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藍染

國中老師退休 趙靜
  

  四十年前,我住在臺北縣泰山鄉,常常帶著年幼的孩子 在住家附近散步。那個時候,放眼望去都是稻田,田間阡陌,小路蜿蜒,溝渠邊開滿了野花,尤其是野薑花,在清新的空氣中傳來陣陣的香味,深深的留在記憶之中,難以忘懷。我們常在一條小溪邊駐足,享受那份平靜和快樂。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為什麼小溪的水是紅色?過幾天又變成藍色,有時候是褐色或綠色,怎麼回事呢?而且還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叫人難以忍受趕快走避。喔!後來知道了,原來在不遠的上方有一個紡織公司的染整廠,那是染布後排出的水。後來我們不再去小溪邊散步,孩子們也長大,這件事也漸漸被遺忘了。

  那個時候我們都不能見微知著。

  台灣的經濟起飛之初,紡織業是非常興盛的,造就了很多的就業機會,不僅賺了許多外匯,且國民在衣的穿著方面也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流行著什麼「龍」、什麼「龍」的各式各樣的布料繁多,用化學染料染印出來的花樣更是美不勝收。成衣業也興盛起來,街上滿坑滿谷的成衣,大家都富裕了,也奢華了,最後,家家太太小姐的衣櫃都堆到溢滿出來,連櫃門都快關不上了。

  我們一直追求「食衣住行」的進步、再進步,這本沒有錯,但是慾望如果沒有底線會怎樣呢?

  當初那小小的一道溪流,開始流出了污染的水時,傳出的訊息是:我們開始污染地球的水、空氣、土壤了,污染生活了、污染心靈了。這世界的脈動牽經帶緯、萬箭齊發,好像無法停止......到底要把我們帶往何處?人們找不到平靜的生活、找不到寧靜的心、找不到人生最終的願景,包圍我們的是徒勞無功的忙碌、缺少金錢的憂慮、尋求真愛的迷失、罹患疾病的絕望...... 。

  現在大家都知道環保的重要了。要挽救地球和人類,很多人開始尋找、並且發出訊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見不止一道曙光,僅管每個人都是那麼微弱,但是結合大家力量就很可觀!

  而我也有一個訊息要發出:它使我生活變得愉悅、平靜、而且得到了學習和創作的滿足,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就是「藍染」。

  「藍染」是什麼?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卻又不能「知之甚詳」。首先我介紹,它有三個特點:一、它是環保的。二、它是既傳統又創新的。三、它是貼近你的生活的。

   傳統的藍染在中國、日本、印度都有悠久的歷史。和別的植物染不同的是,它是用浸染而不需用熱煮,且藍葉容易種植可大量取得。台灣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即成為經濟作物,甚至製成染料外銷至對岸。直到日治中期以後才逐漸式微。如今從各處留下的舊地名中,多有用藍草的「大菁」、「小菁」的菁字做為地名的,即可知臺灣藍染產業當時分布之廣。而早期的客家傳統的藍染服飾尤其為人所熟知。直至二十世紀初期化學合成染料挾其之大量及方便性,臺灣藍染終至被淘汰遺忘。今日臺灣藍染工藝的復育、發展及人才培育,國立工藝研究所功不可沒,無論是藍草種植、製靛、建藍、染製,既保持傳統文化傳承,又重視人文藝術與生活創意的結合。推廣下來,輾轉傳授,著實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與發展潛力。

  在藍染植物中,以山藍為例,採下後,枝條可以扦插,葉子經過浸、壓、打,撈出腐葉可做肥料,沉澱的藍泥即可建染缸。待藍液染盡,剩水還諸大地。自然來、自然去,一絲一毫皆不浪費。而棉、麻、絲等自然之布料,經多次浸染與充分氧化,染度牢而穩定,其獨特的「芳藍」氣味,更有防虫抗菌功能,經得住穿著、洗滌。染後或純藍、或藍地白花、或因個人技術而有濃淡微妙的變化,充分表現出淳樸、純淨、細緻的質感和手感,再加上個人與眾不同、別無分號的設計,要和別人「撞衫」也難。這些製做的過程與製作後的喜悅,絕對不是金錢能夠買到的。

  學習藍染之後,知道它不是一個能賺錢的行業,但能使我心緒沉澱,腳步放慢,找到生命中古樸的質感。本來就不羨繁華、喜愛親近自然的我,彷彿知道了生命原創的真諦,回復到古老初民似的純真;喜歡操作、能耐辛苦。在這美麗的地球上,愚翁志在移山,而我只想染一塊布。

  布衣小民,倘佯田野,此生不復多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