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地方政府的立場 捍衛縣民環境權

臺北縣政府環境保護局局長 鄧家基

  「享受環境之權利」及「負起保護環境之責任」,是環境權的一體兩面,在 1972 年斯德哥爾摩的聯合國環境宣言中,將環境權定義為:「人類享有在足以保護生活尊嚴及福祉之環境上, 經營自由、平等及適當水準生活之基本權利,同時並負有為將來子孫保護環境,提高環境之義務」,除了基本權利外也要負起相對之義務,盡到對後世人類生存環境之保護與改善責任。當世界因為氣候變遷面臨最大威脅和挑戰,站在地方政府的角度,我們由以下的作為,讓北縣縣民享有優良環境的權利、拒絕環境惡化的權利、環境狀況知情的權利、參與環境保護的權利;由 河川水質改善 、親水建設,創造出一個水岸城市; 百萬縣民反髒污 、綠化再造,打造出全國最乾淨城市;加上透過落實低碳生活、企業清潔生產、完整綠色交通網絡以及持續推動永續教育, 而邁向永續發展的低碳城市;總合 水岸城市、最乾淨城市、 低碳城市,三大面向, 擘劃出環境施政藍圖,堅決 捍衛北縣 388 萬縣民的環境權。

一、淡江奇蹟 - 淡水河 30 年來水質最好:

  從水患治理起步,以政府創新角色面對全球變遷,一系列雷厲風行的稽查取締行動,鐵腕作風一共拆除 32 家違規砂石場、勒令 120 家以上高污染工廠停工,終於讓淡水河全流域水質脫離嚴重汙染改善至輕度污染,正式走入 30 年來最乾淨、最清澈的時期,一舉寫下歷史性紀錄。

  接著針對易淹水地區進行整頓、積極推動污水下水道用戶接管工程、截流站污水截流等污水處理方式,更進一步把污水視為重要的水資源,採用人工濕地及礫間處理,每日可處理三十萬噸污水,將污水處理率提高到百分之八十,並且省下超過九成的工程預算,同時每座人工濕地都可轉型為生態公園,除了改善鄰近社區的生活品質外,更可與教學相結合,將生態教學變成北縣的特色。

  最後期望融合工程、文化、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育,將鄰近地區打造成安全舒適、人文薈萃都會水岸城鄉,逐步建構中港大排河廊、瑠公圳沿岸水岸步道休憩帶狀空間,營造地方風貌及紀念性空間,並且進行大碧潭再造,重新詮釋碧潭歷史風貌及親水環境意象,加上陽光運動園區,導入融合地域景觀的休閒遊憩活動,創造出精緻知性旅遊。達到環境永續。治水後,清水出現,親水建設也一併呈現,翻轉了本縣原有的面貌,水岸城市亮麗的展現在臺北縣。

二、百萬縣民反髒污 - 北縣三度蟬聯最乾淨城市:

  本縣向來是全國工商業發展的重鎮,擁有令人稱羨的經濟奇蹟,但卻使得本縣環境污染負荷日益沉重,國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環保工作已不僅於「消除髒亂」的層次,而是必須營造一個「乾淨、美麗、自然」的宜居城市,希望讓民眾感受居住在此地的光榮。自 96 年起推動百萬縣民反髒污計畫,從原本針對重要道路加強清掃維護及污染行為稽查取締工作至 97 年積極推動公廁變臉升級、髒亂點化小花園、企業認養海岸、一首長、一鄉鎮全面督導計畫、全民及街友撕小廣告,到 98 年推動村里在地扎根落實環境維護,全面下鄉看環境找出髒亂死角、重要道路綠美化等,並自 97 年起逐步推動鄉鎮市垃圾費隨袋徵收政策,以污染者付費之公平正義原則,提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及垃圾減量之政策誘因,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及廚餘回收量執行成果卓然。在全面進行環境整頓下,臺北縣真的蛻變連續三年蟬聯全國最乾淨城市。

