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追求快樂

中科院助理研究員 陳建華

好好生活,不發財也快樂!

  「人生是天堂」讓我們從小就充滿了期待,從期待新衣服、期待寒暑假、過年、忍受好好讀書的痛苦,期待有一個好工作,期待有錢,期待白馬王子或公主,期待升官發財、長壽,期待事事圓滿。但當年紀稍長心願實現了,卻仍然不知快樂為何物?這就讓我們更加迷惘了。

  有個故事說,一個好人到了閻王那裏,閻王問:「你做了好事又是一個好人,來生你希望要什麼?」,好人回道:「良田千畝、黃金千兩、嬌妻五六、子女兒孫成群、天天快樂!」,閻王一聽立即走下座位,朝他一鞠躬:「這樣閻王給你做,我來當你!」,人的慾望之不容易滿足由此可見一斑。

  人心到底要什麼?通常就是渾渾噩噩的過生活,然後過一段時間想一下人生到底要什麼?接著仍舊過著習慣的生活,碰到不如意又開始想人活著有什麼意義,如此周而復始,待習慣的生活有了重大的改變,如失去健康、年老不良於行、子女離家、失去親人朋友孤獨寂寞時、錢財散去不可復得時,終於悟出人生要的不就是原來我們擁有的?但悟出道理時已年老接近死亡,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快樂與辛苦相伴而來且是不可預期的,只是當下的感覺,例如「晚食以當肉,安步當車。」,是一種滿足經驗,不是富人的專利;就像登山家都以攀登喜馬拉雅山聖母峰為目標,且攀爬的設備是要花很多錢和心力去準備,過程是危險和艱苦的,一不小心恐有喪命的可能,但愛好者卻趨之若鶩,所追求的就是親身的體驗的快樂。因此,快樂是真實生活的一部分,要真心去體會,不能只是等待且視同當然。

  人和動物最大差異就是文化生活,讀書、寫作、看報、聽音樂、唱歌、看電影、電視、表演、玩電動,幾乎是每人每天都會從事的活動,但可惜的是多數人花在看電視、打電腦時間過多因而有所偏廢,並不是看電視,玩電腦不好,原因是它是屬於完全被動接受,帶給我們的快樂並不夠深刻,也少了親身參與感。例如去圖書館借書會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同類的書常有上百本之多,可以比較好壞、活絡思考。書與一般媒體不同處是對問題專注,並深入分析,如金庸的武俠小說,看過書的人對照後來拍成的電影、對連續劇都會多所批評,如隔靴搔癢不看也罷;又如二月河寫的康、雍、乾歷史小說雖屬野史但對前清當時社會、人文狀況,清楚有趣介紹,我們不禁要感嘆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不是如此有趣。書讀多了更可以嘗試寫作,這可以讓你深刻體會到,看別人的書和自己去創作,完全是兩回事,只有寫作才知不足,那種快樂又不是僅看書的人可以體會。同樣聽音樂可以安定我們的情緒,愛好的音樂聽熟了如果碰到開無聊會議、坐車、睡前都可以在心中重行默想演奏一遍,帶給我們歡愉。

  親情、友情、愛情的力量,為什麼總在遭受到危險、逆境、災難後才能把我們帶回愛的懷抱?原來只有父母、妻子、孩子、朋友能夠撫慰我們的心靈,忍受我們傷痛與無理取鬧,當在外不得意、受到壓力,發洩抱怨的對像也是這些人,但總是太遲才醒悟愛與關懷。東方人的愛是含蓄的,不如西方人表現的直接,這是我們要學習的,某次我與友人討論當路人不小心踩到你時,會怒罵對方嗎?每人都回說不會,那夫妻比路人親的多,卻常互不讓步這是什麼心理。愛是要真情表達、真情回報,多讚美少抱怨,不要動不動提起過去,尤其不要翻舊帳,要記住打擊自己最親近的人是永遠沒有贏家的。少些虛情假意無謂應酬、做面子,這是我們東方人需要多多學習的地方。

  快樂如何實踐?很多人都有同樣的問題?答案很簡單,當然是用心去實踐。我們必須身體健康,精神健全,減少慾望,行為正當,遵守法律及道德規範,待人寬厚有禮與人為善,努力工作。追求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訂定階梯目標「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以上要求大多數人都竭盡心力追求到了,但是還是不快樂,究竟是什麼原因?原因很簡單出在「心」,我們沒有「活在當下」,拋捨不下過去奮鬥的成果,即使那些已經成為過去,仍然念念不忘自我陶醉。

  無謂的憂慮,任何事都要親為,永遠懷疑別人的能力和用心,一點小事就抓狂,過去的事忘不了,未來毫無希望,整日活在提心吊膽之中,依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統計「百分之40的憂慮是關於從未發生的事情,百分之30的憂慮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百分之22的憂慮是關於芝麻大小的事情,百分之4的憂慮是關於我們無法改變的事,百分之4的憂慮是關於我們真正能付諸行動的事情。」由此可見大部分的憂慮都是白費的。

  今日社會雖然多數人居住都會中,幾百萬人居住在一起,但「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也就是群聚孤獨。如果不能享受孤獨,就會讓孤獨盤據我們的心,有如老媽媽鎮日守著電視機前,看著無聊的連續劇,等著兒孫的電話或盼望著他們歸來作為判斷子女孝順與否及全部生活的寄託,如此活著的悲慘一如失去自由。不如學學「大長今」:「只有懂得捨棄的人,才能得到既崇高又孤獨的自由。」,什麼樣生活快樂就怎麼過吧!快樂其實很簡單,能找到自己的喜好立定志向,努力不懈持之以恆,雖然辛苦最後終能贏得快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