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模仿動漫人物 家長、學者憂心卡通潛化效果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蕭裕民

  今年 2月,動畫「航海王」被國民健康局點名抽菸畫面過多,對兒童造成不良示範。播放「航海王」的台視便將主角香吉士的抽菸畫面作馬賽克處理。不料此舉引起觀眾反感,認為將卡通抽菸畫面以馬賽克處理實在是反應過當。而這波爭議,也延伸出卡通是否要制定更細緻的分級規範討論。

  在電視台影視節目納入分級制度時,台灣所播出的海內外卡通早就已同步進行分級制度。但航海王目前在台灣歸入普遍級節目,卻經常出現英雄主角抽菸畫面,不免讓專家學者擔心學齡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會覺得抽菸是一項很「酷」的行為,進而群起模仿主角的英雄行為,而近來在美國地區更發生將「航海王」所有主角們抽菸的畫面全以「棒棒糖」取代。

  此外,同樣歸入普遍級的海綿寶寶,最近其內容也遭到質疑出現過多的打架鏡頭,因此許多民間社福團體紛要求 NCC應該要對當今電視台所有標示為普遍級的卡通重新檢視,對於卡通是不是應該要制定出更為細緻的分級制度,以提供電視業者和學童家長們共同參考。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系張玉佩副教授指出:「目前所有卡通多是普遍級,其實問題非常大。」

  台北縣立秀峰高中輔導老師詹麗錦期盼電視主管機關應對卡通進行更詳細分級:「卡通當中的英雄角色行動若有出現 80%~90%的抽菸畫面時,兒童青少年容易將抽菸與英雄形象加以聯結,在孩童認同型塑的過程中將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但是馬賽克多了,爭議畫面剪掉了,是不是就代表家長與老師就可以放心了?青少年與孩童會不會因為對馬賽克下遮蔽物的好奇心驅使下,進入線上影音串流網站,進行「一刀未剪版」搜尋行為的反效果產生?

馬賽克,遮心安:遮越多,越好奇? 不遮,心不安!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傳播內容處何吉森處長表示,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皆顯示,電視內容若不斷出現吸菸的畫面,容易對觀眾產生模仿行為影響,確實已有相關研究證實之間的相關性。

  因此 NCC特別在今年3月17日曾針對卡通出現吸菸畫面是否影響兒少身心健康議題,邀集傳播學者、兒福聯盟、國民健康局等機關主管共同商討電視是否需要更細緻的分級制度供家長、教育單位與社福團體參考。

  何吉森指出,會中所有專家雖皆有共識,認為電視中所出現的煙與酒的畫面,電視業者皆應以菸害防制法規範適度對畫面進行處理,但論及是否制定更細緻的分級規範與處罰辦法,目前各界仍未有定論。

  針對卡通分級制是否有效?交大傳播科技系張玉佩副教授認為,電視分級乃行政法規,但實際上是不是有辦法做到分級的精神宗旨?其實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張玉佩質疑,今天電視分級制衍生的問題是,凡電視所有出現抽菸都打馬賽克,難道孩童就不知道那個是抽菸的行為?目前更應該關心兒少同儕間的人際關係,而不在於要制定出更細部的分級制度規範電視畫面。

  但當前家長與老師擔心的是,若政府機關不代為管理電視畫面,沒有任何人敢保證這些畫面不會汙染兒少的身心健康。詹麗錦表示,好奇是人的天性,但會不會引起下一個搜尋一刀未剪的影片行動,又是另一個行為層次的議題。「但是不是要犧牲多數兒少的身心利益?我認為制定電視更細部的分級制度是需要的。」詹麗錦說。

  針對卡通馬賽克與分級的爭議,同樣身為母親身分的張玉佩也認為:「這是很兩難的議題!」如果從作者的角度,管太嚴確實會影響作者的原創精神,如果我們今天視卡通為藝術創作,那為何又要用法規來限制卡通;但站在兒童的角度,一樣也很為難,因為抽菸的畫面確實可能會影響孩子進一步產生的模仿行為的疑慮。

NCC尊重業者自主權 不強制規範業者

  目前台灣電視分級以廣播電視法、有線電視法以及衛星廣播電視法為法源依據。其中對於「普遍級」畫面的定義為:「不得出現任何對兒童發生之不良影響之暴力、血腥與恐怖等情節。並不得播出任何涉及性行為、色慾或具性意涵之內容。」

