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子化現象談兒童教育

台北縣永和國小 志工媽媽 陳怡如

[前言]

  台灣的生育率愈來愈低。根據統計,從2000年開始,台灣的出生人口就從35萬5千人,一路下探到2009年的19萬1千人,跌破二十萬人大關。根據美國「人口資料局」資料顯示,台灣總生育率一,遠低於全球平均值二.六,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而這個人口下滑的幅度超乎預期也帶來許多親職教育上很特別的現象。我長期在學校擔任志工媽媽,常有機會接觸國小階段的學童。也常看到許多特別的景象。

場景一:媽媽或祖母幫小朋友背書包及提著各式各樣才藝樂器或用具,小朋友則兩手空空很悠閒的漫步著,直到校門口才在導護老師面前不甘願的將書包及用具接過去。

[品德教育應落實於家庭教育中]

  由於孩子生的少,當父母的總是特別保護孩子。怕他吃苦,能幫他的就盡量幫他做。我曾問過一個「盡職」的媽媽,為何不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呢?那位媽媽回答我:「書包很重怕影響孩子發育」。孩子的書包是否重到會影響發育我不清楚。但我看到的是,孩子將媽媽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甚至連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我們為人父母者捨不得孩子吃苦,是否也阻礙他擔大任的機會了呢?現在學校教育相當重視孩子的品德發展,規劃出許多品德教育課程。許多師長教育學者也著作及論敘相當多有關的主題。但我認為唯有將品德教育落實於家庭教育中,才能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也才能真正帶給孩子正面的影響。

場景二:早自習時媽媽很匆忙地陪小朋友進教室,並開始幫小朋友動手整理抽屜及環境。且邊整理邊說:我就知道你的抽屜很亂,還是我來幫你整理,你趕快去抄聯絡簿。

[生活力與知識力同樣重要]

  我曾問過這個「忙碌」的媽媽,為何不讓孩子自己整理抽屜呢?這位媽媽回答我:「我也不想讓自己這麼累,但我不幫他整理,他就不會整理。而且整理抽屜很花時間,還是讓他趕快去唸書」。這種情形讓我聯想到曾看過的一篇文章,一個無奈的媽媽寫到孩子長大畢業後,找各種理由不去工作,每天無所事事待著家裡上網,成為所謂的尼克族(不接受職業訓練,不願嘗試工作,靠父母供養的孩子)。我相信為人父母者都不會希望孩子成為尼克族的一員,但我們卻在孩子還小時,剝奪他的生活自理學習機會。生活力也是需要學習及培養的,透過學習、實作、挫折、修正,最後才能成長,也能從中培養出自信心及成就感。

  我曾在學校問過小朋友,有幫忙爸媽做家事的舉手,結果卻是寥寥可數。問他們原因,大多是不會做或那是爸媽要做的事,而同時孩子們也會抱怨:爸媽總是在忙,忙工作、忙作家事,沒有時間聽他們說話。我就引導小朋友,那你們如果幫爸爸媽媽做家事,那爸爸媽媽不就有時間陪你們說話了嗎?其實在我與小朋友接觸的過程,我發現與其幫他們做不如陪他們做,陪他們說話談心。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有生活自理的學習機會又能增加親子相處的時間,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呢?

場景三:常在班上引導小朋友多上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一次引導一位表達能力較不佳的小朋友上台說故事給小朋友聽時,講不到幾句話,台下小朋友突然起鬨並比起大拇指朝下的手勢大喊著:下台!下台!下台!

[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

  當時我相當震驚,孩子們怎麼會做出這種不適當的舉動。孩子們回答我:電視上大人們都是這麼做的。沒錯,當時媒體確實大幅報導,某一位政治人物所受到的對待。小朋友們天天看也就有樣學樣,把它用出來。小朋友就像一張白紙,我們給他們什麼顏料,他們就會畫出什麼樣的圖案。當時我引導小朋友去思考,如果自己是台上的小朋友,被別人無理的喊叫著,心理做何感想?小朋友有的回答:會很生氣跟他對罵;有的回答:很難過再也不想上台了。我引導他們其實不論哪一種結果都會傷害別人也會傷害自己。想想自己上台時,無非就是希望跟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正所謂「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要先尊重他人,他人也才會尊重自己。

  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從小沒有兄弟姊妹,上學後坐在教室裡的同儕也少了一半。少子化現象導致孩童成長過程容易與同儕產生爭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逐漸消失。許多孩子是在媒體教養下長大的,媒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期許媒體能自制自覺自省,有些不適合闔家觀賞的節目就應確實分時播出,不要戕害我們的幼苗,讓他們學習到不適當的觀念。

場景四:搭公車只要一有位子,小朋友就大剌剌的坐下,而一臉疲累的媽媽則幫小朋友背書包及提著各式各樣才藝樂器或用具在一旁站著。

[同理心需要從小培養]

  看到這種現象讓我不禁聯想到中華文化的固有美德「百善孝為先」,幾曾何時演變至今出現這麼多「孝子」,孝順兒子的父母。我相信我們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未來能孝順我們,但我們卻在他小時候讓他只考慮到自己,沒有想到他人的感受。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學習及實踐「同理心」,長大後他們當然也不會有了。我們沒有讓他們從小敬老尊賢,長大後當然他們也不會懂得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在公車捷運上看到許多年輕人佔著博愛座,不懂得讓位給其他更需要的人。
曾看過商周一篇報導,有關丹麥這個快樂指數特高的國家,當然這個國家的福利各方面都很好,但文章中提到丹麥人會在孩子小時候就刻意給他們許多機會,鍛鍊他們的體魄,磨練他們的心志,讓他們得以成長為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我相信一個快樂的人也是一個懂得付出的人。讓孩子從小懂得付出,有機會幫助他人,他們一定會更快樂更有自信。

[結語]

  猶記得自己的孩子於小一上學後第三天就跟我說:媽媽,從今天開始你不用再接送我上下學了,我已經知道該如何走了。當時我有點錯愕。他又接著說:你可以多點時間休息,不用那麼累。我一個人可以的。
當他小二時第一次獨自搭公車,身旁有一位婦人跟他說:你媽媽膽子真大,敢讓你一個人搭公車。我兒子很有自信的回答她:應該是我的膽子比較大吧!
我相信父母「放下罣礙」鼓勵孩子多方嘗試,放手給他們學習成長的空間,尊重他們的發展,我們將會發現孩子的潛能無限。

參考文獻
《今周刊》 688期
《商業週刊》1001期
《台灣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