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權與環境保護

國中 老師 張永明

淺談人權與環境保護

  人權,就其字義而言乃指人生來便具有的權利,亦指人民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權利。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身為人的權利能夠被保障,得以自由行使。然而就現實層面而言,人若要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權益,便要懂得尊重人我之間的關係,因為唯有大家能夠互相尊重,不會為了保護自身的權利而侵害他人之時,彼此的權利才有最大的落實空間。因此,人權應當放在合理的框架與限制下,才有普遍實現的可能。人對於他人應當學會尊重,人對於環境亦是如此。

  自從十八、十九世紀之間的工業革命以來,機械與科技帶給人們很大的便利,也加速了人們對於自然環境的探索與利用,然而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卻也給人們帶來了苦果。最近的新聞報導裡,不時出現全球各地出現反常的氣候和天災所帶給人類的破壞與傷害,環境保護也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積極正視的議題,因為人類意識到:唯有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人類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

  人類的發展與環境保護要如何取得平衡,《孟子》裡頭有足以我們借鏡的智慧:「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自然資源的利用與自然環境自我回覆的能力之間只要取得平衡,則自然生態便不會因為人類的活動而遭受破壞,但是由於許多的人短視於眼前的利益,枉顧自然法則而恣意掠奪,造成了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以遠洋漁業為例,大型船隻無節制的濫捕,造成與多珍貴的海洋資源逐漸減少,許多魚種面臨了絕種的危機。雖然這只是人類對自然環境破壞的冰山一角,但卻可以反映出人類對環境破壞的癥結所在──短視近利與缺乏對環境的尊重。

  以近日的時事為例,作家張曉風為了位於台北市的202兵工廠綠地請命,要求政府暫緩執行生技園區開發。然而從政府官員回應的態度和立場我們可以發現,在溼地生態的保存,與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發展之間,政府雖然言明希望能夠讓兩者兼籌並顧,但還是可以看出執政者的思維是明顯偏向於經濟發展的。這樣的現象,我們無法全然怪罪政府,因為大多數人民的立場並無不同──把自己的利益擺在環境保護之前。

  曾經看過一篇法新社題為「為經濟衰退苦惱嗎 窮國不丹教你快樂之道」的報導,內容足以發人深省。「整個世界都走向物質主義,他們賺得愈多,慾望就愈大。不過他們仍不快樂。他們並不需要模仿我們,但是需要想想其他辦法。」「對我和家人而言,重要的是教育、健保、精神。任何物資都應該是永續的、尊重他人、尊重環境。」「只要你有足夠的錢買衣服和食物,有地方可睡,坦白講,這樣就夠了。」這三段文字充分說明了「知足常樂」的至理。人若懂得節制自己的慾望,善用自己的知識科技,大地所提供給我們的,絕對足以孕育我們人類的生存;但若人類不懂得節制自己的欲望,不能尊重自然環境,人類慾望的無底洞將會把自己漸漸逼入絕境。

  《老子》有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反璞歸真,並不是要拋棄我們現有的科技與知識回歸到原始人的生活,而是要懂得去追求回歸到人心最樸實自然的樣貌,降低我們對物質生活的依賴與陷溺,我們人類應該共同追求的,是我們人性裡頭良善的價值,而非慾望的饜足。方向要先把持正確,人類才能走向充滿希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