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頓人欲草原的環保意識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普門慈幼慈善會/創辦人 釋心印

一、探討人欲本質

  有一則 《 菜根談 》 提示說:『人欲從剛萌生出來的時候就要把它剪除掉,這就好像看到新萌芽的野草,就要趕快把它剪除掉,在「人欲」剛萌生出來的這時候,下手整頓人欲,所費的工夫最容易。』

  那麼,什麼是「人欲」?有一句俗語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可見「自私」就是人欲。從這句「人不自私、天誅地滅」的俗語來看,可見我們的前人,在人生的經驗中,對人欲已經把它視為是無法斷滅的習性。

  由於人的欲望,經常控制我們 的身心活動,造成種種困擾,所以早期東、西方就有人想出處理欲望的方法,有人抱著極端的享樂主義,傾全力在追逐欲樂,也有人抱著極端的吃苦主義,讓肉體不斷的承受各種折磨。但是人們因為不了解欲望的本質,所以不論是以縱欲或禁欲的處理方法,都無法擺脫欲望的煩惱。下面就以世人所追求的「財物」與「壽命」的欲望作探討:

  所謂的「財富」,事實上只是一個象徵性的字眼,財富的真實意義,倒不是指金錢或是金銀珠寶本身,這些錢或是金銀珠寶只不過是一堆紙、石頭或金屬而已。「財富」的真實意義,乃是指能滿足我們一切欲望的東西,這些欲望的東西,經由所謂「財富」的交易,才得以滿足欲望,才顯露出「財富」的意義,因此「財富」的累積,跟滿足一切欲望息息相關,可以說,財富是象徵人性裡的各種欲望。

  長壽本身是一個抽象的字眼。每個人對活到幾歲才算長壽的定義,或許不一,但「長壽」的共同法則,就是「活得很久」,真正的意思則是「一直活著」,也就是所謂的「不死」。因此世人追求長壽的潛在心理動機,都是希求「永生」或「不死」。

  壽命的延續,人們更是不遺餘力在探求。中國人在延年益壽方面的努力,遙居世界之冠,從追求長生不老的法術,到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琳琅滿目,使人眼花撩亂,其中投入的心血,說不完。中國道家思想的流傳,就與「延年益壽」有密切的關係。西方國家是經由宗教信仰的祈禱,期望達到永生。

  但是壽命的延續,不論人們如何努力,到最後都是難免一死。對多數人而言,在發現無法「永生」、「不死」以後,對死亡就產生了深度的恐懼,不但恐懼自己的死亡,也恐懼接觸他人的死亡,因此產生「談死色變」的心理。

  在信仰中相信「永生」的人,可能比較能夠面對死亡,不過這只是生活在幻想中而已,也是沒有面對現實的心理。

  不論如何,死亡一直是人們心中的深痛,也是難以克服的恐懼,壽命的延續,人們的努力,實在說,終究都是白費力氣。

  由於人們不了解欲望的本質, 是難以斷滅的習性, 欲望就經常控制我們 的身心活動,因此,西方國家的各種宗教,就出現規範人性欲望的教條。在我們中國,規範人性欲望的教條,是以儒家的思想,做為規範人性欲望的生活倫理。到今天,經歷各種掙扎後,人們仍是無法擺平欲望的糾纏,只能採取與欲望同住共生的方式,企圖將欲望牽制在一個安全的範圍內,維持欲望動念的平衡,不要讓他如同野火那般,一發不可收拾。

  在安全範圍內,人們才會得到享有小樂,承受小苦的結果,若超越此一範圍,雖然可以追逐較多的欲樂,相對的也需要接受較多的痛苦。這種情 形,人們似乎也隱隱約約體會到 無限的欲望,會造成摧毀性的悲劇。不幸的是,人們容易掉落欲望的陷阱,即使在節制欲望的生活中,亦不能保證免於欲望的煩惱,猶如除草留根,草除、草根又再萌芽成長。

二、整頓人欲草原

  我們的前人既然認為人欲無法斷滅,對人欲的發展我們就要加以規劃與整頓,否則人欲任其無限制發展下去的話,就會氾濫成災,猶如草原被雜草所覆蓋,顯現不出青青草原的寬敞明媚風光。