  但是否代表現任電視主管機關 NCC未來應該針對所有不符合普遍級情節,例如抽菸、打架等卡通畫面進行全面分級管制?NCC何吉森處長提出澄清:「基本上我完全同意所有反對管制的聲浪。老實說,NCC從來沒有發過任何正式的文件直接要求業者管制卡通抽菸畫面情節,NCC原則上尊重所有業者的編輯自主權。」

  何吉森批評:「事實上馬賽克或將爭議畫面剪掉是非常拙劣的處理手段。」當初 2月份台視以馬賽克處理航海王的抽菸畫面,何吉森解釋並不是由NCC主動出面要求業者打上的。電視業者以馬賽克處理主要是因為擔心國民健康局的開罰,因而自律地加上了馬賽克。何吉森解釋:「絕對不是我們NCC主動要求電視台這樣做的。」

  何吉森說:「卡通影片以幻想成分居多,我們不會如此嚴苛。除非該卡通情節如果出現『對兒童身心產生不良影響』的時候, NCC才會出面管制,否則基本上一律尊重業者的編輯自主權。」

孩子成長過程 父母角色關鍵

  孩童與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我認同的塑造是全人發展中最重要的一環。而自我認同的塑造則來自於同儕、社會、媒體、教育之間的互動建構而成。輔導老師詹麗錦指出,孩子在進行認同與模仿的過程是無可避免的必經成長過程,「家長」一定要適時地陪在孩子身邊,協助他們成長。

  如果兒、少模仿電視的暴力行為,無人制止,甚至更贏得他人的崇拜或尊敬,可能會因此強化自我對他人施行暴力行為的正當性想像。

  現在許多兒童與青少年幾乎是電視陪著一起成長,許多家長似乎已直接將電視聘為家庭保母 (baby-sitter)一般。或許未來NCC可能會再制定出例如G-6(適合六歲以下觀賞)以及G-7(適合學齡前兒童觀賞)的細緻分級標準供師長參考。

  但 NCC何吉森處長還是勸導家長:「所有形式的分級都是消極的,真正的關鍵還是在於家長的態度,我們政府主管機關能做的只是提供一套標準給家長參考。」

  張玉佩副教授以自家為例:「我們家小朋友看電視的時間一定都是有我陪伴在旁。如果真得看到很暴力、血腥的畫面,我一定會在旁邊告訴他為什麼卡通及戲劇要這樣誇大處理。」

媒體素養強心針 批判能力需長期培養

  不容否認的是,青少年與兒童本身具備對媒體以及社會的批判與反省的基本能力,只不過這個批判的能力仍是需要經過「長期訓練」而來。詹麗錦表示,兒童青少年一定具有能力批判,但僅止於「拿別人的話」來做批判,孩童容易拿電視上所學來的髒話來對周遭的環境進批評。因此批判的能力是需要不斷去做訓練,卻也是現今教育最為缺乏的一塊。

  詹麗錦無奈指出,學校其實擁有專業的師資與資源,但現今教育體制不允許這麼做。詹麗錦認為學校需要不斷提供孩子「道德兩難的情境」去做學習訓練,以協助學童思考「為什麼」電視要這樣播?卡通為何要如此誇張呈現?兒少的批判能力才能訓練得越來越高。

  詹麗錦表示,目前國、高中校園已經有「綜合活動」與「生命教育」的課程。每當媒體發生問題時,其實都提供學生很好的「道德兩難情境」的教材,老師可以藉由學校的綜合活動與生命教育課程,把孩童丟入「道德兩難情境」的難題情境中,協助他們如何思考媒體與社會的問題,以提升孩童對媒體與社會的批判能力。

  交大張玉佩老師目前正帶領著大學生與研究生,深入田野進行媒體識讀教育。張玉佩說:「新竹市有晨光媽媽的時間,當老師們去開會,我們就可以對小朋友進行社區服務。未來大學的學習服務課程是可以朝這方面發展的,特別是學傳播的大學生,未來都有機會可以推廣大學生協助社區進行媒體識讀的教育。」

  或許卡通分級制有存在的必要性,但從學童與青少年的身心全人發展來看,我們必須將視野更放至長期的媒體識讀與生命教育身上。細部的電視分級規範可以同步研擬,但教育界的決心與家長的態度比起 NCC強制執行的電視分級制來說,其實更加的重要。

* 轉載自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