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化社會的公共設施議題

年豐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副主任 呂妍蓉

  隨著台灣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醫學科技的發達、及營養衛生保健受到重視,使得國民在健康、醫療上得到極大的改善,進而降低死亡率;又併隨著近幾年國民生育率逐年下降,低出生率竟居全球之首,可以預期的是:台灣人口結構已產生重大的變化,高齡人口急速增加。

  台灣的老年人口快速增加的情況下,所衍生的都市環境課題是目前必須面對的重要社會問題。更 由於人口趨勢正面臨巨幅的轉變,也迫使我們對生活的許多面向必須重新思考,全球 20 億的高齡人口需要嶄新的照顧制度,若老人家們希望獨居,整個都市、街道與屋宅都必須調整,以配合高齡人士的緩慢步調,社會也需要智慧型科技以彌補看護的不足;建築師及社會規劃者也得開始關心失智或視聽障礙老人的需求。( 楊 松 裕, 2008 )台灣 唯有儘速加強社會福利與經濟政策,即早考量及規劃,才能因應台灣高齡化之都市環境問題。

  而公共設施是社會群聚生活中為大眾生活所共同必 需, 具有社會福利的特 性, 因此公 共設施的配置除了需考慮設施系統的效率 外, 尚必須考慮到公平 性 ( 楊 松 裕, 2008) 。 目前因應高齡化社會,由公部門所規劃之公共設施組織型態大多以照護設備與醫療環境為主,甚少探討有關高齡者需求及都市公共設施之配置,因此現行都市規劃均傾向既有之制式公共設施配置模式,很難以洞悉現有之公共設施配置模式與老年人行為兩者間所存在之落差問題。 雖然也有人認為,隨著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將使居住環境將獲得改善、交通阻塞的情況可望減少。但是我們是否可曾想過,老年人數的增加,安養照護的時間亦隨增加,將來可能演變成「高齡者照顧高齡者」現象,如此更使得家庭經濟的重擔更加沉重。 因此有關高齡化社會之都市公共設施組構模式之研究議題,應列入本次人權議題探討之重點。

  另外,我們從都市的角度來看,由於永續觀念的提昇,未來都市發展的方向,將逐漸由再利用或再發展取代以往的擴張發展。德國專門研究老化議題的建築師佛德森( Eckhardt Feddersen )表示:「只要花一點點錢、做一點點調整, 90% 的銀髮族都能留在自己的家裡過活」,就能讓老人家不必住在養老院。 ( 楊 松 裕, 2008)用這樣的同理心來看待台灣都市老人使用公共設施服務的不足,作為台灣都市環境永續經營的目標,是值得我們努力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