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用心於慈善發展

瑞孚宏昌船舶推進系統公司業務副理 吳東立

  自古以來,世界上湧現了許多民間慈善家或慈善團體。他們以個人名義進行慈善義舉,或是大商人,或是地方官員,以自家或是大家的資財資助貧困和孤病之人。有鑑於全球化將擴大貧富的差距,使得全球20%的人口擁有超過全世界80%的財富,同樣的全球20%的富人消耗了全世界80%的資源,所以呼籲世界公民中的富人應重視多方面為地球環境慈善而努力。

推己及人多從事慈善能使心靈致富

  2009年6月間,囊括全球第一、二名的首富相繼發表兩則新聞公告,不僅震驚商界,更讓慈善議題備受矚目。比爾‧蓋茲宣布自己今後兩年將淡出微軟公司日常事務,將原先的事業重心移至慈善事業的經營上。巴菲特為了證明自己為善不落人後,也在其網站發表公開言論,計畫將自己所持股票的85%捐贈給5家基金會;其中比爾‧蓋茲旗下的基金會將是最大受惠者,享有全部捐贈額的六分之五,按照股價計算,這筆捐款市值將高達400多億美金,成為史上空前未有的最高捐贈金額。

  無論是比爾‧蓋茲,或華倫‧巴菲特,這些舉世聞名的美國富豪公民,竭盡畢生所得,傾力於慈善事業的推廣,絕非僅只為了締造佳話一樁,正如美國的慈善富豪伯貝爾所言:「你所決定的方式,不僅影響你往後的人生,還有更多不知名的生命。所以,你想讓自己變得更富有?還是把上帝的財富進行再分配以造福他人?」而他們所崇敬的,也不是洛克斐勒或卡內基財富累積的方法,而是他們突破了傳統企業家的局限,奠下美國慈善文化基石的精神。

  卡內基曾說過:「死後留下大筆財富是可恥的。」他的這句名言,成為美國富豪百年來的信仰及從事慈善事業的驅動力。有趣的是,為了得到這個結果,卡內基本人還親自試驗過3種處理剩餘財富的方式,包括傳給家族子孫、死後捐給公家機關或由財富主人在生前親身處理。經實驗比較後,卡內基認為,第三種方法是最完美可行的。自己的財富就該由自己當家作主,透過財產主人本身審慎處理捐贈問題,不僅可以解決厚利孫子等於禍害子孫的爭執,以及公家團體款項流向不明等弊病,貫徹「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道理,也不啻是一種名留青史的作法。

用心於慈善由古至今皆如此

  春秋戰國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慈善家范蠡,他是春秋後期越國大政治家,他曾經幫助越王勾踐複國雪恥,後來乘扁舟流落江湖經商,而且變名易姓為陶朱公,在商業經營方面頗有一套成功經驗。但人富志更高,幾次將經營所得的鉅額錢財,接濟窮人。《史記》稱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是說十九年間三次獲得千金之富,但三次把這些錢財接濟他周圍的窮朋友與困難兄弟。史上稱讚他是一位"富好行其德"的大善人、大慈善家。

  漢代的慈善家、大善人也不少。東漢光武帝的外祖父樊重,就可以稱得上為當時的大慈善家,據《後漢書》記載,他曾經借貸給貧困人家數百萬,到時候將這些人的借債文契都一一削劈焚燬,使諸借貸人十分感動。他家裏有不少"池魚牧畜",凡有求魚及牲畜者,有求必應。東、西漢有許多身為地方官吏而同時又是當地慈善家的,如西漢宣帝時的黃霸、在任揚州刺史時,常常鼓勵鄉亭小吏畜養雞豬,到時候施捨給那些鰥寡貧窮戶。他在任泉州太守時,也不時"養視鰥寡,贍助貧窮",大行慈善事業,後來當時社會秩序良好,達到"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狀態。西漢名臣召信臣,則在郡大興水利,"躬勸耕農",大行善事,以致郡內殷富,他被百姓尊為"召父"。

