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與倫理

大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林文傑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與倫理 目次
編者序 5
前言 7
一、生活與倫理的關係 7
二、人倫失序,價值觀錯亂 8
三、人類欲過新生活;唯有依循固有的「綱常倫理」 10
第一章 三綱 12
壹、「君臣之綱」 14
貳、「父子之綱」 17
參、「夫妻之綱」 23
第二章 五常 27
第三章 五倫 46
第四章 新時代的生活與倫理 53
做人名言附錄 55
一、做人三分餘地 55
二、為人處事 55
三、快樂做人 57
四、為人處事根本 57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與倫理

  編者序

  近幾年來刑案頻傳,輕者偷竊,重大者搶銀行、搶運鈔車、殺人擄命、六親不認,可謂「世風之下,人心不古」。當今「倫理道德」淪亡,逆倫、姦淫、搶劫、詐欺、吸毒、謀財害命………等等,罪行日漸增多。使治安單位防不勝防,而一些有心於世的宗教家、道德家、教育家、企業家及許多有心的知識份子、社會中間人士,莫不焦慮萬分,大聲疾呼防治之道。

  社會上的歹徒為什麼這麼多,這是因為現在的人類道德觀念太過薄弱,忽略倫理教育。難怪一些歹徒利慾薰心,為追求利益及物質的享受,不擇手段。殺、盜、淫、邪、欺、詐、謀財害命等,橫行肆起,不顧天理、道德,造成社會不安。這些都是因為對倫理道德的生活認識不夠,才會誤蹈法網,最後造成悔不當初。

  所以編者將應如何生活的「倫理道德」整理出來,呼籲志同道合之士,努力將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生活與倫理,重新教育起,也真實的去落實、去實踐。由於「倫理道德」是需要時間塑造,更需要正確的目標與方向來引導,所以我們要不斷「開發啟端」及「間隔重覆」的練習,如此才能將人性的光明面發揮出來。

林文傑(編者學經歷:國立嘉義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大森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與倫理

  編者 林文傑

  前言

  一、生活與倫理的關係

  人類是萬物之靈,自有聖人治世以來,即教育人們重視倫常及守禮之觀念。古代聖人教育我們三綱五常的生活信念,使晚輩知道禮敬長輩,長輩能關懷晚輩,平輩間互相尊重,更由實際生活中落實忠、孝、節、義的情操。倘若做人違背了綱常倫理,世界必定會大亂,由此可見倫理與我們生活之密切。

  倫理是人倫之理;人與人相處之道,人際關係應有的共同規範,並且是時代的潮流。當人對人一切有秩序、有脈絡可循的條理;而進一步由本性良知自然流露出來的道德行為,就是新世紀的倫理精神。

  我們發現,目前社會普遍呈現一種弊病,那就是生活離開了倫理道德。因為生活中一旦少了倫理道德,生活就會變得沒有內涵。雖然我們生活富裕;雖然物質生活充足,但是生活還是很空洞,茫然而無目標,也不知道我到底為什麼而活?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麼?更不知道到底心中少了些什麼?

  新世紀的倫理精神,是人類自我開發啟端的自覺心。如果我們真的要找到缺少的生活內涵,我們一定要將「倫理道德」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時何地,謹守分際,表現在自己的身上,這就是倫理精神。

  二、人倫失序,價值觀錯亂

  翻開人類的歷史,當君王無道,或是人臣篡逆。正所謂「君不君、臣不臣」時,往往造成整個國家、社會的動盪。遠者如桀、紂,如春秋戰國時期的亂臣賊子;近代如袁世凱之稱帝,軍伐之割據,無非是為了權勢、慾望而亂了綱常,不但葬送了個人的前途,更將廣大無辜的百姓捲入了水深火熱之中。

  我們看看當今世界的亂象可謂歷史未有的情況。在功利主義掛帥下,越驚世駭俗、越標新立異的人,哪管所謂的羞恥!哪管所謂的是非!照樣有人吹捧,照樣財源廣進,色情的氾濫已經到了無孔不入的地步,越鹹濕、越重口味的談話性電視節目,越殘暴、越駭人聽聞的新聞報導。還有所謂的「限制級」影片、雜誌,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哪管有何傷風敗俗!哪管未成年!再加上色情網站比比皆是,誰家沒有青春期充滿好奇的孩子,為人父母不擔心嗎?「笑貧不笑娼」已經不是諷刺的話,早已成了現實人生的寫照。外遇問題更是司空見慣,離婚率節節上升,許多的家庭問題衍生出來的社會問題,有如滾雪球一樣。

  五倫中,在夫妻這一倫,在提倡女男平權的今日,在誰也不服誰的意氣之爭下,有幾對夫妻還能「相敬如賓」,還能「互相包容」、「互相尊重」呢?夫妻之倫是其他四倫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倫。當今社會上的男、女對於夫妻相處之道很少瞭解,加上媒體在家庭道德錯誤的推波助瀾下,全人類的價值觀均已錯亂、混淆,導致人倫的失序,造成了家庭問題、社會問題,隨著家庭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之下,越來越多的大人、小孩活在焦慮懷疑不安之中,因此憂鬱症患者與日俱增,自殺率也日漸升高,這一切均反應了人倫失序,價值觀錯亂下的浩劫!

  三、人類欲過新生活,唯有依循固有的「綱常倫理」

  我國自古以來以「禮儀之邦」自稱,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匹夫民婦,均以奉行倫常,勤修道德作為修身及為人處世的明燈與指南。所謂「有道明君,無道昏君」,歷代朝野君、臣若能奉行倫常勤修道德,則國家興盛、國泰民安、豐衣足食,可見「綱常倫理」是國家興衰治亂的關鍵,也是天下萬民立身處事應奉行的行為準則。至聖先師孔子盡其畢生心血,闡明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的真理,使百姓萬民有規矩可依循,作為為人處事的根本,治國救世的寶器。

  近半世紀以來社會變遷快速,可謂為「狂飆的年代,人心不古」。利益薰心、道德日漸低落,人與人的明爭暗鬥各處均在演出中,難見和諧盛世,使得發源於我國的「綱常倫理」瀕臨崩潰的危機,社會日漸混亂;人心不安,為求物慾的享受,不分是非、不擇手段,犯罪案件日益增多,殺、盜、淫、偷、搶、拐、騙….等層出不窮,使得治安單位防不勝防,而一些宗教家、道德家、企業家及許多有心的知識份子、社會中堅人士,莫不挺身而出;大力急呼,宣揚「倫理道德」或極力研究防治道德淪喪之道。
對於「綱常倫理」逐漸陌生的新世紀,人類欲過新生活;唯有依循固有的「綱常倫理」,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及了解,何謂三綱?何謂五常?何為五倫?

