掉。還有像低收入戶的孩子,我們學校有為他們設置很多的獎學金,但是往往礙於他們自己條件,或是覺得不好意思,他們就不會主動提出申請,甚至有時候老師提醒了,他們還會因為怕被貼標籤而拒絕。

  有些特殊教育的孩子也有相同的問題,像部分自閉或身心障礙的孩子,即使我們很想幫助他們,但是有時候家長會礙於顏面,怕自己的孩子如果被鑑定是這類孩子的話,一方面覺得很沒面子,另一方面怕別人對他們另眼相待,甚至欺負他的孩子。碰到這種情形,我們就需要努力去和家長溝通,幫助他們面對,也讓他們知道能得到何種的協助,然後讓他們能夠放心。這種溝通其實不太容易,因為牽涉到很多人性上的衝突,包括我們剛剛提到的弱勢孩子,如果他真的有困難,連服裝也沒辦法達到基本要求,但在老師的面對全班的學生,立場上應該是大家都一樣的,對於弱勢孩子的困難,老師該給他彈性呢?還是對他特別破例呢?還是要全體一致要求?這在老師本身也是一個衝突。

  通常我都跟老師說這種情形應該要彈性處理,因為每個孩子狀況不太一樣,我們能夠做的,就是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到學校,信任我們會盡一切力量把孩子照顧好。而教育特殊的孩子,其實有很多困難,有些孩子在班上會突然大叫,或上課中突然跑出去等情形,都會影響到班上其他的學生,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如此而讓學生產生排斥的心理,所以如何保障學生的人權,我們還得從很多方面去努力。即使法律通過,執行面也不是那麼容易,因為人的基本觀念沒有改變,要他去接受是很難的,很多事如果沒有身歷其境去感受,真的不會知道其中的辛苦。

  我們曾有位老師分享了一篇天使的翅膀的故事,內容是一個小女生跟一個背部嚴重彎曲的一個小男生的故事,小女生一直很好奇他背部為什麼這樣拱起來,小男生很怕她講出一些傷害的話,結果小女生說,彎彎的身體是個竹簍子,裡面裝了一對還沒有被上帝打開的翅膀。我們常會透過類似這樣的故事或事情讓孩子們討論,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會有些生理、心理上的障礙或困難,有些人是外顯的,有些是內在的,那上帝生給每個孩子應該是平等的,我們會引導孩子去思考,我們是好手好腳的人,上帝給我們這麼多的祝福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把我們的祝福去幫助這些孩子,而不是用來欺負別人。這些孩子中也可能有像愛因斯坦、愛迪生那類的人,他們不一定會輸給一般人,甚至可能對這個社會的貢獻會更大也不一定。所以基本上我們會引導孩子去思考這些問題、去討論,甚至我們讓孩子把他的弱勢變成他的優勢,他有這樣的問題,但是他可以用他這個問題去幫助跟他同類的人,所以我們會引導他們去這樣思考,讓他們更有信心。

  讓孩子經歷人生不同的歷程,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我們會辦理很多類似這樣的活動讓他們去體驗,包括一般的孩子跟特殊教育的孩子都有。我們處理過很多這樣的問題,那這種的問題一定還會發生,不斷的發生,我們就要不斷的去告訴那些孩子,每個人生下來都有他的專長,你不要看他今天或許流個鼻涕,不怎麼起眼的樣子,二十年後他可能變成公司大老闆,變成科學家也不一定,所以我們要珍惜人跟人之間相識的緣分。今天我們有一個好的能力,我們來幫助別人,我們是一體的,就像兄弟姊妹一樣。會欺負人的孩子,多半是不瞭解,不瞭解他們以為他好玩而欺負他,所以我們就會舉很多例子讓他們知道,如果換成是自己的兄弟姊妹的話,你會做何感想?基本上我們會引導他們去思考,去將心比心,去討論一些互動關係,我們不會用強迫的方式讓他們去接受不能欺負人的訊息,而是讓他們自己去觀察體會,其實他們也會有很可愛的地方。像有些智商比較低的孩子其實他非常單純,他不會拐彎抹角,他喜歡你就非常直接的喜歡你。