  《 菜根談 》 向我們提示,整頓人欲就像除草一樣,一發現草長出來了,就要趕快剪除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廣大的人欲草原,為整頓人欲的廣闊草原,佛陀送給人類五部除草機,讓我們運作它們的功能,規劃與整頓廣闊的人欲草原,使我們的生活空間不至於被雜草侵佔,能夠擁有清淨自在的領域。

  這五部除草機,稱作「五戒」,要整頓的人欲草原有三塊,第一塊是「身業草原」,第二塊是「口業草原」,第三塊是「意業草原」。

  第一塊「身業草原」的除草機,有三部,就是「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三條戒行。「不殺生戒」的戒行,是專除 有殺傷力的藤蔓草; 「不偷盜戒」的戒行,專除有 刺傷力的荊棘草木; 「不邪淫戒」的戒行,專除 會散發香味的毒草。

  第二塊「口業草原」的除草機,有一部,就是 「不妄語戒」的 戒行 ,這是一部多功能的除草機,在口業草原上,這部除草機,不但要除去妄語草,還要除去惡口草、兩舌草、綺語草。

  第三塊「意業草原」的除草機,有一部,就 是「不飲酒戒」的 戒行 ,這部除草機,專除含有「貪、瞋、癡」麻醉力的雜草,以維護意業草原上的明麗風光。

三、 身業草原環保

1. 不殺生戒行的環保意識

  「殺生」是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的草原上,「殺生」是一種發育能力很旺盛的藤蔓草,這種藤蔓草,不但發育力旺盛,而且有很大的殺傷力,如果不將它斬除掉,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免不了就會被這種有殺傷力的藤蔓草絆倒身子。

  古德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聞夜半屠門聲」,這二句話,向我們警示,夜半屠門的慘叫聲,就是緣起世上刀兵劫的業報因緣。可見「殺生」的人欲行為一旦氾濫,身業草原上,到處都會佈滿致人死命的藤蔓草,會讓人寸步難行。

  無始以來眾生殺業習氣非常濃厚,要叫眾生自動護生,很困難。佛陀是以骨肉之情在愛護眾生,從「護生」觀念制定「不殺生戒」的 戒行, 用以幫助眾生逆轉殺生的身業習氣,引導人們建立身業的環保 意識 。

  我們中國佛教的僧團,因為不能像南傳佛教的僧團過托缽的生活,所以為了要受持不殺生戒,在戒行上又增添了「素食」的莊嚴戒行,而且將這個「素食」的行持,推廣到民間,已經成為中國人用來「行善積德」的民俗,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這個民俗只是建立在「行善積德」的立場,並沒有建立在「護生」的立場上,這樣的行持,並沒有符合佛法的精神。

  譬如︰地方神廟作醮,家家戶戶齋戒素食一星期,以此表示「行善積德」,一星期過後,大開殺戒,濫殺眾生拜祭鬼神。這實在是非常荒唐的行為,等於俗語所說的「三代積蓄,一代虧空」一樣,那一星期的齋戒素食行為,就是有功德的話,也抵不過這一天的殺生罪過。

  持齋素食的目的,是為「護生」,一個持五戒的人,他的持齋素食行持,如果沒有「護生」的悲心,只是為求功德而「持齋」,這種心態和行為,只有素食的行為,並沒有「持齋」的功德可言。即使是「放生」,若沒有「護生」的悲心,只為求功德而「放生」,這種心態和行為,一樣也沒有「放生」的功德可言。怎麼說呢?

  譬如:人們喜歡在放生龜的 的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表彰自己的「功德」,讓天地皆知其善行以永垂不朽。我們由龜背上名字的多寡,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牠曾經締造多少的豐功偉業,賺多少的「功德」,只是這樣的「功德」,到底是 放生龜 的?還是放生者的?人們是否有用心探討過? 放生龜 一次又一次的在「放生」與「被捕」,的「兩道輪迴」中度過,這對放生者來說,是一場「玩不完的遊戲」,但對放生龜來說,則是一場「做不完的惡夢」,這樣的放生心態與行為,難道不覺得「生命」被極端污衊嗎?人類的愛心與善性被極端扭曲嗎?

