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海鮮課的感想

荒野保護協會荒野總會海洋志工 謝清海

令人吃驚的第一堂課

  第一次看到老師時,有點吃了一驚!!這個老師怎麼這麼年輕,再來瑞谷介紹老師時說老師是Nature達人,我又吃一驚!Nature是自然科學界很出名的學術期刊,學者研究的論文要有相當的水準才能在上面刊出,老師的研究報告竟然常在上面刊出,這可是硬碰硬,沒有真才實學是不可能刊登的。

  後來老師自己在上課前介紹一下他自己:「為了上這堂課,我過年的時候晚上都睡不著,因為以前都是在學術界講給有相關背景的人聽,這是第一次跟一般民眾講,很擔心講不好,所以過年時都一直在想說怎麼講才適當。」聽了後我又吃了一驚,短短的時間裡已經吃了三驚,其實這次,與其說吃驚,倒不如說有更多的是感動,對老師認真負責卻又如此謙虛的態度感到感動。

鱈魚的故事

  老師先以鱈魚做題材,用說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的來帶起大家的興趣鱈魚讓冰島從丹麥獨立出來,也讓冰島和英國發生三次鱈魚戰爭,更讓冰島從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變成富足強盛的國家,人們捕捉鱈魚的方式也從一開始的怎麼捉都捉不完,兩個人划著一條船,捉到伸手不見五指才退休(因為被凍傷不得不截肢),接著老師配合著圖片,說明人們捕魚的方式,從原來的划船出去捉,到延繩釣法,到魚刺網的大小通吃,到底拖法的連其他的底棲生物和海底棲地像珊瑚礁也一起破壞掉。這時我想起以前唸書時一句話「網髻不可入池」,意思就是漁網不要拿到池塘去抓魚,以前抓魚可能只是在附近的池塘,你用釣的或用畚箕去撈都沒有關係,但網子一下去,就有那種竭澤而魚的味道,魚都被捉光了,以後就都抓不到了。

  我一邊胡思亂想,一邊繼續聽著老師的上課,1883年寫美麗新世界那本小說的作者-赫胥黎發表看法認為海洋漁業不會枯竭。1925年人們發明冷凍食品的保存方法,讓漁船可以長期的在海上大量的捉魚而不用擔心捉到的魚會腐爛,再加上聲納探魚,人造衛星定位追蹤魚,根本不可能逃過人類的手掌心。

   1992年鱈魚的漁獲量急速的下滑,人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再毫無限制的捕魚而開始禁漁。但一直到今天,鱈魚的數量仍然無法回復。

鱈魚去哪裡?

  赫胥黎不是說海洋漁業的資源不會枯竭嗎?照說,大魚被捉後,剩下沒被捉的魚反而可以吃到海裡更多的食物,就好像本來四條大魚吃四條小魚,現在一條魚可以吃到四條小魚,食物充足他不是可以長的更好,然後繁殖,數量不就是會恢復嗎?那鱈魚跑到哪裡去了呢?

  老師用數學式帶出解答,一個魚種要達到一個基本的數量,他才能永續存在,要是有達到那個可以永續成長的基本數量,超出的就是我們可以捕捉的數量,也就是MSY(Maximum Sustainable Yield);相反的,要是捕捉的太多,魚群遠遠在那個基本數量之下,那魚的成熟年齡就會下降,從原來的6-7歲才會成熟,下降到3-4歲就成熟了,這樣反而造成魚卵的品質降低,魚卵的數量也減少,再加上低齡成熟的魚,產卵經驗不足,會把卵下在不安全的地方,容易被其他的魚吃掉,所以整體的孵化率和孵化數量都會大大的降低,魚就會無法恢復原來的數量,而該種魚的魚業資源也就因而崩潰了。

過漁原因的複雜性

  第二堂課,七點就抵達教室的我進去一看,發現老師已經坐在前台,眼睛一直看著筆電的螢幕,好像在一直在尋思要怎麼講才好。

  一開始上課,老師先用沙丁魚(鯷魚)來解釋沙丁魚的數量和溫度的關係,當海洋溫度增加時沙丁魚的數量也會增加,溫度降低時沙丁魚的數量也會減少那魚群的數量變化,到底是因為人為的過度捕撈所引起的,還是環境因素的變動所引起的?當這許多種因素交雜在一起時,我們怎麼去分辨,怎麼去告訴漁業界說,那種魚你過度捕撈了呢?

