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爭何時了

中科院 技正 徐俊誠

  長久以來,國際媒體焦點常常集中在以色列與周邊國家之間的紛爭。或許因為距離遙遠,且對中東地區複雜的宗教、民族、政治問題不明瞭,所以相較之下,並未引起國人的關注。本人過去曾在以色列工作四年,願意分享一些個人觀感。

  據以色列軍方報導,2006年6月25日早晨,加薩地區巴勒斯坦武裝分子,通過事先挖好的地道,滲透到以色列,使用衝鋒槍和肩式反坦克火箭,襲擊了靠近邊界的一個哨卡。造成一輛以色列坦克上的三名士兵中兩人陣亡,一人遭到綁架。遭綁架的士兵是19歲的吉拉德‧沙利特。新改選的巴勒斯坦執政黨哈馬斯組織,已承認對這次襲擊事件負責。襲擊事件發生後幾個小時,以色利國防軍也一如往常迅速地在坦克和武裝直升機掩護下,進入加薩地區尋找肇事者挖掘的秘密地道。這次事件,是以色列國防軍自2005年8月撤出加薩地區後,當地發生的最大規模武裝衝突。

  各樣的衝突事件在本人居留以色列期間經常發生,甚至也偶而聽聞有火箭自加薩走廊向以色列南部地區及海濱城市亞實基倫發射。一位從台灣嫁到以色列且住在亞實基倫的女士並不擔心,還經常請我們去他們家烤肉聚餐。所以,當此衝突發生時,並未受到太多人的關注。直到2006年7月12日,又有兩名以色列士兵在黎巴嫩南部有爭議的邊界地區被俘獲,當時真主黨游擊隊與以軍爆發激烈戰鬥,有3名以軍士兵喪生。真主黨游擊隊發言人表示,他們希望用被俘的以軍士兵,交換被以色列關押的黎巴嫩囚犯。以色列總理歐默特認定這兩名士兵被俘是屬於戰爭行動,他警告黎巴嫩將付出沉重代價。以軍參謀總長哈魯茲則說,以色列隨時準備將鐘表撥回到20年前,暗示以軍曾經對黎巴嫩南部進行長時期的占領,到2000年時才結束。緊接著以色列展開海陸空三面攻擊黎巴嫩,我們就可以從新聞畫面看到貝魯特機場跑道首先遭受以軍轟炸,緊接著公路橋樑、發電廠、油槽,甚至住宅區,都先後遭到無情炮火炸燬,令人怵目驚心,也讓人意識到緊張情勢已大為升高。

  回顧歷史,當地曾發生過下列幾次著名的中東戰爭:

一、1948年第一次以阿戰爭,阿拉伯國家拒絕聯合國分治計劃,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逕行獨立,阿拉伯聯盟秘書長宣佈對以色列發動「聖戰」,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埃及、伊拉克五國聯軍進攻以色列。

二、1956西奈戰爭,埃及封鎖阿卡巴灣,斷絕以色列自遠東之補給,並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起英、法兩國不滿。1956年10月29日以國反擊,配合英、法聯軍進攻蘇伊士運河。1957年3月,聯合國部隊接管西奈,以色列撤軍,埃及仍拒絕以色列使用運河。

三、1967年六日戰爭,1966年以國平民屢遭約旦、敘利亞殺害,敘國自戈蘭高地向以國發射火砲,邊境情勢緊張。1967年5月15日,埃及驅逐聯合國部隊,揮軍進入西奈,封鎖Tiran海峽。25日,敘利亞、約旦、伊拉克、沙烏地部隊逼向以國邊界,埃及總統納瑟宣戰。以色列在六天內擊敗阿拉伯聯軍,佔領戈蘭高地、西岸、西奈半島。阿拉伯恐怖活動仍活躍於約旦及黎巴嫩。

四、1973年贖罪日戰爭,1973年10月6日,埃及、敘利亞在猶太贖罪日發動南北兩面夾攻。

  此外,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遊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被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戰爭期間,以軍為奪取制空權,與敘利亞空軍在貝卡山谷展開了一場歷次中東戰爭中規模最大的空戰。以色列最後贏得這場空戰的全面勝利,同時讓空戰進入高科技電子戰時代。