  唐宋元明以後的民間慈善家,史上記載不少,在慈善史上有名的大善士則可推北宋時期的大峰和尚。他大約生活在北宋徽宗宣和年間,事跡已記載在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史籍中,主要慈善事業以修橋為民造福為主。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這位佛學大師從福建來到廣東潮陽,自己募捐籌集資金,在潮陽修建和平橋,含辛茹苦歷經十二年,至宣和末南宋初年建成。當地居民感恩戴德,在橋旁建立了"報德堂"以祭祀他。從此,廣東潮汕地區慈善事業和慈善機構日漸興盛,都源於這位佛教大善人。

  清朝至民國,由大峰法師影響而興起的汕頭市存心善堂,成為南方聲望最著的慈善機構。1929年當地人所寫的《祖師紀錄碑》,詳細地記載了這約距今位一千年的慈善大家的生平善事:"宋大峰祖師,閩人,為宣和時高僧......勸喻潮人造橋、修路、施棺、殯殮、救人、贈藥、賑災、恤困等善舉,畢生不倦,開化潮人不少......各縣遂風起雲湧,奉祖師神像,力行善舉"。大峰慈善思想還流傳海外,在泰國曼谷也建立了大峰祖師廟,成立有關民間慈善機構,在此基礎上于上世紀90年代興辦了泰國華僑崇聖大學。可以說,大峰是一位國際性的慈善家。

  清朝還有兩位慈善家也是應當提出的,一位是陶澍,另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封疆大吏,他曾任官至兩江總督的高位,在慈善事業以主持豐備義倉而知名。道光三年至五年(1823-1825年)時,陶澍任安徽巡撫,恰逢大火災,他開始考慮建立一座防備災荒的民間義倉,定名為"豐備義倉",意思是"以豐歲之有餘,備荒年之不足"。到道光十五年(1835),陶澍已任兩任都督,終於和部下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把豐備義倉建成,地址選在江寧、蘇州地區。

  這年年初,林則徐在蘇州城裏修築了十間大小倉庫,從無錫買糧存放。因為地在今江蘇長洲、元和和吳三縣,歷史上把這座民辦公助的救災倉庫命名為"長元吳豐備義倉",從1835年至1860年二十多年間,這座義倉有效地起著荒年賑災的作用。鴉片戰爭後,林則徐被流放到新疆。他在邊區伊犁又一次自己捐款興修了龍口渠,完成了一生中最後一次慈善事業。

  時至19世紀90年代,西方新思潮不斷傳至中國,一些西方慈善思想也流傳到中國學術界,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受到衝擊。晚清思想家鄭觀應在一篇題為《善舉》的文章中,列舉了西方各國的慈善機構,主張中國也應通過官紳合力,遍設西方式的善堂。中國傳統的慈善事業也逐漸轉變為近代公益事業。

美國富豪「富仁」形象鮮明

  從2005年開始,美國有一批大富翁推動「反對減消遺產稅」,但這樣的作法,並不代表他們不願意把財產留給子孫,而是認為太多的遺產會荼害自己的兒女,還不如以自己的財富造福社會。也因而造就許多崇尚白手起家、對繼承財產不感興趣的年輕人,相信「天助自助」,要以個人力量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從21世紀以來,美國面臨國際間內戰頻仍、反恐聲浪不斷,但卻絲毫不瓦解美國大富豪捐錢給慈善文化教育事業的決心。美國《商業週刊》評比出爐的2005年「美國最慷慨的50位富人」中,比爾‧蓋茲夫婦、華倫‧巴菲特、喬治‧索羅斯、邁克爾‧戴爾等皆名列前茅,與他們在當年度《富比世》(Forbes)雜誌「美國400富豪排行榜」中的前後排名相當。這也說明了,在美國這個兼容並蓄的世界熔爐裡,個人擁有的財富與他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成正比;也就是富人愈富,他的社會責任也相對加重。

  美國的億萬富豪為數甚眾,真正慷慨助人的其實仍有限。排名前五十的美國慈善家在過去幾年的慈善捐獻估計已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根據商業週刊的統計,美國的財富有五分之二是掌握在所得最高的百分之一的人口手中,而這些富豪每年的捐獻僅佔他們年收入的百分之二;收入最低的百分之一的人口平均每年的慈善捐獻佔他們年收入的百分之六。有百分之二十最富有的人遺產全數交親屬繼承,對慈善事業卻是一毛不拔。

