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希望小學的希望

福州鼓山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義雄

  我今年已經七十歲了,見證了台灣從貧窮走到經濟突飛猛進,也親身經歷了台商以強韌的生命力在海外開拓事業的歲月,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最讓我引以為傲,且認為最有價值的一件作為,並不是那些拼酒、拼事業的事情,而是,一個小小的讀書希望紮根。

  我小時候是台灣剛光復,物質很貧瘠的年代,尤其是在台南縣的小鎮-下營,那是非常鄉下的地方。當時父親經營著腳踏車修理店,我是家中老大,底下還有另外六個弟妹,我念到初中畢業時,父親便差遣我獨自去台南市的布街當學徒,除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也可以開始對家中的經濟有所回饋幫助。因此,即便當時我的功課很好,老師還來家中拜託讓我繼續念書,但是考慮家中的經濟狀況,我便放棄升學,開始這一輩子工作的生涯。雖然我的學業到了初中便停止了,不過,底下的弟弟妹妹們,有幾位在學業上奮鬥出很好的成績,師專、師範大學啦、博士都有,讓人感到欣慰。也因此,我心中總是對「讀書」這件事情,有著期望!

  一路工作,從台南到台北打拼,又因為紡織業是勞力密集的產業,在台灣成了夕陽工業後,我在人生半百之際,過海到了對岸打拼。1990年的時候,當時的大陸跟以前的台灣一樣,也是物資很貧乏,我有一天商訪去到福州市附近的南平,在山上看到一群小孩子打著赤腳去上學,一問之下才知道,這些小孩每天赤腳來回走將近四個小時的石頭泥巴路,就為了能去上學,我不禁鼻頭一酸,心疼起這些小孩。我自己當年因為經濟狀況而學業中斷,而我自己的父親也時常嗟嘆他這輩子沒有機會上學,僅念了幾年的漢文,心中一直有著遺憾,看到這些小孩為了上學的艱辛,我心裡便思索著,要如何能幫忙他們來念書。

  所以,後來我的父親在1991年過世時,我便與弟弟妹妹們商議,以父親的名義在下營鄉設置一個基金會,獎助當地的孩童。當我開始在福州籌設工廠、經營事業之後,從1993年開始,我也母親的名義設置了一個基金會,常年來資助四十個山區的小孩就學獎學金,並也對山地的老師給予獎助。雖然投入的金額不多,但是,我認為這些貧困地區的小孩要能夠讀書,他們的未來就會有希望,而人要有教育,整體社會才會進步。後來有個機緣,還與一個山地學校合作校舍新建,讓一些非常偏遠山區的小孩,能夠住宿在學校、就學。

  自己有能力,就應該要回饋,我覺得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也是整個社會的根本。雖然自己也不是富有人家,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但是,能夠回饋社會的事,就應該要去做。我認為每個人都可依自己的能力範圍去做,這是每個人的責任,尤其是讀書這件事情,唯有接受教育,才能讓這些孩子的未來有希望,而他們長大成人後,也會來回饋這個社會,讓社會更進步,這就讓我們看見希望點燃著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