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團體 vs 愛客家

客家文化委員工作者行政院客家文化執行委員會(退休) 劉雙章

  台北市政府客委會興建客家主題公園,因為要遷移一些樹木,引發部分環保團體的抗議,根據媒體報導,台北市客委會決定變更設計,不再興建梯田,也因此不再遷移樹木。

  客家主題公園的興建具有吸引觀光的文化創意、跨景點旅遊之賣點,當台北市將在 2010 年舉辦「世界花卉博覽會」時,「客家主題公園」的完工可以連結「世界花卉博覽會」的觀光人潮,增加觀光客停留在台北市的時間,為全體國民增加觀光收入,台北市客家委會的努力已經贏得多數鄉親的支持和肯定。至於部分環保團體基於愛護客家之心,大力維護「客家愛護樹木」、「客家文七是重視環保的文化」之優良形象,其善意也可理解,但是環保議題與客家事務有關者眾多,除了保護樹木議題外,其他和客家文化有關的環保議題,希望環保團體本於愛護客家之心,也能出面關心,落實愛地球、愛環保、愛客家、愛台灣。現在就將客家相關環保議題三項說明如下:

一、垃圾車播音欠缺語言文化平等

  垃圾車播西洋「少女的祈禱」,有播閩南語「酒罐倘賣無」,就是沒播「客語資源回收歌」。垃圾車是全民納稅錢所購買,而客家地區民眾也要做資源回收,所以應該增播「客語資源回收歌」,原住民地區則增播「原住民資源回收歌」,建議環保團體先協調 51 個客家人口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客家鄉鎮市公所,趕快讓垃圾車增播「客語資源回收歌」,如果還沒製作「客語資源回收歌」,那播「客家本色」來勉勵大家「世世代代勤儉傳家」,來達到「零廢棄」、「節能減碳」的永續社會;或是播「客家真情」來鼓勵大家「以愛關心人」、「以愛關心地球」,協助實現全民環保教育。

二、開發建設對客家文化 ( 包含客語 ) 的衝擊,沒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範圍

  根據環境基本法第 2 條所稱的環境包含「文化」,而依據環境影響所評估法第四條的定義,環境影響評估所稱旳「環境」也包含「文化」,但長期以來,在客家地區的許多開發建設,甚少工程建設對客家文化 ( 包含客家語言、客家文物、客家風俗民情、客家信仰、客家食衣住行 … 等 ) 的負面衝擊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範圍內,並提早研擬保護對策,導致客家地區在工程建設之後,鄰里「相借問」結構被馬路切割,伙房被拆除,客家埤塘被填平,土地公廟被迫遷移或流浪,外縣市大量就業人口使用的英語、閩南語、國語迫使用客語銷聲匿跡而流失殆盡,傳統客家地名被改名,客家文化因而受害甚深。台灣客家人口超過百分之五十的客家鄉鎮有 51 個,客家人口超過百分之三十的客家鄉鎮有 61 個,未來在這些地區的開發建設行為,還希望環保團體幫忙請環評委員會把「客家文化受到的衝擊」納入環境影響評估範圍。

三、廢棄物處理場侵蝕客家庄農地

  農地是國家生產糧食的主要來源,是國家民族生存命脈,但是農地便宜,附近人口不多,導致許多農地被業者拿來興建廢棄物處理場,有污染農村空氣、土壤、地下水的可能。還有部份農地被盜採砂石回填廢棄物,讓農地功能毀滅。希望環保團體多幫忙保護客家地區農地,當然其他地區的農地也要保護。

  以上只是簡略列舉三項,其他像是最近十分熱門的竹東鎮、龍潭鄉的環保境爭等問題,都值得關心。客家諺語說:「幫人幫到底,撐船撐過溪」,環保團體已經成功幫忙客家建立保護樹木好形象,希望好人做到底,繼續幫忙客家解決以上三項問題,相信客家的守護神三山國王 ( 屬於現代主管水土保持、土地被保育利用之神 ) 、土地公 ( 屬於現代主管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之神 ) 、義民爺 ( 屬於現代主管社區總體營造、區域聯防、環境巡守、河川巡防之神 ) 一定會保佑環保團體的成員,年年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因為大家都堅信,環保團體是真心愛客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