  當然在我們的生活上,要完全不去傷害到眾生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身為佛教徒,「護生」的修養不能不建立,就是做不到也要建立護生的精神,有護生的精神,慢慢對一切眾生的生命就有尊重的意識。

  過去,我還未學佛以前,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凡是看到一隻螞蟻在活動,馬上就將牠置之於死地,五指山隨手就橫掃過去,看到成群的螞蟻在活動,隨時就搬出火刑來侍候,拿幾張紙,點一把火,把這些成群的螞蟻全部活活燒死。

  四十多年的持戒生活,雖然還不能說做到不殺生,但護生的精神,已經能夠使我提出尊重生命的修養了。現在我已經可以接納過去感覺很討厭的螞蟻,牠們在我眼前走動,我不再動殺念,也不覺得討厭,能夠拿出一份包容的心,容許牠們在我的眼前、手邊、筆下自由活動。

  在持戒的生活中,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生命的距離,一天比一天接近,所以我肯定在生活中受持「不殺生戒」的戒行,是能夠讓自己的生命與眾生的生命結合在一起的。

  我們看到人類遇到殺禍的時候,都知道要討回公道,從來沒有人反省過在自己手上喪生的眾生也需要討回公道。學佛的人,不管今生的行為是如何的善良,都還會有過去的業力隨身,在這塊身業草原上,「不殺生戒」的除草機,本來就很少在使用,所以在身業草原上布滿了「致命藤蔓草」,身子總會被絆倒的時候。既然在身業草原上已經有「致命藤蔓草」的種子,我們就不能不使用「不殺生戒」的除草機,讓「致命藤蔓草」失去繁殖的因緣,身業草原才會有安全的活動領域;否則,誰都難免會被身業草原上的「致命藤蔓草」絆倒身子的。

2. 不偷盜戒行的環保意識

  「偷盜」是將自己的福利建立在別人損失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草原上,這種人欲猶如帶刺的荊棘草木,如果不斬除它,在身業草原上活動,是很容易被刺傷的。

  人家沒有授意要給你,你把人家的東西取過來,佔為己物,這種行為就是偷盜的行為。從粗相作分類,佛制戒律,將偷盜行為分作七類:

(1)灼然劫取:「灼」顯明義。這是公開搶取別人財物的行為。比如:土匪強盜,在光天化日下,當街公然搶奪別人的財物。這種業道罪過,與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2)潛行竊取:這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小偷」。竊就是私;趁別人沒看到的時候,私自偷偷的潛入人家的房子,將人家的東西搬出來,這就是竊取的行為。實際上小偷有時也會變成強盜。比如:他進去屋子裡偷人家的東西時,被人發現了,偷不成,這時如果用搶的話,本來只是小偷的行為,這一搶,就變成強盜了。這種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3)詐術騙取:這是用手段取得別人的財物。例如:金光黨就是專門用手段在騙人的金錢,他利用和真鈔一樣大小的紙張,一疊一疊的綑綁起來,每疊前後各放一張真鈔,然後想辦法把自己準備的假鈔,和別人的真鈔對換,把別人的真鈔詐騙過來,佔為自己的所有物,這種方式,雖然不是偷,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4)勢力強取:這是靠勢力強取別人的財物,近於搶劫罪過。例如:古時帝制時代,往往有一類貪官,利用自己當官的勢力,壓迫百姓,強取老百姓的東西,甚至地皮財產等等。「勢力」以現代語來說,就是特權,靠著特權,得到很多人家得不到的利益。這種情況,雖然不是偷,但財物卻是用勢力強取得來的,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5)訴訟取:這是打官司得來的財物。別人家的財產、不動產,為了佔為己有,用打官司的方式,贏得別人家的財產、不動產,這種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6)受託而不還:這是侵佔別人寄託的財物。別人家把金錢或貴重的東西,寄託你代為保存,時間久了,記錯人家寄託財物的數量,歸還時沒有全數還給人家,佔有一部份寄託的東西。例如:實際上朋友是拿一萬元寄託你保存,時間久了,朋友問你要拿回一萬塊,你卻向人家說當時只託存五千塊,因時間久了,對方記憶也模糊不清,究竟是寄託一萬還是五千?記不清楚,就只拿回五千元。實際上朋友是託存一萬元,你只還人五千元,你得到沒還人的五千元,這種業道罪過,也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7)應輸稅不納:這是偷稅的行為。向國家繳納稅金,是國民應盡的義務,應當要繳的稅就得繳,不可以用漏稅的方式偷稅,若想辦法偷稅,將應當要繳納的稅金佔為自己所有,這種業道行為,也算是跟偷盜的罪過同流,所以也是屬偷盜行為。