  貝卡山谷位於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是一塊由南向北的狹長地帶,谷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駐黎敘軍的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這裡。為保護這支部隊免受以色列空襲,敘利亞從1981年5月開始,在貝卡山谷部署了以薩姆—6導彈為主要裝備的防空部隊。

  以軍首先出動96架戰鬥機進行高空掩護,在E—2C預警機的指揮下,用攻擊機對貝卡山谷的導彈基地進行了猛烈轟炸。敘軍得知以軍空襲,從國內各地緊急出動了60餘架米格戰鬥機,雲集貝卡,與以軍展開空戰,由於以軍實施了電子干擾,使敘軍飛機起飛後與地面失去聯絡,防空導彈發射後也失去控制,以軍飛行員素質和裝備都比敘利亞空軍好,在空中處與主動。而敘空軍戰術呆板,且過分依賴地面指揮所指揮,結果在空中被動挨打。第一天空戰結果,以軍摧毀敘利亞防空導彈連陣地19個,擊落敘機29架。第二日,以軍又出動92架各型飛機空襲敘軍黎巴嫩指揮所及附近的防空導彈基地,敘軍起飛52架飛機迎戰,結果又被擊落25架,7個防空導彈連被毀。使敘利亞在貝卡山谷經營10餘年,耗資20億美元的防空體系毀於一旦,而以色列僅損失飛機10架,其中無人駕駛飛機和直升機6架。

  2003年年初,美國即將攻打伊拉克,當時筆者全家都在以色列,擔心伊拉克以生化彈頭之飛彈報復性攻擊以色列,以國全面發放防毒面具,每天防毒面具與防護衣都不離身,並且準備好可以隔絕外界空氣的避難室(以國政府規定新建住宅每一戶都要有一間牆壁厚實且沒有窗戶的避難室)。這樣做的目的是應付防止伊拉克以飛彈或飛機空投生化武器攻擊。1991年波斯灣戰爭時,美國開戰第二天起,伊拉克總共發射了39枚飛毛腿飛彈攻擊以色列,雖然造成傷亡的情況並不嚴重,但是對民眾心理影響很大。

  後來情勢升高,眷屬們就先行返台。當時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戰爭一觸即發的壓力。但整體來說,經歷多次中東戰爭及恐怖攻擊行動的以色列,全國上下對於當時戰爭的爆發表現得算是平靜沉穩,一般人都表示不會害怕也不致影響其生活作息,只有少數暫時離開都會區,前往死海或南部紅海以拉他渡假旅館避難。

  2006年的以黎之戰幸好未演變成“第六次中東戰爭”。開戰以來,黎巴嫩死亡人數近千人,其中絕大多數是無辜的平民百姓,同時也使得百萬人民流離失所;以色列也有數十位軍民罹難。真主黨的火箭已多次射向以色列第三大城─海法,甚至到達以國中部,使得以國北部城鎮停止上班上課多日,居民整日躲在各自家中的避難室,聽見外面不斷響起的警報與巨大的爆炸聲,許多人是因為受到過度驚嚇而送醫急診。

  2000年6月以軍撤離黎巴嫩南部,2005年8月又自迦薩走廊撤離。很諷刺地,當初撤離的目的都是希望以土地換取和平,沒想到現在以國南北遭受火箭砲彈的夾擊,正是從這些撤退的區域發射出來,不但沒有和平,反而造成更大災難。

  2001年9月,本人曾前往以國最北端的城市Metulla,在與黎巴嫩交界處一個廢棄的碉堡旁,豎立著兩國國旗,國旗中間記載一段出自聖經以賽亞書二章4節的經文:「…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可以看出當時設立邊界時,雙方都期盼消弭戰爭。如今大衛之星依然明亮,香柏木依然茂盛,但這邊界的標誌已斑駁銹蝕,雙方衝突仍持續進行。

  神愛世人,包括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盼望都能回轉歸向祂。以土地換取的和平,只是短暫的和平,只有在主裡面才有真正永遠的平安;人手所造的避難室只能承受有限的災難,唯有上帝才是值得我們終身信靠的避難所。讓我們一同舉起手來為耶路撒冷求平安,求主讓這地區的戰事早日平息,真正的平安能夠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