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權談環保

 

退休校長 鄧仁巨

  幾年前,參加校長班的讀書會,研讀了一本由美國蜚聲國際的自然文學作家-瑞秋.卡森女士 所寫有關環保的經典作品【寂靜的春天】。書中深刻描述:春天本來應該是個鳥語花香、萬物生意盎然的季節,然而由於人們的貪婪與無知及科技的進步,卻帶來與天爭地的種種禍害與危機。作者(瑞秋.卡森女士),本著專業,堅定意志與理想,勇敢捍衛全人類生存的權利,以及自然生態的生生不息,不畏強權惡力之阻撓,毅然決然出版這本書,令人敬佩,也喚醒世人對環保的重視。   由於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突飛猛進,一日千里,這些都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人類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嚴重威脅人們生存的權利。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並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而存活,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分子,我們要宏觀的了解環境問題,在地球村的大環境下,如何兼顧人文與自然的融合及生態環境的維護、保育水土資源,提昇生活環境品質,乃當前政府必須重視的一環。

    俗云:「預防重於治理,防災重於災後搶救」。做好水土保持,維護大自然環境,是全民的共業,沒有推諉的理由,政府對於山坡地開發利用,事先應審慎進行適宜性分析,依土地發展潛力、潛在災害等決定可行利用方式,並儘可能減小開發整地之規模,以減少環境的負面影響。開發完成後,在水土保持與管理維護,應予定期監測改善。萬萬不可只追求現世代或少數人的近利,大刀闊斧的濫墾濫伐,而危害了眾人生命及財產的安全。

  看看國內最近由於天災與人禍,所造成的幾則可怕災難,也讓吾人見識到大自然的超大潛力。 今年(2010年)四月二十五日國道三號高速公路,發生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走山意外。由於地質、環境及人為開發等因素影響,造成人車被埋的慘劇,奪去四條用路人寶貴生命。 1997年八月十八日,汐止林肯大郡發生崩塌災難,二十八人死亡,百餘戶被迫搬遷,事後的司法調查指出,除了天災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公務員核發建照不實等人禍。 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水災,引發台灣多處嚴重水患,房屋坍塌、土石流,使得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因而滅村,導致數百人遭活埋。

    由此可見,大自然的反撲力量是難以抵抗的,爾來,由於政府或財團不當的開發利用,喪失了人民安居樂業的權益,迫使大地一再粗暴地摧殘人們的生命財產,而每一次災難的發生,政府及民間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去修復的社會成本何其龐大。政府對工程規劃設計理念應多順應自然,否則應做保險設施,打造真正融合環境生態且低風險的公共設施。

     另一方面,由於時代的變遷,人類利用各式各樣的能源來滿足生活需求,加以汽機車的廢氣,冷氣機排放的熱氣,鬱積在密集的水泥叢林之間,各地區的城市愈來愈熱了,整個地球也愈來愈熱,形成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對人類不只是熱一點而已,造成全球氣候變遷,發展日益繁盛的文明,卻讓地球的健康一天一天的衰敗。想當年,夏天時,大家在家門前坐著矮凳吹風納涼,那種怡然自得的情景已不復再,如今的夏天,戶外氣溫飆高異常,人們只好躲在家裡吹冷氣。

    溫室效應雖然可怕,但我們不要恐懼,要用行動去改善,學習一些先進國家的環保觀念。看看歐洲的瑞士,他們將環保視為文化的一部份,瑞士人從家庭教育開始,就養成愛物惜物的觀念,對周遭任何天然資源都善加愛惜。另外,德國重環保堪稱世界典範,德國很多房子都是環保屋,德國人喜歡木造屋勝於鋼筋水泥房屋,只因為環保。這些先進國家的環保觀念,值得做為我們的借鏡。

    地球是我們以及子孫世代生存的環境,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它;我們要有國際觀、有環境意識,隨時關懷全球有關環保的議題。不要只想依賴政府為我們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自己要腳踏實地的去解決問題,養成隨手做好環保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吾人必須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自然、維持生態平衡,這樣人類賴以為生的地球才能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生態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