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奧辛減量從pvc限禁用做起

台灣看守協會祕書長 謝和霖

前言

  半個世紀前,《寂靜的春天》一書作者瑞秋‧卡森以其優美的文筆,提醒世人注意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 DDT )的危害。從那時候起,世人對此問題的認識即大為提高,但這個世界卻還是要經過許多慘痛的教訓,才在 2001 年 5 月 23 日 達成共識,要對 DDT 等 12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採取禁用、限制使用或減少產生並進而消除等管制手段,而簽署了「斯德哥爾摩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公約」(以下簡稱斯德哥爾摩公約)。該國際公約於 2004 年 5 月 17 日 正式生效,並於 2009 年新增 9 種化合物,故目前總計有 21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受該公約管制。

  在這 21 種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中,受到最大注目的,無疑是號稱「世紀之毒」的戴奧辛。戴奧辛是人類非刻意製造產生的毒性物質,其產生的原因是人類將氯與碳氫化合物,在銅等重金屬的催化下,一起燃燒或進行氧化反應,因此含氯廢棄物的焚化處理,是戴奧辛的最主要來源。

  由於廢棄物的焚化處理,除了會排放戴奧辛等多種毒性物質而污染環境外,其實也是在破壞還可以再使用或再利用的資源,這在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是對後代子孫極為不負責任的垃圾處理方式。因此,台灣的環保團體早在十年前即開始倡議「零廢棄」( Zero Waste ),認為垃圾應該以從源頭避免產生為最優先,若不得已仍會產生的垃圾,則要分類、回收、再使用與再利用,使物質能在人類的經濟體中循環利用,而不能循環利用或者生命週期中會產生危害的產品,則應予以禁用。環保署在民間強大的反焚壓力下,除了順應民意前後停止了 10 座焚化爐的興建外,也終於把「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垃圾處理政策,改為現在的「零廢棄」政策。而生活垃圾的資源回收率,也從十年前的不到 1 0%,提升到今日的40%以上(最新統計為2008年的41.97%)。

  然而,零廢棄這個目標並非一蹴可幾,當年既已興建的焚化爐今日仍在營運中,每天仍在不斷製造與排放戴奧辛。儘管焚化爐有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但只是把焚化廢氣中大部分的戴奧辛以活性碳吸附後抓下來成為飛灰,仍有戴奧辛從煙道持續排放出去而在環境中累積,並進入食物鏈危害生態環境與人類健康;而濃縮了大量重金屬與戴奧辛的焚化飛灰,如何無害處理至今仍是環保署極為頭痛的問題。因此焚化爐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並沒有辦法真正減少戴奧辛的產生,要減少並進而消除戴奧辛,除了減少垃圾焚化外,也要避免生產製造在焚化處理時會產生戴奧辛的產品。

  而垃圾中燃燒會產生戴奧辛的物質,即為廚餘與 PV C,因為這兩者皆有含氯(廚餘含氯是因為添加食鹽之故),是 垃圾氯含量的最主要來源。然而廚餘可以回收製成堆肥,只要不焚化,對環境反而是有益的,而廚餘回收現在也是各縣市環保局的重要工作;但 PVC 卻難以回收,即使可回收,也是降級回收,在回收幾次後還是要淪落到焚化爐。因此如果要減少戴奧辛,限制並進而全面禁止 PVC 的使用,是不得不走的一條路,而這個策略,也符合斯德哥爾摩公約附件 C 的建議:「與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排放有直接相關的物質,應加以取代。」

PVC 的危害

  PVC 是聚氯乙烯的簡稱,英文為 Polyvinylchloride ,被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稱為「毒塑膠」,是五大泛用塑膠( PE 、 PVC 、 PP 、 PS 、 ABS )中唯一的含氯塑膠,不但在廢棄焚化時會產生戴奧辛,在生產與使用階段,也都會對環境產生危害。不過卻因為便宜、製造方便,而成為產量僅次於 PE 的第二大泛用塑膠,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周遭,嚴重威脅著我們的環境與身體健康。

  PVC 由於含氯的緣故,使其可藉由塑化劑的添加,而改變柔軟度。不添加任何塑化劑的 PVC ,像水管那麼硬,但添加了塑化劑的 PVC ,可像保鮮膜那麼軟。 PVC 塑化劑的種類很多,但主要使用的是鄰苯 二甲 酸酯類(如 DEHP )的一群化學物質,其為一種環境荷爾蒙,會干擾人體荷爾蒙的正常運作,進而影響到生殖與發育;再者,由於塑化劑並不是和 PVC 分子進行化學鍵結,因此很容易滲出,而危害人體健康。已有研究指出,鄰苯 二甲 酸酯類會造成生殖率降低、流產、天生缺陷、異常的精子數、睪丸損害以及導致肝癌與腎癌等。

  除了塑化劑外, PVC 的熱安定性是很差的。為了避免 PVC 產品在太陽或高溫下裂解,還必須添加安定劑,通常為鉛、鎘、鋅等有害重金屬。因此, PVC 並不只是 PVC ,還含有一些對健康與環境有害的塑化劑與安定劑;完全不添加任何東西的 PVC 本身雖不毒,但也沒有用處。

