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級制與教育人權(受教權)

桃園縣平鎮市忠貞國小 體育老師 王常義
  國內現行的學習編班是屬於常態編班,支持常態編班對學生心理上、適應上的理論,個人可以接受,但我身在教育的第一線,20餘年來看學生的學習成長,總覺得在實質面上,缺乏彈性。為求齊頭式平的常態編班模式,反而對學生「理想受教」的權益有不小的傷害。

  所謂的「理想受教」狀況,我把它界定在「在現有的教學資源上,獲取心理上、學習上和未來適應上的最大成效」,一般支持常態分班的論點,最關鍵處是避免大部分教學資源偏向菁英學生(造成受教權不平等),而忽視學習弱勢學生;以及避免孩童成長過程中不當的標籤化及不當的自我認定。

  其實在我們第一線的狀況,常常不是學者們所預想的狀況。比如說:我們在指導較高年級學習時,在英數理化上,就會有明顯的困難(其實所有科目都會,只是這些科目較明顯),當我們希望獲得教學的最佳成效時,我們必須把指導的層次放在中等階段的學生,然後對後段學生施以補救教學(並不是每所學校每位老師都有這個精力將此做好,而且大部分老師將因此疲於奔命、挫折感大增),對資優學生期待他們另尋管道精進,還要避免有些人嫌太簡單而感到無趣,以及避免有些早已習得無助的累積挫折生自我放棄,而必須另花心力於班級氣氛管理上。在這樣的狀況下,常態分班只有在較低年級時可以使學生有歡樂豐富的感覺(因為所學的累積還未大到產生顯著的差距,但越高年級,全班差距將因個別差異及學習時間的累積而愈形顯著),年級越往上升,犧牲的人將越來越多(這還要看教師較能關注哪一層次的學生,以及心力能照顧到多少孩子而定),想想就可以知道有多悲哀了。

  再來講到標籤化、旁人眼光及社會適應問題,那在我們第一線的觀察中就更覺沮喪了,很多人以為實施常態分班就可以杜絕或至少減少孩子在成長過程被標籤化的危險,而減少心理受傷的機會,但現實所看到的是什麼呢?因為功利主義的關係,成績不好、表現不突出的孩子還是被標籤認定了,不管他們在教育場所學習還是出社會工作,這種異樣的刻板眼光,哪一次不是重複的傷害那些在學習上已累積了過大差距的孩子們,所以我覺得我們真正要改變的除了社會價值觀外,還有某些在教育上的觀念,以及實質有建設性的彈性學制。

  在社會價值觀方面,多元學習與多元肯定已是大家認為最適合大多數人的教育理想,但那畢竟仍還是理想,因為說的多,願意實際認可並大力奉行推動的仍是有限,這實有賴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並結合產經規劃發展,才有足夠改變社會價值觀的動力,此部份,許多學者已有諸多論述,茲不贅言。

  另外在教育上的觀念,我認為有個部份可以嘗試修正。在目前愛的教育與人本教育的觀念盛行下,對孩童身心發展的人權尊重已有顯著的提昇,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少子化的影響及父母過度的保護與管教權的爭議,其實已造成學童在學校內無法獲得培養挫折容忍力的機會,挫折容忍力低落,也代表了競爭力的下降,及韌性的下降,面對未來嚴苛的環境,牠們這樣能算準備好了嗎?我們實在不想培養「失落的下一代」啊。

  對於現行的學制和常態編班制,我也有一些小小的建議:我們都知道,現在很流行考證照,那是人們在某些專業領域上的檢定與認可,並且具有一定的公信力,那是一種肯定。高中職以上也有很多的技能檢定,精神亦是如此。當你有相應的能力時,你就可以藉此管道證明自己,不管你是高中一年級還是二年級、三年級,這真是一個解決國中小常態分班造成學習效率不彰的一個好方向,我們並不需要修改常態分班為能力分班,而造成學者們所謂「心理標籤」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現實社會中,哪裡不存在標籤認定呢)。我們需要的是在常態分班之下,分科分級的跑班制及能力認定制(當然初學的低年級並不適合,中高年級到國中階段,倒可因現況彈性嘗試)。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其較擅長的部份及人格特質,我們要教導我們的孩子一個觀念:每個人個別差異本來就是多元化的,學習如何欣賞自己與別人的優點並加以肯定、讚美與尊重是未來適應社會所需的「健全人格」的基礎,在分科分級狀況下,可設計一系列各領域的基本檢定,讓升上中高年級的孩子們自己去依個人現狀去選擇目標挑戰,在目標較切合實際的狀況下,孩童們的學習動機及成就感才能一直維持高檔,在較貼切、適合能力的教材下,能力、同質性較接近的孩子才能讓老師發揮更大的教學動能並提昇教學成效。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他是前進的,就不容易有習得無助的挫敗感。然後我們要告訴孩子們:只要你努力,你可以在很多領域達到很不錯的程度。當然也要告訴他、並輔導他某些他無法企及的層次是個可能的事實,所以他也要學習如何把自己的精力最有效的分配在較佳的選擇上,以避免不當的過度期許,這也是讓他了解自己並悅納自己,並以謹慎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當然,這樣的方式有很多技術性的問題需要漸次克服,學制的調整也有很多須從更高的高度去省思的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觀念的宣導、推展與改變才能讓此理想有可行之日,畢竟,現存台灣教育體制下的教育現況,已是不知不覺中無辜的犧牲了不知多少孩童的未來,增加了社會成本的付出並耗損了社會向前進步的動力,謹此發自深心的期盼,台灣孩童的受教權能有向上轉變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