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環境人權的當代建築

交大建築研究所所長 張基義

  環境人權(Environmental Human Rights)屬於新興人權之一,其概念早在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中奠定,並於1972年斯德哥爾摩所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中明確化其概念。該宣言指出「人類負有為現在及將來之世代保護環境之責任。」,點出了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的概念。環境人權的特性在於其並不區分年齡、性別、種族、宗教,每個人皆會與環境人權發生關係,並具有跨領域、跨世代正義(Intergenerational Justice)的性質。在「環境屬於公共財」的概念下所發展出來的「環境人權」,確立了下列的想法: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占或支配環境的使用,更沒有人擁有消耗、破壞環境的權利。(鍾寶慧, 2009)

波爾多法院:高科技與工藝結合

   波爾多法院The Bordeaux Law Courts基地座落於波爾多歷史中心區,接近大教堂與市政府。建築增建競圖案由英國建築師Richard Rogers贏得,1998年落成啟用。建築設計成一系列自明性清晰的建築物組構,將一座座法庭設計成漂浮在半空中弧形錐頂狀的獨立構造物,刻意混合混凝土、鋼構、玻璃、木質等不同材料,與對面歌德式教堂建築相互對應。進入法庭宛如神聖的儀式,先經由地面層透過跨架於水面上的雄偉階梯拾級而上,進入玻璃長廊。法庭的基座,由樹幹狀的混凝土支柱撐起脫離地面,外部以條狀實木包被曲線造型。輕巧波浪形鋼構屋頂,流動覆蓋法庭四分之三高度以下的空間。法庭特殊的造型考量空間包被的領域感與空氣的自然流動,較低的高度低溫進氣,頂端高溫排氣。北向眼睛造型的天窗提供法庭內充足的自然光源,內牆各種大小開孔的預鑄木質牆面提供反射與吸收最佳音響效果。建築背面以模矩化陽極化處理的鋁板外牆,界定了調庭空間。模距混凝土樓版與垂直動線整合,提供辦公空間隔間上的彈性。戶外地坪石灰石延伸至建築內部公共空間,視覺上連貫了內外分界。法庭大廳及公共空間與側翼五層的法官辦公室清楚分開,法官從辦公室經由開放式的空橋由後門進入法庭。藉由電腦輔助設計,創造出結合高科技與傳統工藝美學的流線形體法庭。法庭內以電腦計算楓木鑲版,外部覆被人工施作條狀松木,形成截然不同的對比。開放性的大廳提供緩衝介面,阻絕了環境噪音及周遭街道上的廢氣,運用水使空調系統降溫與淨化。

聯邦國會大廈與總理府:象徵國家願景與全民意志的公共建築

   德國統一重建期間完成的柏林新建築,大約可以分成公共建築、新商業開發區,以及目前還在進行中的博物館島大計畫三大項目。其中,以象徵國家願景與全民意志的公共建築,最先改造也最具代表性,包括將舊帝國時期的國會大廈改建成德國聯邦國會大廈、新建的德國聯邦政府中央辦公大樓和德國總理府等。這一系列的政府機構重建,大多分布於德意志帝國時期以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 Tor)為首的政治權力核心區,涵蓋林登大道(Unterden Linden)和提爾公園(Tiergarten)周遭等都市區塊,以全球罕見的效率與超大的都市尺度進行地毯式的重建。位在共和廣場(Platzder Republik)上的德國聯邦國議會大廈(Reichstag),原始是興建於1894年的一座歷史折衷主義建築,二次大戰後凋敝閒置至今。新國會大廈的重建,自然成為兩德統一民主和平進程的重要政治象徵。1992年開始一連串的國際競圖最後由英國建築師諾曼福斯特爵士(Sir N. Forster)雀屏中選,其最終的提案保留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外牆,但將內部全部挑空,在大廈頂層以玻璃和鋼精巧建構透明的穹頂。穹頂無屋頂與上緣四周玻璃間隙的設計,讓空氣產生自然對流,整座透明穹頂無需空調。透明穹頂倒掛一座由三百六十片鏡片組成的倒立圓錐,白天室外的自然光源透過鏡面折射到圓頂下方的議事廳裡;晚上國會大廈內部的人工照明,又會透過鏡面折射,照亮圓頂。此一設計創意將新國會大廈轉化成空間美學的新地標,更是符合科技、省能、環保原則的綠建築。民眾沿著輕巧的懸吊雙螺蜁緩坡拾步而上,一方面可以清楚透俯視下方議事廳內國會開會的情形。一方面往四周可以眺望柏林全景最好的視野。看似簡單卻充滿空間能量的設計,詮釋了柏林歷經戰亂分裂卻難以磨滅的榮光。