  至於城鄉空間改造方面,以開放校園的概念,將校園圍牆空間以兼具視覺穿透與安全阻隔的方式改善,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友善空間,並且重新整合縣民大道上的交通號誌與標誌,建置結合 路燈、交通號誌、路名牌的共桿路燈, 以傳達整體的都市形象,作為進入新板特區的新門戶意象。在鶯歌地區,將各景點串聯使遊客能經由延續步道到達各景點,並針對三峽老街進行改造,強化歷史意象,並納入環境歷史自導式之解說系統,提供遊客對三峽老街及其周邊巷弄歷史有深度旅遊之基礎資訊。

三、 低碳發展 - 專責減碳打造 Green city :

  臺北縣政府自升格為準直轄市後,即於環保局內成立了「低碳社區發展中心」,專責住商部門的溫室氣體減量工作,這是全國第一位溫室氣體減量專責正式單位。設置減碳問診中心,針對現場狀況給予診斷報告,隨時提供民眾節能減碳諮詢服務,並補助改裝省電燈具、輔導並改造社區成為低碳尖兵,透過本縣培育之低碳規劃師、低碳診所或其他專業團隊等協助社區研提改造方案、聯合 13 個縣市政府共同推廣共乘網,建置共乘網站,提供民眾免費加入會員使用、建置全台最長的自行車道、逐步全面汰換成低汙染低底盤(雙低)公車、提供 LPG 車補助方案、免費公共自行車租借系統、推動電動汽 ( 機 ) 車補助;亦積極發展太陽能、風力、水力、生質能源等再生能源,建置太陽能候車亭及太陽能電動機車充電站、打造「北台光電遊憩城」、垃圾焚化發電每年可回收電力近 5 億度、建立裕物資媒合平台,利用可循環再利用之能源,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創造出資源生生不息的生機。透過減碳行動、循環再生、綠色交通網絡的完整,架構起新時代的綠色城市型態。

  98 年全國首創以低碳為展覽主題之『低碳博覽會』,引進各種國際間節能減碳新知,以互動體驗的方式融入生活,讓人耳目一新,在有限人力、經費及參考資訊下,縣府團隊克服展場規模限制,結合縣府、周邊民間企業及三鐵共構資源,於 98 年 9 月 16 日 至 10 月 15 日 為期一個月在新版特區舉辦「低碳博覽會」,博覽會涵蓋「低碳概念館」、「低碳生活館」、「低碳科技館」及結合台電「能源科技館」、配合台鐵「鐵路風華特展及綠色運具創意展」及「漂流木雕刻展」等多項大型展示活動,並系統性的結合系列國際論壇、正式展場與研討會議,並邀請數十位國際間環保大師、國內重要專家與會。希望產、官、學三方合作,加上民眾參與,能在生活中更能落實環保。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日漸提高,環保工作已不僅於「消除髒亂」的層次,未來環保工作的大方向是要全面提升公共空間及居家環境的「視覺美感」,在此一現代化的環境列車鳴笛待發之際,臺北縣政府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堅持永續信仰,以恢宏的格局結合各項資源,默默耕耘之際,仍受到各界的肯定,推動「臺北縣百萬縣民反髒污計畫」,已連續 3 年獲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全國最乾淨城市」之殊榮;淡水河水質是 30 年來最乾淨,也連續 3 年榮獲河川污染整治考核特優獎;加上全臺首創專責減碳單位「低碳社區發展中心」,這些都是所有縣民共同的驕傲。

  值此升格直轄市之際,臺北縣政府團隊除不斷敦勵前行以外,期望藉由落實各項環保計畫,持續喚起各界對於環境權的重視。爾後,臺北縣將持續提升民眾生活環境品質,營造一個「乾淨、美麗、自然」的宜居城市,使「新北市」成為一個子子孫孫生活、工作和發展的永續好家園,並成為一個融合城市與鄉間特色的國際一流大都市,讓幸福、美麗永存大河之都、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