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餘力 服務社會

桃園縣國際崇他社社長 劉秀敏
  兩個女兒在美國唸書的時候,碰巧崇她社要到美國做社與社間的國際交流,當時我們準備了很多的小禮物,希望也能將中華文化的特殊內涵,與國際友人交流,兩個女兒都能充當翻譯,所以在這次的交流過程中讓我大開眼界,也收獲滿滿,原來國際社團在國外是如此地被重視,也如此地活耀,更重要的是國外的友人,他們也是非常地熱情,讓我有一次美好的回憶與經驗。

   最近一次的社會關懷,朱鳳芝委員建議我們去參訪育幼院,桃園縣共選定五所,我所要前往的是大園新成立的育幼院,設備非常的新穎,但是院童只有二十多人,事前我們也沒有問他們的需要爲何?就採購了大量的文具,希望帶給這些院童較符合需要的禮物。然而,事後方發現用我們的方法去做事,好像無法深入,表面上是做了好事,但實際上則不然。這次的活動之後,我努力地去思索,物質上的幫助好像有些落伍了,而育幼院的功能也要好好評估了!常常聽到育幼院的小孩所在的學區就會萌生很多的問題,舉凡在社會上所出現的問題,一件都沒少,到底甚麼因素造成這種偏差呢?也許社會上並沒有關心這些邊緣人,而育幼院本身的功能很難取代正常家庭的功能,故而衍生了更複雜的社會問題,如果能防範於未然,何嘗不是對這些家庭功能失調的孩子,有了些社會的照料與關懷,讓他們也能像一般家庭的小孩一樣正常成長。

   關懷社會的觸角能更深更遠,而且要符合社會期待、功能與需要,社團、團體本身就是一個動力,聚集了有共同目標、理想、志向、理念相近的一群人,共同去思考、策畫、重要的是集思廣益,更多更好的服務去造福人群,讓社會、國家更好。因而,行有餘力,更要服務社會,更要做對國家社會有意義的是。

   而目前能改變一個人的身分、地位、生活等等,激發其奮發向上、重新規劃自己的美好未來,大概就是用獎勵的方式,甚至就是給予獎學金,獎勵其努力向學,唯有如此努力向上,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社會流動往上提升,改變自己目前的生活,改變自己的人生。

   年輕時,我與先生一起拼事業,曾在自己的心中留下一個很深的期待,就是希望將來自己能擁有一間公司或工廠,結果在我們攜手努力之下,這個願望終於達成了。我也竭盡所能去關心週遭的人,包括我的親友們,有困難我都會用心地去協助解決,那種助人的快樂往往都不是用言語所能表達的,施比受更有福,育幼院的小孩也常常讓我心繫著,一個人不能選擇他出生的父母,但人可以選擇他自己要過的人生,能夠給予機會去改變它的一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簡單的一個心意,任人都可以舉手之勞去助人的,因而,行有餘力服務社會,絕對不是少數人的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