  美國慈善家們的捐獻方式,有的是成立基金會,也有的是直接捐給學校、研究機構、環保、生態保育、社區服務及文化藝術團體。許多慈善家為善不願人知,所以資料通常是根據媒體報導和基金會及慈善團體的報告。

  商業週刊在每年年終都會根據調查統計列出慈善捐獻金額最高的前五十名美國慈善家。據了解,《商業周刊》"最慷慨慈善家"評選活動始於2002年﹐此次已是第四屆。他們的慈善基金投注最多的是在教育及社區重建及健康保健方面,環保運動及文化藝術也是贊助的重點。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辱。」備受推崇的富豪、慈善家卡內基如是說。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但如果「兼善天下」並不是一件能夠做到的事,那就只能高唱「不如歸去」了。

從社會中積累財富,同時也應當回饋社會

  慈善事業學者發現了一些有關這些超級慈善家的有趣模式。繼承的財富往往不會捐贈出去。印第安那大學 (Indiana University) 慈善中心教授 Leslie Lenkowsky 表示:「白手起家的企業家最慷慨,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是非常幸運的,他們在社會上積累的大量財富是得益於他們上過的學校以及他們所處的社區。」

  富比世評出的10億美元捐贈者中只有一人不是白手起家的。這些白手起家的人中包括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 (Michael Bloomberg) 以及15歲時就已經輟學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在科技領域積累起財富的五位10億美元捐贈者包括比爾-蓋茲、摩爾、麥可-戴爾 (Michael Dell) 和德國軟體公司 SAP 的兩位創辦人。超級慈善家中唯一一位出生豪門的是瑞士超級富豪 Stephen Schmidheiny,他將他的公司 Grupo Nueva 捐給了一家信託機構,讓後者負責將其利潤用於拉美地區的社會事業。

  不過,在市場下滑的環境下,這些超級慈善家的捐贈額也略有下降。這可以部分體現在相當一部分捐贈是以股票形式捐出的,而這些股票中有許多已經縮水。此外,富豪們也更樂於在市場上漲時進行捐贈,因為這是使其巨額收益獲得減稅的一個方法。據《慈善紀事》(Chronicle of Philanthropy) 的資料庫顯示,在巴菲特開始向蓋茲基金會進行捐贈的2006年,美國不低於1億美元的捐贈達到了創紀錄的22項。自那以後,這些高額捐贈的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

  對捐贈總額進行評估的年度報告《Giving USA》顯示,在當前經濟衰退的環境下,捐贈總額減少了2%。每年捐贈波克夏哈薩威 (Berkshire Hathaway) 股票的巴菲特在7月份捐贈了價值12.5億美元的股票,這較去年和前年減少了5億美元,較2006年減少了3.5億美元。Lenkowsky 說:「捐贈額大約應該會在明年實現反彈,正如1973年至1975年經濟衰退期之後的情況一樣。」

  亞洲區域的慈善事業待努力,香港的李嘉誠。在2006年的一次發言中,李嘉誠說:「在亞洲,我們傳統的價值觀鼓勵甚至要求財富按照血統進行傳承......我極力主張並且希望奉勸您,若果條件允許,我們應該超越這種傳統的信仰。雖然我們的政府結構還未傾向於支援一種注重奉獻精神的文化,但我們在心裏也必須把建設社會看成是和撫養自己的孩子一樣的一種義務。」

  「高財富淨值人群越來越多地深切認識到發展中國家所存在的問題。如今的媒體能夠在數秒之間將有關這些災難的資訊傳達給公眾,」Charities Aid Australia 亞洲區高階管理人員 John Winkett 說。「人們意識到自己擁有這麼多的可支配收入,他們從社會中積累財富,同時也應當回饋社會。」

  全球振興中心 (The Center for Global Prosperity) 的慈善事業報告稱,為了避免像慈善濫用,越來越多的捐贈人開始向慈善顧問尋求專業建議,要求受捐組織提高透明度並提供後續資訊,同時利用各種技術密切留意自己的項目。