第一章 三綱

  儒家思想的「三綱」,指的是「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

  「綱」者,綱領也。正規的領導、勸化、指揮。就好似一條正直的粗繩,能領導一切細繩,不彎曲。又好比一位正人君子,能夠教導許多人,讓許多人不會做違背良心的事。許多人接受領導、勸化、指揮後,不敢再去做壞事,讓許多人變成端端正正的人,也能成為一位正人君子,並且成為他人的標竿、模範、燈塔。

  當領導者要領導團隊、帶領他人之前,自己要先成為他人的榜樣。因此儒家將人與人互動行為之規範、模範,定位為「綱」。「綱」就是行為準則,「綱領」就是領導者以身作則、做規範、模範、燈塔,並以「正規的領導」、「正規的勸導」、「正規的指導」,這「三導」做為領導者的責任。就好似將衣服掛上衣架,一定要從衣領的地方開始吊起,到後面才會像一件衣服的樣子。如果從其他部位來吊衣服就不整齊了。一件衣服一定要正規的衣架、正規的吊起、正確的從領子掛起,一件衣服美麗的形體就自然展現出來了。所以做一位領導者,除了有「綱」,還要有三導:「正規的領導」、「正規的勸導」、「正規的指導」。

  儒家將「綱」:模範、榜樣,歸納有「三綱」,即「君臣之綱」、「父子之綱」、「夫妻之綱」。君做臣的模範,中國古代君主只要勤政愛民,以儒家之「綱常倫理」做為治國之本,這朝代的百姓有福,因為國泰民安。如果家庭有「五倫」為準則,父母以「綱常倫理」做模範,子女「以孝侍親」時,這個家庭一定有福,因為「子孝孫賢」。夫妻同心協力相敬如賓,這個家庭的成員有福,因為「家和一定萬事興」。如果企業有「倫理綱常」之行為準則,領導人以「綱常」為模範,這個企業的員工有福,因為組織一定和諧與欣欣向榮。「綱常」是人際關係的相對論及互動的行為。相對就是彼此的對待,互動就是彼此的信賴。故儒家思想的「綱常」,就是談待人接物之道,並落實在生活當中養成習慣。

  「綱」就好像我們為人處事有一定的方針,一定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綱要,因為「綱」好比火車的車頭,輪船的指南針,汽車的方向盤等樞紐,這樞紐若導引為正;後面的就會正。若導引為斜;後面就跟著歪。所以君主為文武百官及天下萬民的模範、表率。為人父母的;其行為是兒女的標竿。做丈夫的;其行為是妻子的行為準則。

  壹、「君臣之綱」:

  君就是領導者,臣就是被領導的人。君臣的關係是「君止於仁,臣止於敬」、「君視臣為手足,臣視君為腹心」、「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以上所說均為相對位置。

  (一)君止於仁

   有君就有臣。有領導人,就有被領導者。有被領導者,才有領導人。君處在上位,君最重要的是在對待國民有仁德之心、有寬容大愛的心、有悲天憫人的心,領導各朝臣;擁有為百姓服務的心。君主每天想的是:「如何能夠讓國民安居樂業,給國民快樂幸福,看到國民不快樂、不幸福、不安定,心中比國民還要憂心,還要難過。」這樣為人君主,就是「仁德、愛民」的展現。

  1.孟子提出君主要得民心;應以「民為中心」、「民為邦本」、「施行仁政」的治國基礎。將百姓放置於心中第一順位,並以百姓為國家的磐石,一切的治國理念,都只有立在這一根基上「愛民、利民」,其理念才能穩固、才能獲得百姓的擁戴,並且施行仁德之政。

  2.孟子對君主行仁德之政的說法:
(1)推廣恩德:君主以德服人,愛護人民,受老百姓擁戴,因而可以得民心統一天下。
(2)善待長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為君主有敬老護幼的心,又能推己及人,把愛自己親人的心推廣到愛別人、愛護人民上去,令人民安居樂業,這樣必定會獲得人民擁戴和支持,這樣治理天下,便好像在掌上運轉丸珠一般容易了。
(3)順序推行:為人君要治理好國家,必先從家庭做起,以身作則,先做自己妻子的榜樣,然後做兄弟的榜樣,逐步把自己的作為推廣開去,才是治國之道。

  3.孟子認為君主應提出愛民、護民的具體措施及實行方法。要擬定正確的方針安定人心,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措施,並且保護百姓不在恐懼不安的狀態下。所以君主提出的治國政策,要以全民為考量,而非只是為了本身利益或鞏固政權。

  4.孟子認為君主要得臣服
(1)以德服人:君主應該修身養性,加強仁義道德修養,弘揚人性中光明的品德。君主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所以君主先重視自己的品德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
(2)進賢必慎,用賢必信、尊賢使能:君主用賢士,必先注意賢士的品德修養,是否有君子立身處事的基本內涵。君主才能任用這個賢士,並能夠知道賢士專才,放置在適當的職位。
(3)以規矩成方圓,秉公處理:君主與朝臣應明定規範,成為君臣之間應該遵循的倫理道德準則,共同建立與制訂成為和諧融洽的上、下關係,並認清自我轉化與管理的問題,自我轉化是本,管理是末。這關係君臣都要嚴格遵守,若有違背秉公處理。

  (二)臣止於敬

  為人臣子的知道時與位,最重要的是敬重君主。忠於國家、人民及職守,並以仁義之道輔佐君主建功立業。同時也要重視個人的品性修養。

  貳、「父子之綱」:

  父止於慈,子止於孝。父母是一家之主,要有教子的道理,以身作則,處事要有規矩,舉動要有禮讓,做模範的父親與母親。

  父母為一家之主,要有教子的道理與方法,並以身做作則。待人處事,要有規矩,舉動要有禮讓,做個模範的父母親。只要是為人長輩的一定要身體力行,才能讓晚輩的人有好規矩的言行可以效法。如此當晚輩的自然知「孝、敬、明、禮、義」,對工作能勤勉、耐勞,又不懶惰、奢華,也不會隨便浪費、透支開銷。這就是「父慈子孝、父寬子順」了。