  偷盜的範圍很大,這些道理,如果要細講,業道罪相有粗也有細,細相道理很多,不但拿人家的一針一草也是偷盜,甚至六根對六塵,眼根佔有色塵,耳根佔有聲塵,鼻根佔有香塵等等的起心動念,通統都可以論偷,這種戒相就很微細了。下面舉一個佛經中有關偷盜業行的細相故事:

  從前有一個老修行,有一天路經一個蓮花池,池中蓮花正在盛開,飄送陣陣蓮花香味,老修行聞到蓮花香,被花香所誘惑,停下了腳步,站在蓮花池畔享受花香。

  這時候蓮花池的池神,從蓮池裡冒出來指責他說:『喂!喂!你是一個老修行,怎麼可以偷聞我蓮池中的花香!我跟你說,你把蓮花香佔為己有,已經是犯到偷盜戒了!』

  老修行不服氣的跟他辯說:『您說這個話是什麼道理?修行人不可以有偷盜行為的道理,我懂,但是您指責我站在這裡聞花香是犯偷盜,我不能接受您的指責,難道您沒看到把整朵蓮花摘走的人嗎?您怎麼不指責他們偷摘您的蓮花?』

  蓮花池神說:『摘蓮花的人,他們是要到閻羅王那邊受業報的,你是要求解脫了生死的修行人,這時候還留戀著香塵,生死如何了!我不說你,誰說你?』

  老修行一聽,馬上警覺到自己掉落塵緣了,隨時就向蓮花池神道謝,然後帶著懺悔心匆匆離開蓮花池。

  故事的啟示:佔有就是偷盜心,這份佔有的心念,即是造業的引力。像這樣微細的盜戒業道犯相,都要在行持中覺察出來,所以要把偷盜戒的細相持好,起心動念都得注意。

  因知,偷盜戒行,站在粗相立場來講,行持並不困難,但以細相來講,這不是普通一般凡夫能做到的,雖然我們做不到,也不能不學,應該漸次漸次去學習,這樣才能夠充份去認識這部「不偷盜戒」除草機的功能。

  我們以正當方法獲得的財物,雖非盜取,如果對這些財物放不下,總是一粒潛伏在身業草原上等待緣起的人欲種子,有朝一日利害衝突發生時,侵佔別人福利的人欲種子,就會萌芽成長。

  我個人認為安樂比富裕更有生活福祉,因為富裕的人,時常會因為財物繫掛心頭,不得安寧,所以在身業草原上,我們若要擁有安樂的生活空間,心就不要被物所役,不但要運用「不偷盜」的除草機,勤於整頓草原上的人欲雜草,同時「布施度」的殺草劑也要適度的去使用,如此才有可能在身業草原上整頓出一片廣闊無所障礙的安樂空間。

3. 不邪淫戒行的環保意識

  「邪淫」是將自己的生理慾樂建立在傷風敗俗上的自私人欲。在身業草原上,這種人欲猶如會散發香味的毒草,如果不斬除它,我們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很容易被這種有毒性的香味誘惑,身心被迷惑毒害以後,不但會做出敗壞風俗的行為,甚至也會引發傷天害理的業行。

  「淫欲戒」出家人所受持的是「不淫戒」,這條「不邪淫戒」,是針對在家人的生活所制定的戒行。所謂「不邪淫」就是不可和不合法的異性發生夫妻關係,就是合法的夫妻,也不可在齋戒日或不適當的地點和時間行淫;不可以自己手淫;不可以和同性行淫。佛法是以這個戒行,幫助眾生出離生理欲求。