  亞洲基金會 (Asia Foundation) 亞洲發展合作夥伴事務副總裁 Allen Choate 說:「亞洲許多非政府組織在會計或簿記方面沒有最低標準,這一數字曾令我感到十分震驚。正是因為捐贈人的要求,這一現象正在發生變化。」

  Choate 表示,新的法律和監管框架可通過稅務減免優惠激發捐贈人的動力,從而促進慈善事業的發展。這種變革正在這一地區醞釀,尤其是在新加坡、中國和印度。此外,亞洲慈善事業受益者的地區分佈也在發生變化。

  壯年科技的富豪慈善家給予慈善一個新的定義--不吝付出之外,還要立即起而行他們認為,行善要即時,對社會的捐輸應該在有生之年實現,無需等到死後的遺贈。慈善家目睹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全球安定及和平因為貧窮問題而受到威脅,希望他們的慈善捐獻都發揮正面的作用,也希望能看到自己的捐輸對社會發揮的影響。

用心慈善不分貧富、大家一起來

  景氣逐漸復甦,擁有大筆股票地產的富豪,財富跟著大躍進,據《富比世》最新公布富豪排行榜,全球身價達十億美元的富豪超過一千人,台灣擠進富豪排行榜者由去年的五人大增至十八人。然而,相較於這些企業家們創造富可敵國的財富,市場賣菜婦人省吃儉用把畢生積蓄捐助母校蓋圖書館,名列亞太慈善英雄榜,這樣的助人精神更加令人敬佩。

  相較這些富豪的巨額財富,《富比世》稍早公布的亞太慈善英雄榜,來自台東的賣菜婦人陳樹菊與媒體大亨梅鐸的母親伊莉沙白.梅鐸、影星成龍、籃球明星姚明等人同列慈善英雄榜。這位賣菜婦人所捐的四百五十萬元對億萬富豪們只是零頭,但對她而言,卻是平日省吃儉用而來,每一元一角都得來不易,更具體展現了人性的光輝。

  「錢給需要的人就對了。」台東賣菜婦人雖然沒什麼學歷,卻說出至理名言。二○○二年,英國曾有一名十九歲的垃圾工人中樂透,獲得相當新台幣四億八千多萬元獎金,沒想到此人用於吃喝嫖賭吸毒,沒有多久就揮霍殆盡,一切歸零,回到原點,如今還得靠救濟金度日,令人感慨。

  瞬間致富對這個原本自食其力的青年,其實是一大人生考驗,因為財富再多,如果未能善加運用,有如過眼雲煙,很快就花光了。

  台灣有許多第一代創業家,在光復初期胼手胝足創業打下穩固基礎,累積了巨額財富傳到 第二、三代,後代子孫們如果不能秉持先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巨額財富很快敗光了。

  億萬富豪與其把巨額財富留給子孫,不如學學比爾‧蓋茲、巴菲特等人,趁早成立公益基金捐助公益,讓這些錢能適時幫助有需要的人,發揮更大的力量,讓社會更加美好,也讓子孫們有各自獨立打拚、展現長才的機會。世人對富豪們的善行義舉,自會有不同的評價。

  有人說美國富豪的哲學就是「白天賺錢晚上捐」。美國慈善富豪比比皆是,近來有股神巴菲特樂捐370億美元不手軟;

  慈善事業常被視作是企業經營中的一項軟競爭力指標,用來塑造政府機關或提升企業形象。但對於富豪們行有餘力的樂善布施行為,卻讓一般民眾心存芥蒂,揣測他們的動機是否單純,懷疑他們是否為了名利兼收而拋磚引玉,藉以洗刷商人「為富不仁」的市儈形象,或者有不可告人的商業或政治目的,甚或是良心發現,抱持贖罪心理做善事,藉由捐獻部分善款,還可享受減稅之利。

  但是大家大可以摒除這些先入為主的成見。雖然在捉對廝殺的商業戰場中,鉅商利用殘酷無情的手段巧取豪奪大量財富,累積富可敵國的億萬身價;但另一方面,他們卻大量從事慈善事業,回饋社會公益。儘管狡猾、勢利等於商人的代名詞是眾所皆知的事,但是他們也將社會問題視為己任,與其讓自己坐擁金山,不如把從上帝那裡得來的財富廣布出去,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