  身為父母,在小孩生出來後就要能教導、養育。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身為父母要教導兒女做好的言行舉止,當然父母就要以身作則。譬如說教小孩不要去不良場所,可是父親卻每日醉醺醺的回家。教導小孩不能抽煙,但是父親卻每天煙不離手。這樣想把小孩教育好嗎?一定很難的事。

  父母已經是成年人,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正確的道路。前面提過「綱」是領導、勸化、指揮的責任,這是三個「綱領」都共有的。所以領導自己的兒女,要做好榜樣給小孩看。我們經看到一些小孩跟父母講話、走路的樣子很像。父母熱心助人,小孩也會見義勇為。父母自己好就好,小孩也會比較自私。因為小孩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父母的習性,所以為人父母,要做正確的模範給小孩做好模範,因此以身作則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子之道嚴父慈母
在家庭中做父親要能嚴厲,做母親要慈愛,一個是白臉,一個唱黑臉。有時父親慈祥、母親嚴格。不能父母都寵小孩,也不能都兇或責打小孩。

  教育小孩的方法有六項:

  1.從小調教:台灣俗語說「小時偷葫蘆瓜,長大就會偷牽牛。」從小就應開始教育倫理道德、知書達禮、勤儉務實。稍微懂事就應趁早教育起。

  2.注意交友:小孩懂事後就要注意他們的交友,小孩的行為只要看他們的朋友就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就是告訴我們不好的環境,會影響小孩的身心發展。如果交到的朋友是「友直、友諒、友多聞」,這是益友;應鼓勵交往。如果交到的朋友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這是損友,應糾正交友方向。

  小孩基本上很單純,所以不一定會區分益友或損友。父母要多費精神去瞭解小孩的朋友交往情況。應該鼓勵小孩多交「三益友」這些朋友,如果從小交友不慎,又管教不妥當的話,將來就很難管教了,更要防範小孩交到損友。

  三益友:
友直----很正直、很忠誠的朋友。
友諒----有信用、腳踏實地的朋友,不欺瞞不作假。
友多聞----有博學多聞,又好學習的朋友。

  三損友:
友柔善----諂媚奉承的朋友,表面很忠實,其實不然,根本表裏不一。
友便辟----兩面奉承的朋友,沒有忠誠信實。
友便佞----說話很圓滑,但無實學,不實際。

  3.教育禮貌:父母教育小孩從小要有禮貌,也要教育怎樣以禮和別人相處,怎樣以克勤克儉之禮和環境相處,這是做人的道理。落實在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當中。

  4.鼓勵學習:學習是長期投資自己,父母親要多鼓勵學習。如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生命教育、人文藝術、健康醫學等。從中再找尋小孩興趣所在,最好的還是人文教育先打基礎,並且要半鼓勵、半勉強,視小孩個性而定。

  5.為人處事要有規矩:為人父母,在處理人與事當中,在家庭內不要認為我們的小孩還小,就可以用騙的,用哄的。也是要依照規矩,要守信用。不能以為是自己的小孩,就可以隨便對待。對待小孩一樣要有規矩,照樣要守信用,以樹立典範。

  6.舉動要有禮讓:為人父母的言行舉止,各方面的一舉一動,都要有禮讓。因為父母是家庭的標竿,是燈塔。所以一舉一動都要有禮節,這也是無形中給孩子效法的地方。有禮讓才能做個模範的父母,做好優秀的示範。

  所以父母教育小孩要有方法,要有綱領,要以身作則,如此方稱「父為子綱」。

  (二)子對父之道

  做子女的應該從小努力用功讀書,修養品德,鍛鍊體魄,不讓父母親擔憂。成家立業後,父母親年老體衰時,除了飲食的奉養外,還要對父母說話和顏悅色、婉轉得體,讓父母聽到心情愉快。
並且要能做到以下幾點:

  1.居則致其敬:在生活起居中尊敬、孝養父母。以誠敬之心,孝順父母。父母親在乎的是兒女的真誠心,不必山珍海味、不必豪宅大院,如果沒有真誠心,又與飼養動物有何差別。

  2.養則致其樂:奉養父母,要抱著愉悅快樂的心情,使父母也能高興。另外也要分擔父母的勞苦。

  3.病則致其憂:父母親生病,應該擔憂,有人說久病無孝子,但是反思我們小時候生病時,父母不眠不休的照顧我們。所以在父母生病時也要不離不棄、盡心盡力照顧。

  4.喪則致其哀:父母過世,真心的傷悲。

  5.百善孝為先:做任何善事之前,應把孝道擺在第一位。須記得有一句話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說明隨時隨刻都要對父母盡到孝道。

  參、「夫妻之綱」:

  做丈夫的為一家之主,要做家中每個成員的好標竿,樹立道德典範。讓妻子可以效法、學習。夫唱婦隨,夫妻相敬如賓,坦誠相待、體貼關懷、鼓勵安慰,做為齊家之本。

  男婚、女嫁後,夫賢、妻慧。男方有道德、品性做聘金。女方有三從、四德做嫁妝。共組成家庭後,互相謀合恩愛的感情,誠懇、正直,相互尊重。做妻子的,在先生落魄、失意時,安慰他、鼓勵他、支持他,而不是以行動或言語藐視他,甚至於不能共患難。身為丈夫,在事業有成時,仍然行為端正,照顧家人,共享天倫。而不是四處招搖、快樂,甚至於拋妻棄子,另結新歡,造成家庭破碎或是家破人亡。所以夫妻是一體,要禍、福共同承擔,不能只有共同辛勞、共同擔憂,而不能共同享樂。

  「相敬如賓」這句話,是男、女在結婚時,許多人拿來祝福新人用的。但是不能只是聽到祝福「相敬如賓」這句話,還要收到,並且去實踐、做到「相敬如賓」這句話。夫妻要確實的使用「尊敬」。一般夫妻之所以會起家庭革命,夫妻會爭吵,合不來,主要就是相處久了,變成隨便,忽略了真誠的心

