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理」看「尊重

高雄市倫理教育學會/副理事長 黃泰嶂

  「人權」是上天賦予每個人的基本權利,人人生而平等。人的一生要有理想抱負及目標,生命是一種過程。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的生命從出生開始,到自然死亡為止,都要好好珍惜。事情的結果固然重要,但是做事情的過程更加重要,因為好結果使我們會更加健康幸福快樂,但美麗的過程使我們的生命充實而燦爛美滿。人的生命盡頭難免是死亡,但我們不能因此說我們的生命就沒有意義。生命的價值在於它的功能。不能發揮功能,就沒有價值;只要產生功能,生命就是有價值的。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渺小。但還是有用,還是有價值,仍然有無限的潛能。有的價值是潛在的,是不能用金錢、數據去衡量的。人的價值,要從倫理來衡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說「優秀是一種習慣」。人出生的時候,除了天賦資質而有所不同,其餘的東西基本上都是後天養成的,是家庭、學校、社會影響和教育的結果。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日積月累養成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好的習慣,有的人形成了很壞的習慣。所以我們從現在起就要把優秀的尊重習性變成一種習慣,使我們的優秀行為習以為常,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讓我們習慣性地去創造性思考,去認真做事情,對別人尊重友好,尊敬及欣賞大自然。

   倫理學(Ethics)是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探討應該如何活在世上。倫理學是對人類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思考和研究的學科,尋求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之解決方案。倫理是指人際互動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能稱為倫理。倫理的構成,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夠圓滿。在社會裡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倫理涵蓋現在這個時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所有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各種各樣關係。

   一般認為中國哲學起源東周時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而實際上在之前的《易經》當中,已經開始討論哲學問題。東方哲學以儒、道、佛為代表。儒家強調理性,注重個人的修身,及人際、宗法關係。道家法自然,講無為、超脫,與世無爭,境界極高。佛家講慈悲,愛惜萬物,不殺生,是極度的「感性」。三種哲學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可謂殊途而同歸。儒家思想所關注的中心並非“自然”、“科學”,而是“人”和“社會”,是人類永恆的課題,但仍然對宇宙各種現象有自己的解釋,而且相信人間各種道德禮節都源於形而上的宇宙自然規律,而人則通過踐行這些道德禮節來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非常人所能達到,但我們仍可朝「明心見性」、「心即是理」的方向努力,做個有智慧的人。

   價值觀是一種處理事情判斷對錯、做選擇時取捨的標準。不同的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進而產生不同的社會文化。我們是為了守分盡責作奉獻,而不是為了爭取;在自求自利的同時,要尊重關心他人。所以,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在越是混亂的社會環境之中,越是需要提倡倫理教育和倫理的觀念。倫理必須由我們的內心修養開始,好心善念真正從內心去實踐倫理,以我們誠心誠意的心來實踐倫理的觀念和倫理的道德。人生的價值並不是要擁有最好的事物,而是要能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事物。

   近期氣候異常,天災地變頻傳,社會動盪不安,人心惶惶焦慮。人們如果經過倫理教育之洗禮,心存好念,擇善固執,持之以恆。尊重他人,尊敬天地,大自然生態平衡之下,形成「共存共榮」之健康幸福快樂的「生命共同體」。創造「天人合一」之環境,安享淨化之身心靈、社會和諧之祥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