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

台灣機電工程服務社工程師 翁和德

  溫室效應引起全球暖化,進而造成氣候異常變遷,災害年比年劇烈,因此抗暖化已是眾所關切。換言之抗暖化與減碳應是談同一件事。

  所謂減碳應具有以下幾層意義 :

一、少採用不可以碳循環的能源,如減少煤、石油、天然氣等使用,因為這些能源物質所含的碳經燃燒後,以形成二化碳氧排放於大氣層,無法再經過如光合作法返回地球表面再形成能源。因此節能就可以減碳排放,即抗暖化。

二、採用可以碳循環的的能源,如生質能,利用有機廢棄物、能源作物直接或間接作為能源,生質能所含的碳經燃燒後,以形成二化碳氧排放於大氣層,經過光合作可回到地球表面再形生質物,如農作物、林木。此類碳循環於地球表面與大氣層,並無增加大氣層之碳濃度。惟能源作物之種植以不造成糧食問題或雨林破壞為前題。

三、 採用無含碳之再生能源如風能發電與太陽能發電或熱水,不會增加大氣層碳濃度。

四、 採用高效能之民生用品,減少水、電之無效使用,可以為造水、發電節省能源,減少碳排放。

五、 採用高效率製程,減少原物料損失。回收可再作為原物料之廢棄物,如金屬廢棄物、廢紙張等回收再利用。如此可減少開礦及製造原木紙漿所需之能源,可以減少碳排放。另製造原木紙漿需要原木,造林與伐木必須均衡。

六、 多食植物類食物,少吃動物類食物。可減少為製造動物飼料所需之物料及能源。另飼養動物過程由動物所排放之廢氣含有甲烷是主要溫室氣體之一。

七、大氣層之碳濃度已累積增加數百年,多多造林、植樹,可把已存於大氣層之那些不可循環之碳,經過光合作用回到地球表面,對大氣層而言是減碳。

  以上第一項至第六項所敘是地球表面之人類如何減少碳排放於大氣層,為 “ 節流”的作法。第七項是地球表面人類為大氣層減碳,是“開源”的作法。

  不管開源或節流,只要積極是實現,永遠不會嫌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