  將相敬如賓這件事放置在心外,變成放肆了。如果我們轉個心念:「對方不是我的妻子、不是我的丈夫,而是我的貴賓、客人。」我們對貴賓態度肯定會很客氣、很尊重的。我們對待貴賓肯定不敢怠慢、不敢粗魯的。假如我對待貴賓無禮、不客氣,下次貴賓就不來了。如果我們去人家家中做客,肯定很客氣、很有禮貌的。如果我們在人家家裡做客,大吼大叫、出拳動腳的,很粗魯,下次誰還敢邀請我們呢?所以現在家庭的破碎,家庭的革命,是因為大家沒有相敬如賓,一個人大聲,另外一個就大吼。一個大罵,另外一個就大哭。難怪天天爭吵,天天家庭革命。所以家庭要和諧,家運要興旺,那就是夫妻要相敬如賓。

  家庭運勢要旺,就是彼此要坦誠相待。既然是夫婦同體,禍福與共,所以要互相坦誠、坦白,先生不要做一些太太不知道的事情,或是對不起太太的事,丈夫多欣賞妻子的付出,多聆聽妻子的心聲。夫妻之間除了互相坦誠、互相坦白,還要互相禮讓、尊重。現在是女、男平等的時代,要彼此忍讓,如何做到忍讓呢?丈夫心情不好,妻子多關心、多忍讓、也多體貼關懷,妻子多鼓勵丈夫的盡責,多感激丈夫的體貼。妻子心情不好,丈夫多關心、多忍讓,也多體貼關懷。夫妻兩個情感肯定會更加融洽。尤其是要更能體會妻子的辛苦,因為現在都是雙薪家庭。妻子又要工作,回家還要煮飯、做菜,還要帶小孩、教育小孩,還要整理家務。所以為人丈夫,要多分擔家事,分擔妻子的工作。

  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有夫、有妻、有兒女。假如家庭中少了太太,留下小孩讓丈夫扶養,丈夫少了太太看顧小孩、料理家事,這個家庭會正常嗎?若是太太少了丈夫,家庭的經濟重擔就若在太太身上,多了份操心,家庭肯定也會有很大的壓力,家庭肯定亂七八糟。所以夫妻兩人,若是能夠同心協力、各盡本份、彼此體貼、彼此感恩、彼此讚美,家庭肯定幸福美滿。夫妻兩個要在婚姻的每一個不同階段裏,不斷地去學習愛對方,和用不同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愛。彼此分享家庭生活上的重擔和喜樂,也可以彼此學習、扶持及鼓勵。所以俗話說的好:「家和萬事興。家不和萬世貧」。

第二章 五常

  儒家的五常,就是道德的依據、人性的根本。五常的五者:「仁、義、禮、智、信」。常者:「經常、平常、日常,萬年不滅,千古不變」的意思。五常在中國有五千年歷史,自周公治理作樂以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均能奉行倫理道德而不踰矩,使百姓安和樂利,國泰民安,都是以此「仁、義、禮、智、信」五常為體,正確落實去實踐,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大本,偉大道德的規範。由此可見,五常對人們有多麼重要啊!

  「仁、義、禮、智、信」五常,是人類的智慧寶典,都是人人與生俱來的「本質內涵」。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不同,能夠頭頂著天、腳立著地,是因為具備五常、人倫。如果每個人都以五常為規範,為應該有的「本質內涵」,那麼做出來的行為也會中庸、中道、不偏不倚。

  倫理道德,是目前社會上都在談論的話題。但僅止於此,大家就不知道該如何去形容、去闡述道德的本質內涵,甚至於怎麼去執行道德?怎麼去修正德性?似乎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我們拿出一個比喻:這就好像一粒橘子,如何看出橘子的內容呢?橘子是有本質內涵的,我們看到是的外表是橘子皮,要將橘子皮剝開才能看到橘子瓣。看到橘子瓣(本質),還要將它再撥開一瓣一瓣的放到口中,吃下去、咬出味道來,才能嘗到甜美的汁(內涵)。若要形容它的味道,非得親自品嚐,親自體悟這種感覺,若要說出來這味道,只有自己才體會的到。而且每個人感覺不同。

  道德就像是大眾所談論的橘子。道德的本質「仁、義、禮、智、信」就像似橘子,也要將橘子皮剝開才能看到橘子瓣。再者將道德的本質「仁、義、禮、智、信」剝開,一瓣一瓣去咀嚼與品味五常的內涵,落實,去實踐、去瞭解。也非得親自品嚐,親自體悟這種感覺,一瓣一瓣去咀嚼與品味五常的內涵,若要說出來這味道,只有自己才體會的到。而且每個人感覺也是不同。但是一切拿捏全憑藉良心,憑藉著如何開發啟端,憑藉安宅的學習,憑藉如何將尊重放置在心上,這幾項基本功夫。

  玉的美要經過「切、磋、琢、磨」的複雜匠工,才能煥發玉的潤澤。所以文雅的君子就像經過仔細地切、磋、琢、磨的玉石一樣,要經過一定的道德規範和氣度的洗禮,才可以獲得的文質彬彬、舉止高雅。這就像獲取美玉一樣,需要有一番磨礪的功夫。這樣玉器又成為君子修養、磨煉品性的象徵。人的道德、品德也是透過做中學、學中悟,去察覺這個感覺及體悟。若要說出來這「本質內涵」的味道,只有自己才體會的到。而且每個人感覺不同,察覺的快、慢不同,但是只要願意去學習、去改變,那麼肯定會成功的獲得受人敬重的德性,獲得融洽的人際關係。

  道德的本質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常。

  道德的內涵是:
1.仁:「恭、寬、信、敏、惠」。
2.義:「忠、勇、廉、恥、悌」。
3.禮:「貌、敬、謙、讓、謹」。
4.智:「博、知、達、命、窮」。
5.信:「中、誠、真、實、篤」。

  一、「仁」的內涵

  「仁」者就是人的惻隱之心、良心、慈悲、正直、良知、良能、善性等。

  五常之「仁」,指的就是人的良心、心性。當今社會的人都會說:「現在的人,良心不知道到哪裡去了」良心沒有了,是看不到了嗎?還是故意忽略良心的存在?刻意將慈悲心藏起來?但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別人的良心不見?卻不知道我們自己的良心是否還存在!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良心是否還存在?檢視一下就知道了。「仁」是慈悲的行為,良心的流露。譬如說我們看到別人生病了、受傷了,會不會難過。看到別人家中發生變故,會不會同情、會不會心酸,就可以檢視出來了。還有就是「仁」之本,是惻隱之心,是人人固有的。有惻隱之心,就會慈悲別人、同情別人,這就是「仁」心之行為,這是人所具備的。當我們檢視並看到自己的良心時,還要發露、開發啟端,感受悲憫之情。