空間透明的民主程序:倫敦新市政廳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2002年於泰晤士河南岸的倫敦塔對面,設計了樓高10層、外觀如豎立的拇指般造型奇異的倫敦新市政廳(Great London Authority Headquarters),堪稱英國高科技建築結合透明的民主程序的創意綠建築代表。由透明玻璃構成的建築外觀,隱喻著透明的民主程序。周遭的開放空間、一樓大廳及頂樓的倫敦客廳,完全開放給民眾活動,強調新世紀的公共建築可以親民,也是值得市民驕傲的地標。有異於台灣綠建築淪為瑣碎的公式計算、零星的種花種草、排斥輕巧透明的玻璃材料,塑造出文化圖騰式笨重沉悶且不親切的官方建築;倫敦新市政廳建築無須高大,不用藉由任何具像圖騰,一樣可以彰顯城市的偉大與市民的榮耀。

時尚的空間泡泡: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

   荷蘭建築師Erick Van Egeraat 2002年設計完成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為一系列城市重建的首一工作。建築物流線型的玻璃外觀,回應市議會要求建築對大眾的開放性與邀請性。所有的公眾服務空間配置於一樓,顏色鮮豔活潑的詢問台與內裝家具,展現邀請公眾參與的企圖。挑空的大廳引入自然光源,順著曲面的邊牆拾級而上,到達入口上方的市議會。奇特的流線型建築外觀,宛如會伸縮成長的空間泡泡,反應基地周遭不同都市紋理。此一奇特造型市政廳順利建造於舊市區中,並獲致大眾的喜愛與支持,象徵老城積極轉變翻新的決心。

高科技城市的民主永續地標:聖荷西市政廳

   美國知名白派建築師理查邁爾Richard Meier設計新作聖荷西市政廳San Jose City Hall,2002年動工新建耗資3.82億美元於2005年落成啟用。市政廳的誕生適切給予這個世界聞名的高科技城市清晰的城市意象。理查邁爾稱道:“建築是透明的,它是開放的,這是政府應該做到的基本原則。新市政廣場將成為一個聚集的地方,聖荷西民眾將在此舉行婚禮、書展、甚至遊行抗議。”市政廳座落於圖書館旁面對Santa Clara街道,形成公共服務群落。偌大的市民廣場中央聳立象徵公眾服務的透明玻璃圓形大廳,使人聯想起傳統圓頂重要的公共建築。中央大廳可容納大型公眾活動,輕盈透明的建築108英尺高,直徑100英尺。12個20英尺高的高壓霧穿過院子,至中央大廳降溫,電梯配置在建築物外,超薄的構造與自然照明,象徵永續環保的建築理念。市政廳東側主體建築530,000平方英尺,由一個三層大樓會議廳,與18層樓高辦公大樓所構成。 西側為市議會,公共會議室,零售空間和更多的部門辦事處。7000平方英尺的會議廳座位330人,並採用了最新的音頻,視頻技術,包括大型投影顯示器與觸控電腦。使用高效能空調系統,充足的自然採光和自然通風,以及緊密的室內及戶外活動。建築主要材料包括石材、金屬板、帷幕玻璃和混凝土。

參考資料

鍾寶慧,2009/12/23,〈環境人權之探究〉,發表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內政(評) 098-240 號。 圖說:

圖1-波爾多法院輕巧波浪形鋼構屋頂

圖2-波爾多法院漂浮在半空中弧形錐頂狀的法庭

圖3-波爾多法院法庭基座

圖4-波爾多法院法庭內部

圖5-波爾多法院沿街立面

圖6-共和廣場(Platzder Republik)上的德國聯邦國議會大廈(Reichstag)

圖7-新德國聯邦國議透明穹頂晚上國會大廈內部的人工照明,又會透過鏡面折射,照亮圓頂。

圖8-德國聯邦國議透明穹頂倒掛一座由三百六十片鏡片組成的倒立圓錐

圖9-倫敦新市政廳外觀

圖10-倫敦新市政廳內部螺懸狀樓梯

圖11-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流線型的玻璃外觀

圖12-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流線型的玻璃外觀

圖13-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顏色鮮豔活潑的詢問台與內裝家具

圖14-Alphen aan Den Rijn City Hall市政廳挑空的大廳引入自然光源

圖15-聖荷西市政廳高科技城市的民主永續地標

圖16-聖荷西市政廳新市政廣場水景

圖17-聖荷西市政廳透明玻璃圓形大廳

圖18-聖荷西市政廳行政辦公大樓多層次立面

圖19-聖荷西市政廳行政辦公大樓弧形遮陽版

圖20-聖荷西市政廳行政辦公大樓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