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生活中應有的尊重

屏東市長 葉壽山

  近日有關健保費上漲、死刑是否應廢除,以及考績法修正案新增百分之三丙等考績等法令修正,引起坊間沸沸揚揚的討論,幾乎是政府執法形象與人民觀感的論戰。有幸讀到太極門掌門人暨世界之愛和平總會會長洪道子博士,也是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榮譽副主席暨台灣區主席,以「天賦人權─以民為本,以法為規」為題的大作,平易近人的文風,句句真知灼見,讓人茅塞頓開,心有戚戚焉。

  個人深深認為,今日台灣社會正不斷滋長「會吵的孩子有糖吃」、「誰怕誰」等為所欲為的價值觀,此風格雖也能稱之為人權,其實是欠缺一種民胞物與的胸襟,和一份對人對事的尊重,若能在慈悲的包容,和理性溝通的前提下,勢必能更快找出問題的癥結,集思廣益共謀解決問題的方法,建構大家都能認同尊重並遵守的遊戲規則。

  個人有幸八年前順利步入政壇,今日又擠身公門,可以更貼近看到人民與政府間,時而緊張對立,時又額手稱慶的矛盾情結。台灣因為年年有選舉,為贏得選舉,各種議題都可能被有心政客拿來炒作,加上媒體自由競爭激烈,為求獨家快速報導,未經查證內容不合邏輯不夠嚴謹的報導,不斷複製傾巢而出,而凡事二分法對立的報導論述和批判,更讓盲目的群眾淪為政客圖名求利的工具,搞得人心惶惶。

  台灣的民主社會已歷經兩次政黨輪替,但是從近來引發紛紛擾擾的法案議題中,顯然頭家是對公僕做事的執行力,依舊是不滿意。孟子早在兩千年前就說過,「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政府面對各方不滿聲浪,的確需要好好檢討,好的政策要讓大家清楚明白,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贊同;同樣好的制度法令,更要經得起各方辯論考驗,才能凸顯其周詳完備,可以落實執行。民意,是不能聽若罔聞、視若無睹,民意是要被尊重、參考採納的。因為「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路人;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讎。」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身在公門好修行」,公務員在政府機關做事,處理的都是與百姓生活權益息息相關的業務,公務員最大的責任,就是讓政府組織內的各項制度法令得以正常運作維護和執行。所以公務員的工作態度攸關政府形象,只要面對人民時,能多一分善念、多一些熱忱、多一點尊重,都是國家之幸,人民之福;反之,利用職權處處刁難,甚至濫權、違法,讓百姓怨聲載道,最終人民罵的都是政府無能,更對政府失去信心,如此豈不是人民之不幸,更是國家的災難。一念之間,可以成事積德,也可以壞事喪德。

  不論是為政策辯護,或是和民眾溝通,常因政治立場不同,或是利益衝突、法令規章解釋不清等等,大家意見相左,爭辯是必然的現象。爭辯中,除了互相批評對方的立場,用詞遣字,更不會字斟字酌,難免口無遮攔,怎樣才算越界,實在很難劃清界定。不過,人身攻擊,對他人惡意批評,或帶有侮辱字眼,最好都應避免。困難的是,在爭辯中,誰又能分開對事和對人的批評。

  尊重他人並不容易,我們往往是在不受到尊重時,才覺得被人尊重的可貴。尊重他人是做人的修養。矛盾的是,當一個人經常受到尊重,便容易飄飄然,忘了尊重他人,有時更誤以為受尊重是享有某種權力的附加價值。所以,當受到他人不尊重的對待時,是可以因對方的行為而憤怒,但也要多謝對方提醒了自己,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金融海嘯發生後,我們知道經濟的發展並不能帶給我們安全與生活福祉,甚至到了後來,經濟的發展,也會在社會的混亂與動盪中為之停滯。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隨著投資人持有股票及共同基金的發展,讓我們體認到,全球的公民都可以是各大企業的最終股東,企業的所有 人已從少數的富商巨賈中,轉到投資大眾,因為企業所有權也正走向「民主化」,小股東的意見也應尊重,甚至未來在公民所有權覺醒的自覺運動中,都可透過各種組織或遊說團體,積極關切企業的經營策略,左右企業的經營的方針,讓企業經營者重視股東的權益,更戮力以赴為股東提供價值。

  「台灣世界公民日」今年已邁入九週年,四月一日是台灣區世界公民日,相信仍有許多人不知道。公民、國民和人民,是有所區別的,是人民未必是國民或公民,但是公民一定是國民也是人民。「公民社會」是一個崇高的理念,兼具民主與法治觀念,卻是務實的社會運動,必須從日常生活中去實踐,懂得自重更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尊重法治、尊重環境,唯有在待人處世上日有精進,才能更理性的面對問題的挑戰,創造充滿人權理想的「公民社會」,提升世界公民人權觀念,扮演良好且積極的地球村公民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