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鏡子,還是一把刀?

彰化縣教師會理事長 江錦錢

  在拜讀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曾憲政教授的「老師的鏡子在哪兒?」之後,首先,針對曾教授認為老師需要一面鏡子,就如人們梳妝打扮時需要鏡子來端正自己的儀容。而文中明白指出那一面老師不可或缺的鏡子就是「教師評鑑」!教師評鑑是否就是那一面鏡子?教師們是否真的沒有這一面鏡子不可?

  有關鏡子的歷史故事最被讚頌的莫過於唐太宗痛失魏徵曾說過的一段話:「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想必曾教授是受到這故事的啟發而有所感吧。這一面鏡子就得像魏徵─公正、平實,它不能是一面凹面鏡,也不能是凸面鏡。更何況把小孩上學,只有碰運氣的份。這是出自於教育大學教授口中,實令人不解!果真如此,自身也該難辭其咎吧。假如說運氣好的比例高、運氣不好的比例低,是否需為了少數而如此大張旗鼓;假如說運氣不好的比例高、運氣好的低,那教師甄試、師範教育、教育學程是不是都出什麼問題?不然,在這僧多粥少的環境下,能通過甄試的師資應是上上之選,為何還需透過所謂的教師評鑑!

  「...但是這些優秀的人才進入教育體系後,受到重重的束縛: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教材、統一的進度、統一的考試、統一的評量,逐漸失去創新、發展的能力;更糟的是,沒有一套好的評鑑與進修制度,讓老師成長進步。」我們認為:『這是教師的錯嗎?』現狀假設是如此,應是勇於改革,不要什麼都要統一,邁向更多元的學習內容,營造更多元的學習環境,而不是便宜行事,拿一個教師評鑑了事,似乎問題都出在老師身上。這能讓人心服口服接受評鑑嗎?

  「...校長的責任是要瞭解每位教師在教室內外的各項表現,評估教師之專業進展...」如真的可行,為取得大家放心,先落實「校長評鑑」、「校長遴選制度」等相關的事宜,讓教師們相信校長們有這樣的能力,深獲教師們的信任。而且「校長評鑑」重要過「教師評鑑」:一個有問題校長影響所及是整個學校師生。涉及「誰來評鑑?」「以何標準評鑑?」問題,今許多學校的「考績會」「教評會」都淪為打壓異己的工具之疑慮時,貿然實施恐怕弊多於利。

  接著「這套作法的主要精神,在維持一定的教學水準,提昇教師之專業素質,協助教師隨時成長。而對於不適任教師,也盡量協助其改進,但為了維護學生的學習權,在必要時仍會採取不續聘的手段。」教育部三令五申:「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係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可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一種以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之教師評鑑,而不是以教師績效考核為目的之教師評鑑。換言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和教師績效考核是脫鉤處理的,它更和教師分級制度無關。」可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我們不是怕所謂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和教師績效考核,甚至是教師分級制度脫不脫鉤的問題,我們擔心的是,評鑑制度的執行面是否真的能達到評鑑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吧,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高中職免試升學方案,明白標示目標如下:
1.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紓緩學生升學考試壓力。
2.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
3.發展學校辦學特色,增進學生適性學習與發展。
4.全面關照不同地區學生,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彰化縣的執行辦法是採取在校二、三年級,三個學期的段考成績為免試升學的依據。所謂段考成績就是,國文、英語、數學、自然、社會〈歷史、地理、公民〉;所謂的前五學期就是,二上、二下及三上,一學期三次段考,共9次。為了減少一次的國中基測,卻活生生的增加了9次的小基測!這樣符合目標1「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紓緩學生升學考試壓力」嗎? 讓每位同學把段考考好就是發揮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了嗎? 明星學校的光環也是學校特色嗎?單單分配幾個名額,就能縮短城鄉教育落差? 真正高中職免試升學是架構在十二年國教──高中職社區化的精神。可是,啊!不說也罷。〈總是說一套,做又一套〉

  「新公佈的教師法,對教師有相當完善的保障,教師只要不犯法,準時上下課,就不得予以解聘。事實上,教師若是對所授專門科目之知識不足或專業知能欠缺,則仍然是位不適任教師,而目前各校對於這類不適任教師,幾乎是束手無策,既無法解聘,又不能強迫進修,受教的學生成了受害者...我們是不是該早日提供一面鏡子給老師呢?」對工作權的保障明定於根本大法憲法之上,教師不犯法準時上下課也錯了嗎? 難道不犯法也可以解聘的嗎。〈不想在用問號了〉至於不適任教師有不適任教師的認定以及處理辦法與程序,本會也以負責任的態度即將承辦本學年度「處理不適任教師」 的研習活動,屆時期盼關心教育的夥伴們共同參與!

  教師評鑑尚在研擬討論階段,爭議頗多,是否必要,不單單是教育部或某個團體說說就算:一來、需於法有據;二來、需有明確的機制和有效實施方式,最最重要的,需獲得家長與教師的信任。不然,到最後只是看到一些資料的堆積、教學現場表象的呈現,學生上學受教育豈不是又一樣要「碰運氣」!
我們期待能以時間孕育教師評鑑能有成熟的一天,不然它不會是一面鏡子,它隨時隨地會變成一把刀,一把不公不正甚至是排除異己的屠刀!

  最後我們認為上班好好上班,下班好好下班,就是好老師;學生也一樣,上課好好上課,下課好好下課,就是好學生。尤其現今老師,被賦予太高的道德期許,「道德」這東西,應該用來自我要求,不應拿來要求別人,更不應變成強迫別人的藉口。愛,要發自內心,才有價值;誰都不願意被強迫「不樂之捐」。我們曾向學校提一個「共生」觀念:「上班時間,老師盡量排除個別狀況配合學校的活動;非上班時間,學校的活動要盡量配合老師的個別狀況。」不管有沒有理由,教師在課後時間的任何活動,依法都有不被強迫的權利!

  有些人?合理化他們的行為,總在校園塑造散播一種是非不分的價值──若老師不參加課後的輔導課、自習,就是不認真老師;學生不參加課後輔導課、自習,就是不用功學生。您看,這是什麼樣令人驚心動魄的價值!我們要問,難道要助紂為虐,才算是認真、才算是好老師?

  一個國家的強大,不是建立在某個政黨之上,而是興築於優質的人民上;所謂的「優質」,絕對不是指:擅長考試。先撇開那九年一貫以來已被說濫的「十大能力」不說,至少要具備:現代國家的觀念、基本的民主素養、以及起碼的人文關懷與環保精神。這些世界現代公民的指標, 就是要靠國民教育慢慢打下根基,國家才有新的展望與未來。但不幸的是,它們幾乎都溺斃在考試卷與成績單中。「升學率」才是校長們唯一的道路,其他價值都要靠邊站。如此的惡性操作,只造就了少數迷失在掌聲中的「考試菁英」,而這些人或許資質不錯,但從來都不是真正的菁英, 有的甚至連基本現代公民應有的素養都沒有。一旦這些自以為是的「菁英」,當了老師、組長、主任,甚至校長後,用同樣的價值在學校繼續荼毒我們的小孩與真正的菁英,這樣,我們的教育不就永遠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反對現在日趨嚴重的「學校補習班化」現象;進一步說明是,要改正學校以升學導向為單一價值的教育操作, 並創造多元價值的學習環境,讓補習的業務回歸給補習班,把親子互動的時間還給家庭,把生命的夢想還給學生,讓學校成為一個單純的正常學習空間,讓教育往五育並重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