  淫欲是眾生最難自拔的慾愛,慾愛的生理衝動,就是眾生的生死結合。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一期生命捨報以後,習氣就會成為業力,中陰身就會隨業力的磁場,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和合之時,中陰身會看見兩性交配,引發中陰身的慾愛衝動,當時中陰身若是對女性產生慾愛的衝動,投入母體,就成為男胎;如果對男性產生慾愛的衝動,投入母體,就成為女胎。所以生理欲求習氣深重的人,業力會使他的中陰身和淫欲習性深重的眾生起和合,在六道中的眾生,淫欲習性最深重的就是畜生,因此淫欲若沒有適當的控制,不但現生家庭眷屬不能得到安樂的保障,來生的往生磁場,也難逃墮落畜生道的命運。

  因為生理慾求的衝動,是很難突破的習性,而且又是生死輪迴的結合因緣,凡夫俗子既然超越不出生理慾求的衝動,至少也要為自己往生的福祉,作一個適當的控制,所以佛陀制定「不邪淫戒」,幫助眾生淨化淫欲的習氣。如果厭惡生死,要求出離生死輪迴,那就一定要修「不淫」的出離行,才能夠澈底淨化淫欲習氣。

  有一本「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出版的 《 天意憐孤草 》 ,這本書記載的內容,都是婦援會救援雛妓的個案,每一件個案所訴說的案情,都是充滿邪淫的罪惡,就因為有許多男人克制不住生理的衝動,才造成有人逼害未成年女童賣淫的傷天害理事件。

  性愛的欲求,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理現象,男婚女嫁之後,這種性愛欲求的生理衝動,就有發洩的對象,但很多嫖客並非沒有家室的人,他們在外面拈花惹草,都是放縱自己生理慾樂的行為,就因為有男人喜愛放縱自己生理慾樂在外嫖妓,所以才緣起淫女賣淫的邪淫業行,這種邪淫的人欲行為,不加以克制的話,在身業草原上活動,就會被淫氣毒害身心。

  因此沒辦法超越「性愛人慾」的人,必需要使用「不邪淫」的除草機來克制性愛人欲的發展,如此在身業草原上活動,才有清新的空氣可養護健康的身心。

四、 口業草原環保

  口業草原上的這部除草機,就是「不妄語戒」,這是一部多功能的除草機,在口業草原上,這部除草機,不但要除去妄語草,還要除去惡口草、兩舌草、綺語草。

  因為妄語往往會連帶造作「兩舌、惡口、綺語」的口業,所以口業的戒行,雖然只標示「不妄語」一個戒相,在行持上也需要兼顧「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的戒行。

1.不妄語,是不可以說欺騙人的話。

2.不兩舌,是不可以說挑撥離間的話。

3.不惡口,是不可以說刻薄、中傷人的話。

4.不綺語,是不可說美麗無意義、誇大不實際的話。

  這一些言談,都會破壞修行人的品德,而且嚴重者也會造成很大的禍害,俗語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言不和動干戈的情形,在我們的生活上是時常可以看到的禍害,語言的傷害,有時好像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往往會造成人與人相處的不和睦、生活的不安寧。

  當然妄語也會有善意的妄語,一般來說,就是善意的妄語也要防範負面的誤會,所以受持五戒的人,在口業上,如果要造作善意的妄語,自心就要抱著為利益他人而「下地獄」的決心,先有這種心理準備,說了妄語以後,萬一發生負面的誤會,才有承擔業障的勇氣。

  佛陀制定僧團要過著「持午」的生活,過了午時就不進食了,這條戒在早期的中國佛教僧團中還有在受持。

  南北朝劉宋文帝義隆信佛,有一天發心供僧,那時候的僧團還注重持午,皇帝的宴席開筵時間超過午時,應供的僧侶沒有人敢進食,大家都坐著不動,皇帝覺得奇怪,心裡懷疑應供的僧侶嫌他供養的菜不好吃。

