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不是看幾部影片及聽幾場演講就可以交差了事的

高雄縣大樹國小自然科科任教師 鄧正辰

「我們班養的班級寵物非常特別,不是小貓小狗,而是學校常見的鳳蝶。

  我的實習指導老師王東楠老師原是出於保育鳳蝶的想法而將幼蟲帶回教室飼養,沒想到班上小朋友在耳濡目染下,漸漸喜歡上這些小可愛,久而久之鳳蝶的幼蟲就成為我們班上的寵物了。

  眼見小寶貝由最小的一齡幼蟲,經過多次蛻皮過程而變成二齡,三齡,四齡幼蟲,最後在五齡(終齡)幼蟲的階段開始結繭成蛹,再經過約兩星期的孵化,美麗的鳳蝶終於破繭而出,這個時候也是小朋友要跟鳳蝶道別的時候了,因為鳳蝶還有最後的使命要完成,就是飛回出生地--大操場,去進行傳宗接代的工作,完成最後工作後,鳳蝶美麗又短暫的一生也結束了。

  在飼養鳳蝶幼蟲的過程中,小朋友學習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首先小朋友可以藉由實地觀察了解鳳蝶的一生,包括各時期的型態,幼蟲的棲息地及食物。

  最後在放鳳蝶離開我們的時候,小朋友學到了不自私的大愛精神。雖然平常他們很辛苦的摘採葉子餵養幼蟲,但鳳蝶的生命畢竟不是屬於我們的,而是屬於鳳蝶自己與大自然的。由於我們的"捨得",鳳蝶得以完成自己的幸福。」

  以上是我實習時在班級網頁所發表的文章,事隔多年後再看,心中頗多感慨。每當自然課程上到『昆蟲世界』這個單元時,我總是很無奈的跟學生開玩笑的說:「學校及你們家附近的昆蟲又要遭怏了!」,因為課本上提到什麼昆蟲,學生就好奇的飼養及抓捕它們。例如課本上總是以蠶寶寶為例子,說明昆蟲一生的成長變化,在還沒上到這個單元前,就有學生迫不及待的一直追問我,何時可以開始養蠶寶寶。開始上這個單元時,雖然我一再強調希望以小組為單位飼養蠶寶寶,但還是無法阻止悲劇的發生,學生幾乎人手一盒蠶寶寶,等到了單元結束時,這些蠶寶寶能順利走完一生的實在不多,而部份學生對如此結果的反應也讓人錯愕,他們表示『死了再買就好了』。

  悲劇的發生也不能全怪學生,身為老師的我也必須負很大的責任。學生之所以對蠶寶寶的生命如此不珍惜,主要是因為生命教育做的不夠確實,我們無法教會他們以同理心對待每條生命。蠶寶寶對於學生而言,只是觀察的對象及用來完成作業的工具,甚至有時只是炫耀或比較的玩具。

  有時想想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要這麼膚淺,只是對課本的照本宣科,或許學生可以學到更多有用的東西。我們可以利用校園隨處可見的蝴蝶作為替代教材,讓學生從觀察者的角色變成參與者的角色,參與蝴蝶從卵到幼蟲,最後變成蝴蝶的過程。過程中學生要餵養幼蟲及清理環境並將蝴蝶幼蟲當作朋友或小寶寶一般照顧,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生命的脆弱及成長的不易;等蝴蝶羽化成蝶時,學生可以親眼見證生命的奇蹟並分享生命的喜悅;當校園蝴蝶滿天飛舞時,他們可以很自豪的告訴別人這其中有他們的心血及功勞。

  生命教育不是看幾部影片及聽幾場演講就可以交差了事的,必須讓學生從生活中親自體會,學習才會深刻。自然科教學也不應該只是讓學生「了解」自然,或許讓他們「熱愛」自然更為重要。所以除了教導學生各種知識外,我們更重要的任務是藉由課程讓他們學會「對生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