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性教育讓不同的孩子都有美好的未來

社會人士 王麗香
  士農工商一直是被台灣人用來作為職業的代稱,而其中士這個字放在首,更顯示出早期台灣人對於讀書人的尊敬,在我們那過去較為貧苦的生活年代,能讓孩子受到很好的教育的家庭並不多,多半都是完成國家的義務教育而已,人生中多數的學習也是在現實社會所得到的,然而在現今的社會,隨著環境經濟的好轉,比起過去的我們,現在的家庭大多數都能讓孩子唸許多書,也受到更多更完整的教育,多了更多的發展,比起過去教育制度變得更多元,所產生的問體也更複雜,孩子被比較的問題也較過去更多!

  只要是人都被賦予最基本的教育權,這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而實行這權力的地方絕大部分都在學校,這更顯得學校環境以及師長在一個人的人生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或許專業的教學領域是要受過訓練的,但尊重和認同每一個不一樣的孩子卻是本最該應有的態度。

  我是四個孩子的媽,在伴隨著每一個小孩的不同的成長過程時,我發現尊重和肯定他們是很重要的關鍵,對他們有信心,不要以學校的成績作為評判他們努力的依據,讓他們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有興趣的,並加以從旁輔導,給予孩子最基本的「人權」,尊重他們,別因為他們只是對於書本較不拿手,就否定了他們,也放棄了他們,迫使得他們必須從其他事情中去尋找認同感,例如:和其他相同不擅長課業的孩子成群結隊去較不合適的場所來證明自己也有伴,或是經由一些不被長輩所認同的事情顯示自己的存在感,如:抽菸、翹課,我們應該給予不同的孩子不同的鼓勵但相同的肯定,喜歡做勞作的孩子,稱讚他的巧手,喜歡運動的孩子,欣賞他的熱情,他們在成長過程中並不會因為分數而決定長輩對他的態度,當孩子自己有被認可的感覺時,覺得父母師長是可以溝通的,是會尊重不同意見時,這會讓孩子對自己的未來更有信心,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很好的示範,能促使他們和同儕相處時,學會該有尊重也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在將來面對人生所遇到不同的人時,都能以尊重作為最基本的態度,這也會讓整個社會更祥和,讓教育權被執行的不只是有家庭「教」和「育」,而在學校中「教」可以因為師長的努力被落實的更完好。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種子,而上天賦予他們的人權是肥沃的土壤,我們肯定尊重的態度則是純淨的水源,讓孩子在肥沃的土壤中成長,不時的給予他們水,偶爾幫忙他們除去那不好的雜草,將來他們一定會變成一顆大樹能照護到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