  當時有一位道生法師,恐怕出問題,當下就站起來問大眾︰『為什麼大家不吃呢?』其中有一位比丘很小聲對道生法師說︰『好像已經過午了。』

  皇帝聽到這句話就說︰『才剛要到日中的時候。』這句話等於是說還不到日中的午時,也就是說還沒過午,實際上已經是過午了,皇帝卻說還未到日中。

  道生法師聽皇帝說才剛要到日中,馬上就向大眾宣布說︰『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然後就拿出自己的缽來用餐,大家看他進食,也跟隨進食了。

  我們中國皇帝稱作天子,所以天子代表天,天子說「日才剛要到中」,就是「天說始中」,既然天子說太陽還沒超過日中,不進食就觸犯皇帝的美意了,後果必定是「欺君重罪」,佛教就別想要在中國流布了,所以道生法師為了維護佛教的生存權益,權巧應變,實際已經過午了,他也配合皇帝的話,說出「天言始中,何得非中」的妄言,並捨「不非時食」的持午戒行進食了。

  道生法師這種應變的捨戒行為,是抱著下地獄的決心,也就是說︰『今天我捨戒說妄語,並捨戒吃了一餐非時食,如果會下地獄的話,寧可自己下地獄,也不能讓佛教因為這個戒行,斷絕傳播佛法的因緣。』

  古今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捨戒維護團體權益的大德,大有人在,所以我們要捨戒造益眾生的當時,內心就要有面對負面業報的心理準備,日後如果發生負面的煩惱,才會有超越人事困擾的勇氣和定力,憑這份勇氣和定力,自然就有突破業障的力量。

  以妄語說欺騙人的言行,以惡口說中傷人的言行,以兩舌說挑撥離間的言行,以綺語說美麗、誇大、不實際的言行,這些言行如果不加以規範的話,口業草原上的雜草叢生,就會造成種種糾纏不清的業障。

五、 意業草原環保

  最後一部除草機,是「不飲酒戒」,這是佛陀送給我們整頓「意業草原」的除草機。這部除草機,專除含有「貪、瞋、癡」麻醉力的雜草,以維護意業草原上的明麗風光。

  我們在清醒的時候,要超越自己貪、瞋、痴的煩惱習氣,尚且非常掙扎,如果理智又再受麻醉,貪瞋痴的煩惱賊就更加放肆。

  麻醉物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最常見到的可能只有酒,所以佛陀才戒定「不飲酒戒」,不飲酒戒是用來幫助眾生維護清醒的理智,所以不飲酒戒的戒行,是包括不使用一切的麻醉物品,不管是吃的、吸的、注射的,一概都包含在「不飲酒戒」的戒行中。

  佛制戒法分有「性戒」與「遮戒」兩種。

  行為的性質,本來就是惡的、有罪過的,這類戒法,稱作性戒。在世間法上,殺其他的動物雖然不犯罪,但是殺人是犯大罪要償命的;偷盜在世間法律上,也是不允許的;邪淫也是一樣,會犯上妨害風化罪;說妄語,普通一般的小妄語,雖然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如果是詐欺的妄語,世間法律也有定罪加以制裁的。「殺、盜、淫、妄」的行為,不是只有我們的國家有定罪,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認定它是有罪過的行為,這種無論佛制不制戒,造作了就有罪過的行為,是屬於性罪的行為,所以佛所制定的五戒之中「殺、盜、淫、妄」等四條戒法,就稱為「性戒」。

  行為的性質,本來不屬惡法,但是為了防範某些後遺症,佛就制戒加以遮止的戒法,稱作「遮戒」。飲酒的行為,本來就不屬惡法,且 麻醉物品適當的使用,也可以成為良藥,但若過度使用麻醉物品,是會惹來嚴重的罪業行為, 因此飲酒的戒法,稱作「遮戒」。這條戒法在世間法是不制罪的,要受過佛戒的人,犯了才有罪,沒有受佛戒的人喝酒,沒有戒罪。

  佛制五戒中的前 「殺、盜、淫、妄」等四條戒法 ,是屬「性戒」,性戒是完全不准改變的戒行,不管你受不受戒,犯了就有罪過可論。最後「不飲酒戒」是屬「遮戒」,遮戒是可以隨環境、時間、地方風俗乃至病況的需要,在戒行上做變通,因此,麻醉物品只准變通作適度的應用,不可過度的使用。