  而 PVC 的生產階段也牽扯到了許多有害物質,比如,其單體 VCM (氯乙烯)本身就是肝癌致癌物,已有許多研究證實 VCM 廠勞工很容易罹患肝癌;氯乙烯廠的中間產物 EDC ( 1,2- 二氯乙烷)則是人類的可能致癌物,是近來台塑仁武廠污染地下水事件中超標 30 萬倍的毒性物質;而電解海水產生的氯則是神經毒氣,在台灣以往這個製程會使用汞當陰極來電解海水,而會產生汞污泥,並曾經發生許多土壤汞污染事件及汞污泥的非法棄置,如台塑的汞污泥就曾經被非法送至柬埔寨,棄置在海邊,造成當地民眾多人不適,而引起國際喧然大波。此外,製造 1,2- 二氯乙烷所採用的氯氧化製程,則相當容易形成戴奧辛。

PVC 的現況

  對於這種整個生命週期都會產生危害的 PVC 毒塑膠,依然普遍使用於各種用途而未受到什麼管制,實在是人類的恥辱。至今,大多數國家僅對 PVC 添加的塑化劑進行管制,如我國即要求兒童玩具與童鞋中 DBP 、 BBP 、 DEHP 、 DNOP 、 DINP 、 DIDP 等六項鄰苯 二甲 酸酯類塑化劑含量合計不得超出 0.1 %(重量比),但對於 PVC 本身用途卻遲遲不予管制,這並非政府沒有意識到 PVC 的危害,而是憚於 PVC 業者的財大勢大。

  目前我國的 PVC 年產能為 167.2 萬公噸,生產商有台塑、華夏、大洋等三家公司,其中台塑集團即佔了八成,其年產能達到 135.2 萬公噸,再加上台塑在美國也有接近 150 萬噸的產能,其企業總產能達 285 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 PVC 生產商,產量接近全球的十分之一。因此,我國必須對全球的戴奧辛污染危害,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然而,在以經濟掛帥的我國,政府不但不敢得罪台塑集團,更是放任 PVC 產業的發展。近十幾年來,台塑在雲林麥寮六輕分成一到四期大幅擴張其石化王國的版圖,再加上最近在環保署進行環評的六輕五期,這幾期工程中都可見到與 PVC 相關的工廠擴建或更新製程增加產能。

  不僅我國的 PVC 產能不減反增,全球最近幾年在新興國家的崛起下, PVC 的供需也跟著大幅成長,全球的產量從 2001 年的 2,700 萬噸左右,成長到 2007 年的接近 3,500 萬噸,而新增的需求則多集中在亞洲,主要是中國。中國的 PVC 需求量從 2002 年的 570 萬噸增加到 2006 年的 919 萬公噸;產能則從 2003 年的 523 萬噸,成長到 2008 年的 1,581 萬噸,產能擴張得比需求還快,以至於近年中國的 PVC 有供過於求的現象,但該產業未來勢必想盡辦法開發產品,以消化過多的產能。

對斯德哥爾摩公約的建言

  國際社會不能一面談戴奧辛的減量,另一面卻漠視 PVC 產能的擴張。斯德哥爾摩公約有必要明確地把 PVC 限用,納入戴奧辛的減量策略中,並強制要求各國立即進行 PVC 的總量管制,不再允許 PVC 產業漫無限制的擴張。強制性的總量管制是 PVC 減量的第一歩,卻也是最迫切也最有機會達成的一歩,不會損及既得利益,卻也向國際社會發出明確訊息,指出未來國際限制甚至禁止 PVC 使用的立場,讓相關業者積極思考未來如何轉型以因應這趨勢。

  再者,聯合國斯德哥爾摩公約應要求各國戴奧辛減量行動計畫中,應納入 PVC 減量的專章,促使各國考量如何限制 PVC 的使用。另外,由於許多國家政商關係太過密切,要求其以強制手段來限制或禁止 PVC 的使用,非常難以達成,要全球統一管制,也很難達成共識;故斯德哥爾摩公約可以考慮強制要求各國以財務手段,以全球統一的稅率向 PVC 材質的生產課稅,提高 PVC 的成本,降低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引導業者改用其他材質。而所得的稅收,則可部分用來協助各國使用 PVC 材質當產品原料的眾多業者,尋找對環境無害的材質來取代 PV C;部分則應上繳聯合國,用來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戴奧辛與PVC的減量 。

  就像 DDT 一樣, PVC 成為今日第二大泛用塑膠,是人類只看其材質優點而未能即早了解其危害而造成的歷史錯誤。這歷史錯誤,來自人類的無知,也起源於人類的貪婪。但如果我們還有一點後知後覺的智慧的話,就不應該讓這歷史繼續錯誤下去;更何況,現在 PVC 的許多用途中,都可找到其他對環境較友善的材質來取而代之 。因此,戴奧辛減量,請從 PVC的限禁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