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勞動人權的回顧與展望

高雄市政府勞工局局長 鍾孔炤

  自日據時代以來,高雄市以港口為貿易核心,造船、煉油、鋼鐵、電子等工業為骨幹,七十萬基層勞工的打拚,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也造就了台灣經濟奇蹟。八○年代的自主工會運動亦從高雄展開,並進一步與民主化運動結盟。一九七九年,台灣爆發了「美麗島事件」,一場在高雄舉行的演講集會,最後大批本土精英卻遭逮捕入獄,美麗島事件可說是台灣民主運動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而作為台灣的工業重鎮,追求人權,高雄勞工未曾缺席。

  然而高雄的勞動人權史,也曾因外勞事件引發國內外關注。自1989年開始,為因應台灣產業對低技術勞動力的需求,政府開放外籍勞工;2005年,高雄捷運公司的泰籍勞工因宿舍不敷使用且受到不當管理而縱火抗爭,對於外勞基本權益受侵害、勞動條件未獲保障等情況,勞工局除了要求雇主立即改善,也充分與泰勞溝通,回應其訴求。勇於面對、記取教訓,歷經此事,政府與人民對於移工的勞動人權都有了更深刻的省思。

  從工業重鎮轉型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大都會,高雄的資訊科技、文化創意等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的變遷之外,高雄也慢慢積累著文化底蘊,為落實與拓展勞動人權,做了許多努力。例如將旗津「廿五淑女墓」正名為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向工作途中不幸罹難的女性勞動者致上敬意,也提醒企業主強化工安,保障勞工安全。

  「勞動女性紀念公園」的成立,象徵著為勞動人權重新賦予歷史新義;而要落實勞動人權理念,更需要保存勞動文化。其中籌備將近8年,台灣第一座的高雄市勞工博物館,可說是彰顯勞動人權的新地標。勞工博物館的前身是台糖舊倉庫,自2009年底開始試營運以來,廣受各界歡迎,這座標榜實際體驗、貼近生活的博物館,即將於今年五一勞動節正式開館,作為溝通過去、連結未來的平台,勞工博物館不僅呈現尊嚴勞動的精神,更可說是體現了人權城市的新價值。

  去年十二月,高雄市政府為紀念美麗島三十週年,舉辦了一系列人權活動,雖然美麗島事件已經成為歷史,但我們期望能以更高的高度和寬度,來看台灣社會每一階段向前邁進的足跡。身為事件受難者的陳菊市長為了推動人權教育,特別成立了「人權委員會」,做為發展人權的機制。

  邁向「幸福高雄、活力勞工」的人權都市,是高雄市所自期的,希望透過政府與民間共同的努力,未來在台灣歷史上,「高雄」不只是工業重鎮,也是勞工文化首都,更是勞動人權地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