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

文字工作者 簡杏玲

  對一個鍾愛文學、熱愛寫作的人而言,自然環境是靈感漫步的幽徑。望山、聽水、探林、賞花 … 看似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卻在緩步沈思中,獲得身心靈的滿足。細觀四季遞嬗,天地如絢麗的舞台,隨晴雨霧雪、溫度高低變幻佈景,每一幕皆從內心底層掀動纖細的感觸,彷彿有一雙自然之手,隨意撥弄琴弦,使人間處處隱藏妥貼的情緒,毫無防備地洩漏。

  昔日住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視野遭各式建築物切割成斷斷續續的碎紙,如果想望完整的天空,必須從想像力延伸,賦予頻率極高的灰濛,一場藍色的夢;若依戀綠意,則須從人聲鼎沸的市中心出發,循著渴求去某處找尋一片綠色鄉愁。

  城市的人們是否遺忘與自然比鄰而居的美好感覺?那些穩重如生活的山律、弦音般微顫的水譜、篩濾繁華的森呼吸、以及回眸傾城的花顏,本不該歸類於奢求的檔案夾,卻因不當的開發濫墾,犧牲活化的土地,斲殺環境的健康本色。

  前些時候,張曉風老師為了捍衛台北市最後一塊肺葉而下跪磕頭,作家劉克襄也站出來呼籲全民一起監督。更早之前,在一月底至二月中旬,有一批關心台灣生態環境的專家學者們發起單車環島之旅,為的就是勘查環境實況、與環保團體共商環境議題,並以陳情和抗議的實際行動,反對許多破壞自然環境的開發計畫。這些人所表現出來的「環境正義」( Environmental Justice ),目的就是保留綠地、避免汙染水源、預防災害,維護全體居民的「環境人權」( 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 ),以祈在安全舒適和健康美好的環境中生活。

  這幾年旅居國外,有幸在遼闊的土地,充分享受新鮮吹拂的風喚醒全身的細胞,感官籠罩在青翠的氛圍,應和自然節奏,踩踏平實寧靜的步履,不爭且不疾。山巒依稀可辨、大河位於住家附近、森林僅有幾步之遙、花香芬芳四溢。只要願意,摘取一籠山嵐為詩,裁剪一段水聲為韻,呼吸一勺氧氣為魂,穿戴一身花香為夢。舉目所見,盡是尋常生活伴隨鐘面刻度漫步的生動圖像。

  曾聽朋友提起,美國居民不能隨便砍樹,除非那顆樹有倒塌壓垮房屋的危險,即便如此,也需經由社區委員會評估和同意之後才能砍。而草坪的維護和美化,更是家家戶戶的假日活動之一,甚至學校也會動員家長們一起種花、種樹、除草、施肥,讓居民懂得愛護和珍惜周邊環境。關於土地利用和興建公寓,居民有權投票反對或贊成,以確保城鎮的環境品質位於一定水平,將利益主導的弊端降至最低,以人與環境和諧共存為首要目標。

  凡世人皆寄居於天地之間,希冀一片淨土,便要付出等值的努力。如果只是一味索求,再豐饒美麗的資源也將用罄。於此思考,從自身可做的範圍開始,節能減碳、資源回收、綠色消費 … 擴及政府便是評估可行的開發案,在經濟發展和環境議題之間找到平衡點,絕不能被一時的利益蒙蔽,犧牲大眾享受美好環境的權利。

  人類與自然本該互相取悅、互相尊重。人心人語,自然定能心領神會;自然的典麗和雄渾,人亦受之有情有意。於是,山仍是山,以一慣的沈默和巍峨守護土地;水依舊謙沖溫良,以日夜無歇的粼粼,映照時間的容顏;樹代代長壽,綠色奇蹟延續千萬年;花不皺眉,蜂蝶採擷無盡的春天。而人在其間,將是最幸福的角色,也是最瀟灑的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