  1.恭:恭而不侮。我們對人恭敬、做事做人謹言慎行,就不易招致別人的侮辱。我們對人恭敬有禮,就不會招致別人的侮辱。我們沒有對人尊重、恭敬,別人回饋我們的肯定是負面、不客氣的。所以別人會對我們尊重,印象很好,完全取決於我們對人的尊重、敬意有多少。

  2.寬:寬而得眾。待人的心,寬容忠誠,就易得他人擁戴。世界上送什麼東西給人最有價值?送什麼東西人家更喜歡我們?是錢財、珠寶嗎?不是的!送給別人別人最喜歡的是「寬」。別人做錯事,我們不去計較、不批評,還能原諒。這樣的寬,就是以德服人。反過來的報答是更多、更可貴的。

  3.信:信則人任焉。與人的交往以誠信實地實踐,就易獲得他人信任。你若能守信人家會很信任你。處理事情有條不紊,講話實實在在不欺瞞,一定能得到人家的信任。

  4.敏:敏則有功,貫徹執行。好學不倦、做事勤奮、謹慎說話,也會讓人尊重。做事勤快、務實、迅速、確實,就容易成功。做事要有效率,用對的方法。要有效果,做對的事。

  5.惠:則足以使人。給人慈祥的愛、給人恩惠,當有事求助別人時,反而就容易獲得他人支持與協助。所以要到處多施恩惠給他人。多施恩惠給他人,自己吃虧不要緊,不要去佔他人的便宜。對他人多施恩惠,他人肯定願意為我們做事。我們多施慈祥的愛、誠心、誠意給他人,他人對我們的印象會很不錯的。

  二、「義」的內涵

  羞惡之心、大「義」行事(正義)、義氣、道義,要羞恥憎惡,「知恥近乎勇」,包容心,「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等等對「義」的解釋。

  羞惡之心,「義」之端。無羞惡之心,非人也。仁義是道德的代表。「君子行仁道」仁就是「道」的本體,「道」是道路,是人身應該走的正途,應該要做的正行。「義」就是「德」,「德」的本位是「尊」,遵守本份、尊師重道、尊前提後、敬老尊賢、公私分明等,這些都是「義」的範圍。

  1.忠:忠者,竭誠,為下克忠,事上竭誠。對人要拿出誠意。對人講話不能夠沒有誠意,對他人說話不夠誠意、不夠真心,就是不義。生活中少了義,自然也失去忠。

  2.勇:勇者,見善而行,見過必改,勇也;勇於擔當。勇不是匹夫之勇,不是力扛九鼎、身體很勇猛的勇。真正的勇是見善而行,看到該做的事情能夠趕快去做。做任何事情都要為自己負責,勇於承擔,才是真成長。尤其是在困境中時,碰到不如意的事、不順利的事,都要思考每個困境來臨時的存在正面價值,而不怨天尤人。因為增加負擔的事物,表面上看起來是挫折、打擊或挑戰,但是當我們開發啟端「勇」時,反而給我們更上一層樓的動力。

  3.廉:廉者,明察也,公私分明,品德高潔,無愧於心,不義之財不取,廉也。廉就是清廉,能夠廉潔、清白,這是可貴的情操。清廉就是眼光明亮,公私分明,很慎重在待人或處事分辨公與私,不會混雜在一起。為人品德要高潔,無愧於心。不義之財,不貪不取。公家資源,不假公濟私。現代有許多人為什麼會為非作歹,是因為他的心中並不將良心放置在心上。

  4.恥:恥者,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心莫存邪念,莫做虧心事,羞愧之心,恥也。正人君子知恥,且會納雅言,以智慧化解一時無心的錯誤,這是很高超的情操。在生命中誰人無錯,但是重要的是知錯就是要能夠改過,而且我們也要原諒別人的錯。

  5.悌:悌者,順也,善事兄長,攜手向善。弟兄有錯,宜互相開導悌也。悌是兄弟姐妹之情誼,這情誼有關心、有互助、有互尊。如果是在職場,就是同儕之情意誼。情誼就是義,兄弟有過失,基於手足情誼要互相開導,要能合作,合作最重要。職場也同要能分工合作。

  三、「禮」的內涵:
恭敬之心,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摸、非「禮」勿看、守法禮、要知謙恭、謙辭、退讓、「禮」也是個人修養、人格完善的基本法則。「禮」是做人的起頭行為,也是為人行為的定理準則。人品的依規,待人處事的道路。我們要知道一個人的修養及內德有多深,從他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得出來。怎麼看?由說話的語氣。譬如說對人的基本尊重,不論貴賤、不論高低,均是發自內心對人的尊重。在行為上接物上,均能彬彬有禮。將尊重所有的人都表現在「禮」上面。

  待人處事的「禮」,只不過是「禮」的一部份。最重要的是將「禮」放置在心上,並要會開發啟端這個「禮」。「禮」就是要知謙恭、謙辭、退讓之心,人人能夠擁有辭讓之心,互相辭讓。能夠被侮辱,仍然表現出「禮」的禮數。我們表現出的「禮」,應該適用於一般場合。還有在職場中、在家庭、在社會,也就是說在任何場所,都要用「禮」。對父母、對妻子、兒女、對長輩、對主管、對部屬、對朋友、對陌生人等等。對待人們這都要有「禮」的內涵,也要會隨時開發啟端。有「禮」的開發啟端,才能文質彬彬。

  1.貌:貌者,儀容,行為端正,真誠不虛,誠於中,形於外是謂君子之威儀。「貌」就是我們的服裝儀容,行為的舉動。服裝儀容是外在的「禮」,如果我們衣衫不整或是穿的不得體,別人對我們的印象就不好了,衣冠不整,言行輕薄,給人隨隨便便的感覺,則很難有威嚴。人既陷於輕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謹言慎行,自然也就很難有所成就了。還有內在的「禮」,所謂內在的「禮」,就是內心生發出來的言行舉止。這也是別人看得到的,譬如走路、吃飯、說話、應對、進退等,這些都能讓人看得一清二楚,所以要讓人尊重,內、外的禮儀都要很注意。

  2.敬:敬者,平時一舉一動,合乎中道,一言一行合乎理,舉動言行發之以正。
在任何地方都要以禮貌尊重他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們的言行要合乎中道,不能無理取鬧、強詞奪理、任性。尤其是在職場中,與同儕朝夕相處很長的時間,做人無禮到讓人敬而遠之,這樣的做人處事就不好了。更不能做出違背良心的事。我們將心中放置了「敬」在心上,對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夠開發啟端這個「禮」,發於正念不偏頗。