  老師接著說:「我在美國唸書時本來不是念漁業的相關科目,但申請研究經費時資助的單位是漁業相關單位,所以我就以漁業作為研究對象。那時我就想說-把各種魚種,在不同時期數量的改變做比較,這樣就可以知道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當我跟我的指導教授提出我的構想時,我的老師馬上跟我說:「你這是Compare apple to orange, 比較的基礎不同,這樣的分析結果是沒有意義的。」
「這時我就想-雖然造成魚群數量變化的原因很多,那就用統計學方面的方法,把魚群數量的變化當成結果,把不同的影響因素一個一個分開來探討,應該可以分析出一個結論。」

  於是老師就分別從地質的沈積去蒐集當時不同魚種魚群的數量,捕魚數量的紀錄去蒐集魚獲的數量,極地冰柱的探鑽去蒐集CO2的濃度然後去推測氣候變化的資料,然後把這些資料去做交叉比對分析。

  結果發現「有被人類捕撈的魚種,魚群的年齡比較低,他的數量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沒有被人類捕撈的魚種,穩定性大,魚群的平均年齡也較大。」這和上節課講的,魚群成熟年齡的高低,和魚群數量大小的穩定性有同樣的結論。

上下顛倒的金字塔

  老師接著秀出一張又一張的圖片,說明我們從各地所捕撈的魚類大至世界最大的哺乳類-鯨魚;鯨鯊我們叫他做豆腐鯊,還有曼波魚(其實就是把溫馴又可愛的翻車魚),想盡辦法,做成各種料理來吃。兇猛的鯊魚-只把他的魚翅割下來,就整隻丟掉。做生魚片的黑鮪魚,珊瑚礁裡的石斑魚,小至由各種魚苗集成一起的的魩仔魚,還有下雜魚-捕捉上來我們自己不吃的,就絞碎成飼料,去餵其他養殖的魚類。可以說無論大的中的小的,淺海的深海的,沙灘的沿岸的,兇猛的溫馴的,我們都無所不吃!

  這時我又想起埃及的金字塔,一個穩定的食物鏈,他是一個像金字塔的結構,最底下是數量最多的生產者,譬如說浮游生物或藻類;再來是初級消費者,譬如小魚小蝦;再來是次及消費者,最上面是最高級的消費者譬如鯊魚鮪魚等。愈到上面,消耗的能量愈多,該物種的數量也愈少,這樣這個生態系才會穩定。人類則是所有生態系最頂端的消費者,也消耗最多的能量,但數量卻不像其他的生態系一樣!最高級的消費者,消耗的能量愈多,該物種的數量也愈少。這種現象,讓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變成一個上下顛倒的金字塔,一個下細上粗的金字塔,這樣會穩定嗎?他會像野柳的女王頭一樣最後斷掉、垮掉嗎?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

阿凡達與古書

  接著老師又SHOW出另一張圖,那是人類出現前和出現後,各種營養階層之間的食物鏈關係;「在人類出現之前,各營養層之間的關係鍵很粗,也就是說各食物鏈之間的關係很緊密,各物種之間的消長達到一種平衡。在人類出現後,人類對其他物種的關係鍵很粗,其他物種之間的則很細,另一個很粗的是細菌微生物。意思就是說,其他所有物種,都被人類拿去吃,吃到最後就只剩屍體殘骸,讓細菌去分解,整個堅固綿密的食物鏈已經被破壞了。」

   這時,我邊聽著老師上課,胡思亂想的老毛病又來了, 這時想起的,是過年時一部很夯電影「阿凡達」,納美人所居住的家園之樹非常高大,從樹冠到樹幹樹枝到樹的根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生物住著,人跟其他的生物也都可以溝通,譬如說騎馬時,你把你的辮子跟馬脖子上的鬃毛辮子接觸,你們就結合起來了,馬知道你在想什麼,你也知道馬在想什麼,你的心思假如是對馬友善的,馬就不會怕你,你就可以順利的騎著他。

  但是,家園之樹的地底下有一種礦產,對地球人來說是很值錢的,地球人為了要開採那個礦產,於是推土機也開進來了,飛機大砲,兵士飛彈通通來了。

   不管是以前古書裡前人的智慧,或是用最先進的動畫技術,拍成的三D電影,前後都和老師上課所要傳達的精神,前後呼應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耗用到底要到什麼程度?人類什麼時候才能跟自然萬物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