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開發與環境的平衡

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本工程師 張志強

  2010 年對整個地球而言,是充滿衝擊的一年,從一開年環太平洋火山帶國家不斷發生地震,冰島的火山爆發,影響卻波及整個歐洲各個國家,各地豪雨,美東暴風雪,種種天災發生讓我們不僅要問「地球是不是已經生病了?地球還可以生存多久?」由聯合國 NGO 世界公民總會所主辦的「 2010 年世界公民人權高峰會 」, 甫於 4 月 1 日 圓滿閉幕 ,,會議中對於環境人權有許多精闢的討論,也提醒人們對此議題的關心!

  人類為了自己的便利,恣意的開發,雖然獲得一時的便利,卻已破壞自然的平衡,以我居住的汐止地區為例,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常常在颱風及大雨過後,就一定會淹水,但早期的汐止是個好山好水的好所在,是什麼原因讓他變成變成現在的樣子呢?我想答案是人們的私心與自然失去了平衡!

  人們注重經濟發展,為了土地的開發的利益,完全忽略生態環境與土地的承受力,對於流經市區的河流,人們一步步向河源、向河心逼近,河道兩旁的住宅愈來愈密、河中的橋墩愈來愈多、河畔的水泥岸愈來愈廣、排入河中的污水量愈來愈大。人與河爭地,大雨一來,排洪不易,自然積水成災,滔滔洪水便往家家戶戶跑去!一次次的颱風水患,再再驗証了這個慘痛的事實。

  思考解決問題的方向若只有單一的用工程方法來解決,那麼「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建河堤,只有少數是滯洪工程。從古老祖先的智慧,用大禹治水成功的例子就可以知道 " 堵水 " 是會失敗的,可是目前能用的手段就是「蓋河堤」,而且是從下游到上游,整段都做。因為如果只做下游,就會淹到上游;如果只做右岸,就會淹到左岸。所以,等整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完成時,台灣所有河川全部都被 " 束 " 在河堤中,估不論自然性與親水性,請問這種方式可以承受超大雨量的來襲 嗎?

  尊重自然、體認洪水無法絕對的依照人為措施而控制的精神之下,先進國家在討論防洪工程時,漸漸不用” Flood Control ” ( 洪水控制 ) ,而採用” Flood Mitigation ” ( 洪災消減 ) 的新觀念,其基本理念在強調人為的一切抗洪排水措施,僅在於期使洪災損失減至最小的程度,而不去強調控制洪水。

  如果人勝不了天,我們得不加侵犯,才能與之和平共存;如果河流不讓路,我們是否也能考慮退一步,給予人與河一個喘息的空間、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敬畏大自然,尊重基隆河,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安居、才能永續發展。十幾年時間花費數百億將基隆河截彎取直整治工程,即使花費了如此巨大的人力與財力,大自然神奇的力量還是人類難以改變的,人在這宇宙萬物中更顯渺小。

  如果說整個地球是個大宇宙,我們每個個體就是個小宇宙。我們都知道推己及人,如果對自己的小宇宙的傷害都不自覺,又怎麼可能對他人甚至對大宇宙有自覺呢 ? 環境被破壞的問題大到讓很多人不敢面對,就像是人類對癌症般的無助。很不巧的這兩者在觀念上有很多相似處。當我們面對疾病時,常常為了快速脫離難受的症狀,會借助藥物來中斷它。這會讓我們很快脫離不適感,但實際上身體卻仍屬於生病狀態。這種狀況會讓我們誤判,無法及時脫離致病的環境,反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這些傷害,最後就成了藥石無效的不治之症。所謂不治也是針對的上述方法來說的罷了。大部分的病都不致命,反而錯誤的治病方式才讓原本不致命的成為致命。如果人們多點謙卑,停止過多的干預,依照正常的調養作息,讓本來的自癒與免疫能力開始運作,即使是癌症也會有痊癒的可能。

  同樣的,如果我們對大自然多點敬畏之心,約束自己,逐漸減少並停止對環境的掠奪,水、電、油以及可再生物質的節約,不可再生資源的停用,看似脫序的全球環境暖化的惡果也可逐漸復原。小時候的清溪流水,才可能在我們的子孫輩中重現。只是這需要決心與貫徹到底的執行下去。

  這個主題從環保出發,到後來我發覺,一個真正愛自己的人不會讓自己長期處於不正常的環境下,更不會不知道糟蹋了環境對自己終是不好的。愛自己是所有人的共同目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知道怎樣才是真的愛自己 嗎?

  台灣對全球來說只是一個蕞爾小島,但依 2004 年國際能源總署 ( IEA )統計資料庫顯示,台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排行全球第 18 名,更居亞洲地區之冠,台灣因為許多的開發造就了今天的「繁榮」,卻也消耗掉了許多資源,因此台灣有義務要對環境負起一份責任。

  1999 年 921 大地震後的 9 月 25 日 ,聯合國 NGO 世界公民總會榮譽副主席 洪道子博士發表了「世界之愛和平宣言」,其中有一段提到「環境得以在我們的愛惜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讓子子孫孫享有一個乾淨、祥和富足而快樂的大同世界!」就是希望身為世界公民的我們,可以從自身及刻開始做起,眾志成城、積沙成塔,多以步行、單車代步,或搭乘大眾捷運系統、推廣汽機車共乘、居家生活盡量地省水省電,如此完成彼此共同的心願。沒有安身立命的土地,生活再舒適又有何用?回想三十年前小時候的生活,科技已經讓人們很便利了,也該考慮到與地球環境之間的平衡吧,放棄地球,就真的什麼都沒了。三十年後我們七十 歲, 還有很多三十歲的人要活在世 上, 我們有權力去剝削他們的生活權嗎?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與人心平衡的拉鋸戰,但只要努力,一切還來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