  3.謙:謙者,遜讓不居功,功成身退,謙正進修,不恥下問之謂也。謙的意思是講話很謙虛,不會膨脹。我們如果不謙遜,很快的就會被看出來、聽出來。因為虛偽的話、虛偽的行為,一被別人評量出來時,人格就很容易被看輕,更會被看不起,所以我們為人要謙遜。

  4.讓:讓者,舉賢才,揚善行,能忍辱,外有讓德,受人侮辱,也不生怨恨。「讓」就是推薦賢才。我們看到有能力、有德性、有擔當的人,要推薦給需要的人。若是看到這是個賢才,卻很怕他勝過我們,所以封鎖這位賢才,甚至於還將賢才的功勞攬在身上。若是有這種想法,可是非常錯誤的,所以一定要見賢則舉。「讓」就是發揚他人的善舉。看到別人的優點,要趕快去宣揚。我們能夠內有忍辱,外有讓德。受人尊敬,不會很高興。或是受人侮辱,也不會很沮喪、心生怨懟。有時快樂、有時怨懟,那麼我們的情緒不就落入別人的掌控中,隨時受別人影響,這樣的人生肯定不開心的。所以我們的心情,要能夠對於別人的敬和辱,都不會高興或怨懟,這就是「讓」。

  5.謹:謹者,處事慎重,暗室無欺心,無不會有差錯,而壞禮德。為人處事,本來就是要很謹慎。有的人在工廠作業,操作機器動來動去,就是要注意職場安全。做內勤的會計師,就要將帳目謹慎處理。所以不管是任何職務、任何人、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很細心、很慎重、也要很努力。做事做的很妥當、不能馬虎。做任何事都要暗室無私心,憑良心做事,不自欺欺人。

  四、「智」的內涵:

  「智」者,智慧也。是非之心、要辨別是非、柔和反省不對之處。

  知識是後天的學習,學習能夠無遠弗屆,要學什麼就可以學什麼,只要用心,頭腦可以不斷開創許多的思想、許多的看法,這些就變成生命中的經驗值。所以為什麼很多人都喜歡閱讀,因為閱卷有益。有的人從小開始學習,學習到老,知識淵博,學歷很高,但是別人看不起他。為什麼?因為他只有知識,只有學歷,但是沒有讓人尊重的智慧。如果我們能將知識,轉化為德性的新力量「智慧」,這樣知識才有所發揮,否則也還只是知識。知識是由思想引發出來的言語或是文字,再透過學習、付出,又再轉為思想,如此不斷循環。所以人們不斷激發思想,只是為了學習。而這個思想卻千變萬化,上午、中午。甚至於晚上都不同。所以要創新,就要有知識,要有知識,就要不斷學習。不一定每個人都能夠具備同樣的知識。

  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思想才能真誠。思想真誠後,開發啟端才能端正。開發啟端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知識轉為智慧的新力量。所以知識與智慧是環環相扣的。

  現代的人太過重視知識,過份自信、過度自我、知識認知過強、過度依賴科技。但是卻忽略了這些知識的背後,還有愛的內涵、還有感恩的內涵、還有清淨心的內涵、還有自律的內涵、反省改過的內涵。這些屬於自律性的內涵卻不見了,如果初期我們願意開始改變,學習開發啟端道德內涵,初期會比較辛苦,但是習慣後自然就會很自在了。因為智慧產生了。

  1.博:博者,博愛、博古今之學,時時習之,以啟良能。對人要以廣大寬容心,對待他人。將他人視為手足,去愛護、去包容。另外我們要博古、今之學。古代、現代的都要廣泛去學習,而且時時複習、時時與他人研究,能夠啟發我們的良能,萬物的理自然貫通,智慧自然產生。

  2.知:知者,智慧。就是用良知、良能判斷是非、善惡,及思考言行舉止的標準。
當啟發我們的良心時,很自然的自已會去判斷是非、對錯。知道的事就會謙遜的說知道,不知道的事也會誠實的說不知道。不會不知道,卻假裝知道,不懂的,卻假裝懂。

  3.達:達者,達觀。就是能通達事理、真理,逆來順受,不被外力所矇蔽、所迷惑。做任何事情都要樂觀豁達,並且能夠深入事理,瞭解清楚。當逆境來臨時,知道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當困難來臨時,能夠勇敢接受挑戰,並且面對困難去解決。目標很明確,不會因為外在的環境不好,而動搖心情,也不會因為人事上的問題,感到無能為力,也不會因為利益迷惑,而亂了分寸。

  4.命:命者,肩負使命行事,進退合宜。做事要知道自己的目標。要知道我們在做人的根本價值是什麼?才能與目標相互輝映,知道目標而且朝向目標努力不懈。在社會中待人接物能夠得宜,有能力與人應對進退,就是做人得宜。我們能隨時隨刻將五常「仁、義、禮、智、信」開發啟端,去學習待人接物的規範,做人處事進退就會得宜。

  5.窮:窮者,獨善其身,兼善天下。「窮」的意思是先盡力的學習,將自己的人格品德做好。做到不計較、不比較的情操。然後才能去告訴他人或是影響他人,做好人格品德。有時我們在職場中,看到不順我們心、不如我們意的事,如何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做好該有的責任,再去談如何去幫助他人。否則沒幫好他人,自己反而也眈擱了應盡的責任。一滴水可以救人,可以滋潤大地,可以帶來生機。一滴水累積起來,可以沖潰河堤,可以淹沒平原。水有功用,也有破壞。但是水是從細小開始累積,所以水滴給我們啟示,我們要從自身開始做好人格品德,才能再去幫助更多的人。

  五、「信」的內涵:

  相信、信任、信心、誠實、信守承諾。「信」統四端,兼萬善。「信」結合「仁、義、禮、智」。待人處事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誠信」。有句成語:「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指一句話說了出口,即使用四匹馬拉的車子,也追不回來。後人就用「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來表示說話算數,不能反悔。或是「一言九鼎」是指正人君子說一句話的分量,有九個鼎那麼貴重,很有分量。
誠實不虛偽。我們答應將工作完成,當時間到了就要完成。我們與人約定好的時間,要守時。我們所有的念頭都是誠信,能守信,也會兼善「仁、義、禮、智」。假如不守「信」,「仁、義、禮、智」,也會做不好或做不出來。說話不講信用,行為不腳踏實地的人,也無法實踐「仁、義、禮、智」。所以「信」不是只有守時,還要能徹底實踐「信」的承諾。

