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沙與植物

中山科學研究院技術員 廖孟修

  1988年冬我帶著新婚妻子搭機前往澎湖新婚旅行,我們在很多空曠的景點被東北季風吹得無法久站,小腿被風吹來的小石子打到還是很痛的。印象裡澎湖除了銀合歡並沒有大樹,難怪通樑的大榕樹會被重點的保護著。

   二十一年後的夏天,我陪著母親再次造訪澎湖,感覺澎湖的樹變多了,經過導遊先生的介紹才知道原來是幾年前金門縣政府送給澎湖數千棵小葉南洋杉,經過多年的維護讓澎湖多了綠意,也讓金門綠化環境的工作更向澎湖推展。

   其實大地的反撲一直是金門人的最痛:從西晉之後的五胡亂華開始,金門成為老百姓避難的桃花源,有一些泉州的大戶率族人到面向廈門的後浦一帶開堰築田,開始有了經濟建設的規模。元朝時,金門的漢人有一個不入仕元朝的共識,卻因而造就當地的煮鹽業,煮鹽是需要很龐大的薪材,為了延續這種產業,金門開始有大量的林木被砍伐。

   明朝嘉靖年間海盜跟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患邊達到一個巔峰,金門人民當時被一路燒殺殆盡,為了怕官兵的反撲,盜寇在金門放了一把火,清翠的山林又一次遭到無情的浩劫……。

   明亡之後鄭成功起義於烈嶼,前後十五年間金門成為鄭軍練兵之所、補給之地,這段期間鄭成功整軍經武,伐木為舟,終於在永曆十五年率領他的子弟兵,搭乘四百餘艘戰艦向東攻取台灣。清康熙皇帝在西元一六六三年宣布堅壁清野的「遷界令」以斷其後援,也使得金門的山林再次受到損傷。

   金門的環境原本也是水草豐沛,非常適合牧馬,山林茂盛,是縉紳士族的桃花源地,可惜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火燒浩劫、伐木煮鹽、造舟,使得山林日益減少,地貌也跟著產生了變化,失去綠衣保護的金門大地,擋不住東北季風的侵襲,變成了黃沙滾滾。

   為了尋求心靈上的慰藉,金門人塑造出一個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守護神「風獅爺」,同時為了彌補歷朝歷代不當的砍伐林木,金門人也開始大量地植樹,現在更能把植樹的經驗傳承給澎湖,讓外島的環境不再是黃砂滾滾、不再是童山濯濯。

   就在外島大量植樹改善環境的同時,大陸吹來了沙塵暴,而且影響及於日本、韓國,甚至是台灣…其威力並不亞於冰島的火山灰對歐洲的影響。小時後唸過漠北的景象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果文字沒有騙人的話,當時的草高過牛羊,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是要讓大地有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如今為了大量的羊毛需求,在有限的草地上拼命圈養羊隻,結果羊除了吃葉子也吃草根,就這樣大地沒了草根,原本的綠洲成了荒漠,強力冷氣團除了吹來寒風,也吹來沙塵暴。

   如果我們再漫無目標地浪費、破壞地球資源,大自然的反撲,一定會造成無可彌補的損失,這是值得大家一起來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