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小時候

-- 在台北市蘭州公園成功復育螢火蟲的故事

台北市大同區蓬萊里 里長 施天一
  今年(2010年)的三月二十五日傍晚,蘭州公園的荷花池週圍,一閃一閃地小光點終於出現,整個社區的居民高興地迎接今年的螢火蟲季到來!這是我們花了十數個寒暑,終於成功地在台北市中心,既不臨著山邊,也未捱著河流的小小社區公園裡,成功地復育了黃緣螢火蟲!

  我心中的歡喜不言而喻,畢竟這是傻傻地努力了十多年的成果。我是蓬萊里在地人,小時候就愛在現今的大同國小校園及附近活動、玩耍,當時校園裡甚麼都有,菜園邊的蜻蜓、蝴蝶成群飛舞,水溝裡有泥鰍可抓,傍晚的火金姑、夜晚的蛙鳴也都會來湊熱鬧,但是,隨著都會的演進、經濟的成長,這些生態漸漸不見了,替代的是冰冷的水泥地與樓房,小孩子想要了解這些生態,就得跟著老師、父母遠遠地去到山邊水邊才可能看得到。

  於是,在我開始有一些能力時,我就想要來回饋這個社區與社會,去重現我小時候的生態環境。大概在十五、六年前,在我還未當選里長時,我便開始用自己的力量去照顧社區裡的蘭州公園了,雖然憑著一股傻勁慢慢地去做,但是,這社會確實是需要有這股傻勁。當時的公園很髒亂,還經常有流浪漢聚集喝酒、鬧事,除了垃圾,還製造事端,我便開始帶頭去整理,慢慢地將一些花圃整理起來,還去買了幾噸的土,換土重建可以植栽的環境,勤於打掃整理後,公園乾淨了、也有了管理,流浪漢便也不太來了,終於讓公園可以發揮社區居民休閒的功能。

  我並未因此而滿足,我的夢想是能夠重建小時候的濕地生態,因此,我開始先以自己的力量,施做了一個小水塘,而後又花了兩年的時間去說服區公所,讓我們可以挖一個大池塘。從設計、發包、到施工,我堅持著用復古的生態工法去做,底下鋪的是幾十噸的石塊,而不是貪圖施工方便的水泥或塑膠布,雖然極為麻煩與困難,但是,如此一來,才能讓水生動植物在這裡紮根,就像我們自己也是一輩子要住在這裡一樣。

  之後的幾年裡,我們慢慢地開始種了水生植物、埋竹筒讓青蛙可棲息,製造一個濕地生態圈,於是,野薑花常飄香,蜻蜓、毛毛蟲、蝴蝶到處都是,在這麼小小的都會一隅,總計可發現的蛙類品種高達八種、水生植物有三、四十種,連蜻蜓都有四個種類,夜鷺、白鷺鷥也都飛來歇歇腳。大家在晨曦閃著露珠的荷花池旁運動,午后乘著大樹蔭下,居民會來納涼散步,老師帶著小朋友來觀察青蛙的家與生態,畫家攜著畫架來畫鳶尾花,初夏夜晚,公園周遭的鄰居也都會配合將光害盡量調到最低,讓一閃一閃的螢火蟲不要害羞地出來和大家見面,這就是我小時候生活的環境,我希望也能夠繼續保護這樣的生態。

  我個人認為文化與生態的重建,是我們當今社會最需要的,而我就從個人的一點點、社區的一小步開始做起,這些都不一定需要透過大工程或大建設,而是由我們每個人親身就能做的事情開始來做起。所以,無論是我們這幾年也開始在進行的元宵花燈踩街,或是這個蘭州公園的生態復育,能讓這個地方有特色,讓大人、小孩都來親近喜歡之後,就會愛這個社區、愛這片土地,自然而然,以後就一定會保護這塊土地,更進而護衛這個地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