  不欺騙。我們應該有過經驗,那就是如果有說謊怕別人揭發,就要不斷的圓謊。也就是說,假如我們說了一句欺騙的話,就要用十句欺騙的話來掩蓋這句欺騙的話。這十句,也許又要用更多的謊言,才可能消除這句謊言,一直不斷的想辦法圓謊。這樣只要一次被拆穿,信用就破產了。

  1.中:中者,中庸、中和。喜、怒、哀、樂發於中道。中,是中和。是「信」的位置,是統五常中四端的正中心,上下、左右不偏不倚的中心點。中道的正確意義是什麼?比如說,上游的木材如果要順利的運送到下游,耍順著水流而行,不能靠到岸邊擱淺,也不要沈沒在水底,才能到達目的地。中道又如彈琴,如果琴絃太緊,聲音粗澀;琴絃太鬆,則聲音沈悶;不鬆不緊,聲音才會美妙。

  2.誠:誠者,理性、良知、良能,擇善固執。理性是不隨便發端情緒,不感情用事。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這句話孟子說:「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也就是良知、良能都是與生俱來,只要願意開發啟端就顯露出來了。良知,也是個人在道德上的自覺、自動、自發。

  3.真:真者,真實、真情實感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老老實實做人,待人接物或對待生活本身的態度,就是一種真情實感。真,也是對待自己不自欺,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現今社會的誘惑很大,一個不小心就陷入陷阱中而無法自拔。唯有「反樸歸真」回歸到現實面,生活才能有價值。

  4.實:實者,實事求是,言忠信、行篤實,光明磊落,誠實。生命中原本就有高、低潮,當生命到達高潮時,不能驕傲。當生命下降至低潮時;不氣餒。實事求事;不虛假。在職場工作也是一樣。有的人因為能力、學歷比他人高一等,卻了高傲的心,這也是不合乎「實」的中道。待人處事只要說真話、做實事,對自己的職位、工作盡忠,講信用、純厚樸實、實在、光明磊落、不欺瞞、不虛偽、不掩飾、正大光明,這樣就是誠實。

  5.篤:篤者,言行合一,實恭、實敬而行之。真誠的去學習,對人恭敬的心。真意去懺悔,改過不好的心。雖然不容易,但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們願意花許多的時間去做休閒、娛樂的事,但是也要花時間在調養本身的內德氣息上才是。

  當我們咀嚼了五常的內涵後,可以知道當人錯用了五常,或是失去五常後的結果,就是被人拒絕往來,人際關係差。家庭中,失去五常後的結果,就是家庭破碎,家境變差。職場中,失去五常後的結果,就是不被認同,事業工作變不順。所以我們知道五常缺乏時的症狀,也知道藥方就是學習五常之道,我們就要儘速的學習五常的德性,改善錯誤,並將五常之道發揚光大。

第三章 五倫

  儒家思想的「五倫」是人與人的互動行為。這樣的互動行為需要有領導、有規範、有模範,讓他人去學習與遵循。因此儒家思想以「五倫」做人際關係的規範。

  所以「五倫」有:

  1.「父子有親」:闡明「父慈子孝」的天經地義、人情至理,為人父母做子女的榜樣,公平對待子女、媳孫,才能獲得子孫應有的孝敬。父母教子有方,使子女長大成為有用的人,而子女孝順父母,盡孝道的行為,這是社會安定的基本原則。

  (1)為父母者必須遵守著:
◎為父母者,必須負起教育兒女長大成人的任務。
◎為父者不良嗜好定要戒除,如嫖賭飲及酒色財氣,以免給子女染上壞習慣而學壞。
◎子女有過錯要婉言勸其改過,慎勿過份打罵,傷到子女自尊。
◎為父母者,假日或公休日宜帶家人往郊外郊遊或逛街、看電影之正當休閒,以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
◎時常注意子女的起居生活,不使其染上壞習慣。

  (2)為子女者必須遵守著:
◎為人子女必須聽從父母的教訓,不可惡言相頂撞。
◎為人子女必須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為人子女必努力學業,才不枉費父母苦心栽培。
◎遇事告訴、商量於父母,不隱瞞、不獨斷獨行。
◎為人子女必不學壞,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免父母操心。
◎父母若有錯染上不良嗜好,為子女者宜以至孝感化之。

  2.「夫婦有別」:「家和萬事興」,是每對夫婦都知道的道理。夫妻共組一個幸福快樂的家庭,丈夫能努力工作、維持家計、生活習慣規律。妻子有良好婦德,照顧家事、子女。夫婦雖然各司其職,但是互相敬愛,家庭和諧。沒有成為夫妻,絕不可以敗壞人倫道德,這是消除社會色情暴力的良方

  (1)為丈夫者必須遵守著:
◎為丈夫者必須負起家庭責任,努力事業,使家庭經濟穩定。
◎為丈夫者必關心妻子起居,不可在外面拈花惹草。
◎為丈夫者要做任何事,必要與妻子相商後再行。
◎為丈夫者發現妻子有錯,不可動怒打罵,應婉言勸其改過遷善。

  (2)若為妻者必須遵守著:
◎為妻者應做賢內助,使丈夫專心發展事業。
◎為妻者宜奉行三從四德,使人格圓滿,不虧婦道。
◎為妻者不可染上抽菸、跳舞、打牌、喝酒、偷盜等惡習。
◎要學習孟母、岳母,以教子成為有用的人。
◎不可私藏金錢及手飾以肥己,夫妻宜互相溝通為佳。
◎丈夫若有錯,宜婉言勸其改過,絕不可有離家出走或服藥自殺、紅杏出牆等醜行。