  幫助孩子大家一起來

  要保障孩子的人權,是要學校和家長一起共同來努力的。除了老師的關懷指導,家長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在我們學校的機制裡面,有一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其中成員就有家長會的代表,此外還有很多會議,像導師會報時,也會有家長出席。家長會與校方的溝通配合非常良好,常常幫助我們很多的孩子,例如我們特教環境有需求,家長會就會捐贈設備及器材,辦活動時他們也會來贊助。像學校今年特別提供特殊孩子第八節的輔導課可以免費參加,讓他們藉由一些體驗課程,增加生活上的能力,也讓他們發揮他們優勢的能力,以培養他們的自信,而這些都是靠很多家長一起的熱心投入與參與。

  雖然家長協助非常多,但是對於特殊孩子方面,我們認為還不夠,特別是大家對這方面的認知還不是那麼清楚,老師也好,或是一般的家長也好,會認為班上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基本上大家還是會比較擔心,擔心多於了解,但是過多的擔心與同情是沒有必要的,這些孩子他需要的是機會,需要大家多去與他相處,多去了解他,才能真正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這一點我們學校、老師與家長會都有在配合,像我們特殊孩子上課的方式、課程內容,都有專門的會議在討論;那家長也會告訴我們這孩子的狀況及專長,像視覺障礙的孩子,你跟他講話,他可能根本不理你;還有自閉症的孩子,他就活在他自己的世界裡面,但是讓他們看一些東西,他們可能有過目不忘的能力。所以我們必須常跟家長討論,選擇最有效的方法來幫助特殊孩子,這方面我們做得非常多,也非常踏實的在做。

  校長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不管是對老師,對學校裡面的同仁,或對於學生,對家長都是很大的,我可以做的是把這些有關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用他來幫助這些孩子,像我們邀請中央研究院碩、博士的研究生,利用晚上的時間來幫助我們弱勢的孩子輔導功課。或是孩子需要早、晚餐,我們就提供他早餐跟晚餐。還有些孩子晚上要留下來晚自習,沒有錢吃晚餐,我們就幫他找錢,請家長會幫忙出。還有校外教學,沒有錢的學生我們就幫忙他籌經費,讓他可以用較便宜的錢去參加活動,我們都讓他有一樣的機會,不要讓他感覺說因為環境不好,或者因為弱勢,所以沒辦法去參加學校的活動,而有遺憾。關於這方面我們做了很多,所以我可以影響的就是結合有能力的人,他們有心有力可以來幫助較弱勢的人,把資源整合在一起。

  家庭、學校、社會環環相扣力量大

  此外,我覺得政府也可以在教育經費上多一點努力和配合,對於弱勢的孩子、對於特教孩子的努力跟關心,我覺得應該還要有更多的行動出來。例如補助這些弱勢孩子的餐費,臺北市其實已經做得很好,臺北市給一個孩子的餐費一天是50元,但是我們現在的便當一個是55元,補助款還是不夠,像去年雖然有30幾萬的補助,後來我們自己又貼了將近四萬元。而且補助的天數也不夠,因為政府補助的只有上課的日期,那像我們有的寒假,學生還是要吃飯,所以我們還是有送給他,所以補助的根本不夠。希望政府補助經費能再多一點。我覺得要讓這些孩子跟一般孩子有一個平等的一個條件,至少先要讓他的生活是沒有顧慮的,像現在只有補助午餐,那早餐及晚餐他們還是沒有著落,這個問題也應該幫他們設想到。
此外,我們經常從新聞裡面看到很多事件,很多弱勢家庭,因為生活過不下去,到最後想不開,竟帶著孩子自殺去了,看了實在讓人很心痛。難道他們周遭都沒有人可以幫助他們嗎?我不相信臺灣社會會這麼冷漠,如果我們周遭出了一個弱勢的人,我們能去關心他,至少讓政府的資源可以快速幫助到這些人身上去,學校只能幫助孩子,弱勢家庭還是要靠社工、相關單位或是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去關心、去幫助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