  一個人一旦染著使用麻醉物品的習慣,他的人品必定亂七八糟,在我們的生活接觸中,時常就可以看到因飲酒誤大事,因吸毒品不顧尊嚴的人,甚至控制不了貪瞋痴的業行,到處作亂,加深自己的貪瞋痴的業障,而且危害社會人群的安寧。

  「貪、瞋、癡」是人欲的無明種子,潛伏在意業草原上,酒以及其他帶有麻醉作用的物品,都會使意業草原上的無明種子加速生長力,所以在意業草原上,不戒除麻醉性的物品,草原上「貪瞋癡」無明種子的親因就有助緣,會促進無明種子不斷萌芽生長,使意業草原,失去明亮秀麗的風光。

六、 接納五戒忠告

  以 上是使用佛陀送給眾生整頓三業草原的「除草機」,應該要建立的環保意識。佛陀送給眾生的這五部整頓人欲的除草機,同時也是引導眾生身心行為向善向上的善知識。

  南北朝劉宋文帝,有一天對他的宰相何尚之,表示他化導百姓的看法,宋文帝說:『若率土皆淳釋化,朕坐致太平 矣!』

  宋文帝這段話是說:如果全國的人民通統都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化,我坐在這裡就能接受到天下太平的好處了。

  宰相何尚之聽宋文帝這麼說,就將宋文帝的話意加以闡釋,回應宋文帝的化導旨意。何尚之說:『夫百家之鄉,十人持五戒,則十人淳謹;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則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則去一惡;去一惡,則息一刑;一刑息於家,萬刑息於國。此明旨所謂「坐致太平」者也。』

  宰相何尚之的這段話所提到的「百家之鄉」相當於一個鄉里,「千室之邑」相當於一個縣郡。意思是說:假定在百戶人家的鄉里中,有十個人學佛持五戒,就有十個很單純、謹慎的守法人家,這十個好人對一個鄉里就能產生好的影響力。假定在一個縣郡的人口中,有一百人修行十善,這一百個人若發揮持五戒修十善的行為,表現和睦相處的生活態度,這一百個好人對一個縣郡就能產生好的影響力。一個國家的百姓都能行一善,等於持一條戒,就能去掉一種惡法;去一種惡法,就能停止一種刑罰。百姓都能學佛守法,每一個家庭都能止息自己的家人觸犯刑罰,人人都不會做殺人、放火、搶劫、淫妄的種種惡事,法律的種種刑罰,就用不著了,國家自然就太平了。

  所以說, 佛陀送給眾生整頓三業草原的這五部除草機,也是引導眾生身心行為向善向上的善知識。

  有一個弟子問師父說︰『世界上甚麼東西最有價值?』師父答︰『忠告。』

  弟子又問︰『甚麼東西是一文不值的?』師父答︰『忠告。』

  弟子疑惑,追問師父︰『為什麼?』

  師父開示說︰『忠告被人接納,就成為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忠告不被人接納,就變得一文不值。』

  古代有帝王這樣的提倡佛法行持幫助治安,「五戒 善知識 」 的忠告,就被視為 治安 的無價之寶。 可惜現在的國主,不重視佛化行持,「五戒 善知識 」 的忠告,就 成為 不被人接納、一文不值的東西, 眾生的三業草原,因為沒有整頓的除草機,雜草叢生,人欲氾濫,治安情況就越來越壞了。

  佛陀制定的「五戒」,就是對我們眾生身口意三業行為的五個忠告,俗語說「忠言逆耳」,我們要逆轉自己的業行習氣,就是要學習接納逆耳之言──五戒的忠告,如果我們能接納五戒,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五戒就是逆轉我們業行習氣的無價之寶。

  希望普天下的人都要去重視五戒的行持,以五戒幫助自己遠離身口意的不良行為習慣,在生活中時常運作這五部除草機,規劃與整頓人欲的發展,這樣身口意的人欲草原,才不會氾濫成災,三業的活動空間,自然就有自在安樂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