  3.「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妯娌和睦相處。兄姐應做弟妹的榜樣,行為及言語都能當弟妹的表率,弟妹自然尊敬兄姐。妯娌互相照顧、相親相愛、沒有是非、沒有冷言冷語,兄弟姐妹和氣團結、敬老尊賢、循規蹈矩、守禮行義,自然就長幼有序、家道興盛了。
◎為兄者要愛護弟弟,為弟的要尊敬哥哥。
◎居家要兄寬弟忍,做事分工合作。
◎凡事以讓為先,同席要分上下,同行要分先後。
◎弟若有過錯不可只打罵責罰,宜婉言勸其改過。
◎兄若有過錯,弟要勸諫,不可因敬畏而不進言,使兄無改過的機會。
◎兄弟若分家,不可因爭祖產而動干戈,甚而造成流血之不幸事件。
◎為兄或弟若有發展的ㄧ天,需要提拔較不進展者發達,以立身社會,揚名父母。
◎兄弟之間孝敬父母要盡心力,不可委託職責。
◎兄弟之間相待要和氣ㄧ團,就是對待四海之內兄弟及所有大眾,亦不變初志。
◎兄弟之間要相互勉勵。

  4.「朋友有信」:朋友互相扶持。朋友有能力而昇遷,替他高興。能力較差的,要鼓勵協助他。品德有出現問題,要糾正他。朋友要在學問、做人上互相切磋,在道德修養上互相砥礪,在事業上互相幫助。朋友之間守信重義,互相提攜照顧,朋友之交不能互相利用,人人如此社會自然安定。
◎朋友之間往來必誠實坦白,講話及約定之事要遵守。
◎朋友之間有困難,必訂互相以物質或精神方面加以幫助及鼓勵。
◎朋友之間絕不可互相利用或開空頭支票而陷害對方。
◎朋友之間若事業有成,不可見面及約定到不正當場所尋歡,恐至敗壞名聲。
◎朋友若犯過錯,宜婉言勸其改過,慎勿助其一錯再錯或斷絕來往。
◎朋友之間來往,必互相鼓勵做人處事的道理修身養性。

  5.「君臣有義」:上、下隸屬的和諧關係,人人得以遵守。古時候的人,把政治的上、下隸屬關係稱作「君、臣」,而現代的人,把上下隸屬關係統稱為「上司、部屬」。現代民主國家指的是總統與各院院長,各行政機關首長及文武百官之間的關係。在辦理公務或生活上,互相監督、勉勵以提高行政效率,促進國家的進步。

  (1)為君或上位主事者必須做到:
◎奉行國家制定的法律、效忠國家、矢志不渝。
◎愛民如子、實行仁政,多關心、協助下屬的困難及所需。
◎闡明倫理道德,使百姓奉行。
◎臣或部屬若有錯,當指明過失,使其改過遷善,勿包庇、袒護或得過且過。
◎不可公報私仇或殘害忠良。
◎要修身養性以德服人,立好標竿,為公忘私,方能使人民奉行不渝。
◎國家的大小事要與人民相商,不可武斷獨行。

  (2)為臣或下級人員必須遵守以下要點:
◎盡心盡力,完成上級交代之任務。
◎上級若有過錯,要私下勸諫其改過。
◎有較好的良策應供給上級參考以實行仁政,切勿背後批評。
◎做事不可欺上瞞下,或有貪污舞弊的惡行。

第四章 新時代的生活與倫理

  新時代的倫理思想,必須以行動為出發點,以發展人性(良心)為原動力。發揚人類的天性愛自己、愛父母、愛家庭、愛國家,集古今中、外的精華,融合新舊倫理的精神。形成完整的學習體系。
編者以儒家的「三綱、五常」來說明倫理道德中。並希望宗教界、企業界、學術界、企業家、企業領導人等所有先進,能一同共襄盛舉,將永恆不朽精神「綱常倫理與道德」,導引進入我們的心中,為延續道德文化恢復生機,也為社會道義責任盡心力,而一起努力。
更祈求企業領導人能夠共襄盛舉,由自己經營的企業開始,重新樹立職場「綱常倫理」文化。企業家在能夠為自己的企業及同仁盡心力,等同也是為社會盡力,這是多麼殊勝的工作。因為將錢財佈施到弱勢團體、人士,只是積福報、做善事。但是企業家若能讓自己與企業中同仁往品德、往倫理中去學習,又能夠做到很好,造就的成功就是「德性」。

  企業家「福、德」雙修;又帶領同仁一起為自己「福、德」雙修。再帶進同仁的家庭中,讓家庭成員也受影響,能夠往「福、德」上去學習,如此善的循環就能夠逐步的帶動社會「綱常倫理」的風範,能夠讓社會的每個人都能夠家庭和諧,讓每個人「品學兼優」。如此的世間價值實現;才能夠萬古流芳。並且也讓員工將「綱常倫理」文化帶回家庭,改變家庭不良文化,重新樹立家庭「綱常倫理」文化。
雖然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可是相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自助、人助而後天助。希望大家為這個社會一起努力謝謝!

  做人名言附錄:

  一、做人三分餘地
1.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而已。
2.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而已。
3.才能不必傲盡,留些內涵而已。
4.有功不必邀盡,留些深斂而已。
5.鋒芒不必露盡,留些寬和而已。
6.氣勢不必倚盡,留些厚道而已。
7.富貴不必享盡,留些福澤而已。
8.凡事不可做盡,留些餘德而已。

  二、為人處事
1.口是心非之人,不可結他。
2.反面無情之人,不可交他。
3.飲酒不正之人,不可請他。
4.撒刁撒潑之人,不可惹他。
5.說長道短之人,不可敬他。
6.年高有德之人,不可慢他。
7.明禮尚禮之人,不可輕他。
8.忠孝節義之人,不可哄他。
9.投機取巧之人,不可寵他。
10.心無規矩之人,應該勸他。
11.抱怨負面之人,不可順他。
12.無私奉獻之人,不可謗他。
13.誠信守法之人,不可誨他。
14.施予恩義之人,不可忘他。
15.授學之情之人,不可負他。
16.不仁不義之人,不可效他。
17.無衣無食之人,不可笑他。

  三、快樂做人
1.退一步,給人空間成長提升。
2.退一步,反觀內省觀我自在。
3.退一步,萬法隨緣煩惱即無。
4.退一步,圓融十方廣結善緣。
5.退一步,褒貶任他一笑置之。
6.寬一寸,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7.寬一寸,得理饒人氣柔態謙。
8.寬一寸,知足包容福田來種。
9.寬一寸,常思已過莫言人非。

  四、為人處事根本
1.忠勇為愛國之本。 2.孝順為齊家之本。
3.仁愛為接物之本。 4.信義為立業之本。
5.和平為處世之本。 6.禮節為治事之本。
7.服從為負責之本。 8.勤儉為服務之本。
9.整潔為強身之本。 10.助人為快樂之本。
11.學問為濟世之本。 12.有恆為成功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