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後的台灣

富邦銀行經理 紀大偉
  在近期兩岸密集的交流下,台灣預計與對岸簽訂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提出早期收獲清單,使兩岸經濟往來以及產業鏈建立在彼此互惠平台下,使過去兩岸產經均為民間企業獨立運作的模式,轉變為政府間的協商。此舉不僅讓台灣許多企業均將因此改變其生態以及未來發展。

  在過去一、二十年來,許多台灣企業因勞工成本、土地以及法令等關係紛紛外移至成本相對較低的大陸設廠,經過這些年下來,除了造就許多富貴台商外,也使的台灣原本的經濟市場面臨汰舊或轉型的問題。在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除了面臨解決過去造成的經濟問題尋求解決外,同時是否也應該正視未來二十、三十年台灣另一個競爭力提升所需面對的轉型問題。

  簽訂ECFA後,台灣固然能立即因雙方在稅率、政策等優惠措施而使許多產業之競爭利基馬上提升,而使經濟成長見效,但長久而言,若僅依存於這種雙方互利因子而產生之"利",乃屬"短利",如何借力使力,並使力道長久,這是台灣政府高層更需要去省思的。

  而台灣過去經濟發展數十年來看,其非屬資源豐沛、或人力豐沛等導向國家,而在這樣環境下台灣企業靠的就是比別人更有策略以及管理能力等方式存活,未來若要能提升,應該要朝向"高附加價值"、"高效率管理"、"創價創新的能力"來延續台灣經濟價值,而除了企業的打拼外,更需要政府參予作基礎工程,以政策來強化以及幫助企業成長。

  另外,優良的"投資環境"、"企業環境"以及"教育環境"都是促使好的人才留住以及回流的重要因子。過去台灣兩黨對立以及政府運作空轉造成以上因素均無法正向發展,所以,未來這方面更需要領導人去努力協調以及創造的。

  ECFA簽定不在於其能創造台灣多少經濟成長或對企業以及人民造成啥負面影響,重點在於在這樣混沌不明以及尋求突破轉型的時間裡,台灣的政府以及人民,要為台灣留下何等的藍圖以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