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教育在大學校園之我見

中國醫藥大學學務長 林振文

壹、前言

  我國從解嚴、開放黨禁到政黨輪替,已有數十年的時間,如今,不僅集會遊行可以依法行政,人民更可透過不同的方式與管道表達意見,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之下,當前的大學生處在一個非常民主開放的環境,對人權教育應有更深的認識。

  「人權」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享有的權利與自由,而人權教育可分兩個部份,一、對學習權與受教權的保障,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享有學習與受教的權利,學習權與受教權被認為是一項基本的權利。二、人權教育是以傳播人權的理念為目的,企圖建立一個相互尊重、相互容忍、自由平等的人權文化。

貳、人權教育之現況

人權觀念的建立與普及,要靠人權教育推動與落實。1995年東吳大學政治系針對人權教育開課並進行研究,在1999年的教育基本法中確立人民才是教育權的主體,於是大學自治、教授治校,以及全民參與教育等新的觀念與作法受到重視。

  2009年頒正「教育部人權教育及公民教育實踐方案」,係由合併「人權教育實施方案」及「公民教育實踐方案」而來,其為延續人權意識及提供公民素養之目標,將致力於建立友善校園學校環境、發展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課程及教材、培訓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師資、加強人權教育與公民教育宣導等策略,以培養學生自重尊人之正向態度。

  人權教育是人權的學習與實踐,藉由教育的設計與作為,讓每一個人能夠且願意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也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建立人權文化,關心公益,幫助弱勢,塑造一個趨向正義的社會。其內涵包含以下五項:

(一) 能夠主張(尊重)自己的權利:個人明確知道自己於各種社會情境下的權利,同時也能夠 (有足夠的社會技巧與相關能力) 主張自己的權利。
(二) 願意主張(尊重)自己的權利:知道自己的權利與能夠主張自己的權利之外,還需要有足夠的意願 (動機) 促發自己主張自己的權利。
(三) 能夠尊重(接受他人主張)他人的權利:個人明確知道他人於各種社會情境下的權利,同時也能夠(有足夠的社會技巧與相關能力)接受他人主張其權利。
(四) 願意尊重(接受他人主張)他人的權利:有足夠的意願 (動機) 促發自己接受他人主張其權利。
(五) 關心整體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形成一個逐漸趨近社會正義的社會:個人「知道」、「能夠」,且「願意」關心整體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藉以使整個社會逐步朝向具正義的社會。

  從人權教育的內涵,在大學校園,學生除了課業外,應能主張自己的權利,同時培養尊重與包容多元文化的能力。

  近年來,由於大學生學習態度不良及缺乏國際視野問題,經常引發輿論熱烈討論,2010年「大學生影展」特別將「品格」與「人權教育」訂為影展主題。中央大學電影文化研究室召集人林文淇說,希望藉由電影讓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

  教育部在2005年訂頒「友善校園總體營造計畫」,營造尊重人權的法治校園為其目標之一。有學者表示「友善」不僅是善意,更意謂著一種自由的哲學,認為個人在自由的情境下,追求知識的成長和個性的發展,並自信地實現自我。因此「友善校園」就是尊重學生的人性尊嚴、維護學生人學、能讓學生快樂學習、追求自我實現的校園。

參:本校人權教育之推動

  本校從2006年開始推動「友善校園」相關活動,以「微笑、友善、感恩心」為主軸,以「活動列車」為型態,以「寓教於樂」為方式辦理一系列的活動。
為加深全校師生對「友善校園」活動的認識,以本校英文縮寫是C.M.U,將這三個英文字母重新組成起來,C代表一個人的臉型,M則表示一個笑著的眼睛,U就是微笑的嘴型,宣導微笑、友善、感恩心校園。
  2007年「友善校園」增列新生活「五不」運動:待人不說謊、考試不作弊、上課不遲到、垃圾不亂丟、上學不穿拖鞋。主要針對學生問題來檢討改進;其次是要同學們都能有反省的能力,力行「吾日三省吾身」,從養成好習慣出發,因為良好的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成敗,成功的秘訣就是在好習慣當中,好習慣是行動者動力,好習慣是成功者的法寶!並從學生培養有好習慣,學習尊重他人,進而營造優質的校園文化。

  2008年是本校的感恩年,根據國際心能商數學會(IHM)科學家指出,「感恩心」是提高心能智力最有效的方法,對學習、健康、決策、家庭與生活品性有重大影響。本校於「友善校園」活動納入「感恩」,目的是要在當前社會紛亂不安的環境中,使所有人將感恩變成生活中的一部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周遭人、事、物。一個感恩的人,不僅會毫不猶豫,隨時預備好及時用行動向有恩於他的人表示感恩,有了感恩的心也就懂得自我要求,約束自己的言行,讓所作所為符合社會的期待。

  2009年將「愛」融入「友善校園」的活動中,學務處分別辦理「把愛找出來」、「把愛傳出去」,鼓勵同學主動關懷他人,營造優質校園文化,以「愛‧關懷」為主題辦理,幫助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與態度,提昇社會一股正面的能量,也促成本校「友善校園」的落實。

  在正規的教學上,通識教育將「友善校園」相關內容納入年度課程,有民主與法治、法學緒論、人際關係、全球化社會與公民教育、兩性關係、人際關係、憲法等科目。

  另外,「友善校園」透過服務學習課程之引導,加強與鄰近社區之互動,以促進學生對社區關懷與鄉土文化之情感,藉由學習(Learning)、生活(Living)與愛(Loving), 培養學生悅納自己、尊重他人、關懷社會的胸懷,進而建立積極人生觀。且大學生應該是學習(learning)第一,然後才能知道如何生活(living),最後才有能力去關愛(loving) 。所以「學習、生活與愛」應該要是現今大學生活的重心。

  本校在人權教育中最具體的執行,屬學生會與學生申訴。校園是學習民主的重要場所,也是實踐法治的途徑,學生在學校擁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也透過公共議題的參與,培養與其他不同意見的同學溝通,體驗人權與法治間的關係。

  本校學生會每學年改選一次,設會長一人、第一副會長一人、第二副會長一至二人,任期一年,期滿不得連任;學生議會設議長、副議長各一人,由學生議員互選之。會長與議長依權限參與學校相關會議,表達學生意見,參與決策。

  每學年由學務處生活輔導組,根據學生會與學生議會的現況,調整申評會學生代表人員,學生代表隨每學年學生會改選調整,簽奉校長核可,讓歷屆學生會、學生議會幹部參與評議,使評議過程更透明、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本校附設醫院的經營特色-「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服務」
1.建構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環境,提升就醫的可近性。
2.提供安全的醫療作業環境及病患照護。
3.貼心設計醫療作業流程,提供病人完整的醫療照顧。
4.提供病人與家屬相關知識,適當的讓病人參與決定診療與照顧方式。
5.維護病人就醫的隱私與尊嚴,對需要特殊照顧的病人提供個人化的適切醫療。
其內涵可說是將人權教育最佳註解,讓本校畢業的學生在職場上持續接受人權教育的薰陶。

肆、結語

  人權教育在大學校園的推動經緯萬端,個人認為除了正規教學與課堂外的活動,「校園生活權利」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無論人身自由、言論自由、平等權、隱私權,都與學生校園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人權教育的設計上,學校的教學與行政單位,應共同建構尊重人權的教育環境,塑造多傾聽、少批評、接納多元的學校氣氛,使人權理念在生活中孕育而生,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友善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