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對醫療人權的實踐

以醫援海地震災為例

中央通訊社記者 黃旭昇

前言

  中美洲國家海地今年在海地時間 1 月 12 日 下午 16 時 53 分(台灣時間 13 日清晨 5 時 53 分)發生地震規模芮氏 7.0 強烈地震,造成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受損或倒塌,導致 30 萬人死傷,超過百萬人被迫面臨妻離子散、家園殘破的悲劇。消息傳出,台灣陸續有搜救隊赴災區救出生還者,包括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台灣路竹會、慈濟基金會等單位組成的醫療團也都陸續赴海地,提供緊急醫療服務,台灣路竹會將隨後計畫捐贈十個貨櫃的米,約 200 公噸的米糧給海地當地災民 , 希望能暫時減輕災民的飢餓與負擔,也實踐台灣的世界公民沒有在這場大災難中缺席。

本文

  台灣路竹會( Taiwan Root Medical Peace Corps )在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ICDF )支援下, 1 月 19 日 由會長 劉啟群 醫師帶領 66 位志工,第一時間前往援助災區醫療服務,總共義診約 5000 名病患。在前往災區的途中,無不是斷垣殘壁,災民流離失所的景象。曾是居民們心靈寄託的老教堂,也在地震中倒塌,獨留著那座象徵一切希望與救贖的耶穌圖騰,矗立在晨曦的瓦磯堆中,世事的無常與無奈,此時此刻,表露無遺。

  路竹會的帽子上印了一句英文: Time for Taiwan to feed back its love to the world 。「台灣以前接受別人幫助,現在我們有能力,是該幫助人家了。」 路竹會成立 15 年來, 一直希望協助貧困與弱勢族群縮短健康不平等的差距,透過巡迴醫療模式, 讓弱勢族群的人有機會享有健康, 盡一己之力,不求回報,讓世界更美好。

  劉啟群表示,他常想,為何台灣的人擁有健康的機會?但貧困與弱勢族群卻沒有擁有健康的機會?此問題一直是國際 NGOs 關注焦點, 開發中國家居民是有機會享有健康,但其健康不平等仍處處可見。 他說,路竹會與世界同步,台灣人民也是世界公民,有其正當性對世界其他角落的貧困與弱勢族群的健康提供協助。

  台灣路竹會有豐富的醫療救援經驗,這次的海地救災義診,受理登記第一天就因為爆滿而宣佈截止報名了。 當時適逢美國連續假期,美國在台協會 (AIT) 的官員大都去度假了。所幸 AIT 官員對於這趟馳援海地的醫療活動,表現出罕見的重視與配合,基於對海地災民迫切需求的人道考量,並肯定以往路竹會這個醫療團隊長期往返各偏遠國家從事人道救援活動, AIT 官員在周日派員加班,專程受理趕辦路竹會海地救災義診團成員的美簽,而且相當有效率地通過書面審查作業及相關手續,立即將美簽核准下來。

  另一方面,藥師吳明慧與國內志工也將四十多個藥箱與牙科、掛號、檢驗、內外科相關醫療器材及帳棚、蚊帳、行軍床、開刀房等,將近 2 公噸的醫藥器材,五十多件物資及時準備妥當。

  隨團的台北醫學大學專員程哲仁表示,從台灣飛往海地轉 3 次機途中,國內外空姐狂塞餅乾餵飽醫療團員,以為這樣才有力氣救更多人。部分團員搭乘 American Airlines 班機飛往紐約的甘迺迪機場 (New York Kennedy) ,再轉機飛往多明尼加與其餘團員會師的紐約航程中,遇到兩位素昧平生的空服員,讓團員再度感受到她們對於路竹會海地義診的重視與肯定。

  AMERICAN AIRLINE 空姐 Evelyn Morency 表示,她有多名親人在海地強震中死亡、失蹤,但因工作在身,無法返回海地探視。

  飛行途中,她與隨路竹團同行的 2 名海地留學台灣醫學生 Galbaud Stanislas 、 Galbaud Guethina 兄妹交換海地震災相關情報。 Evelyn Morency 同時語帶哽咽地表示,她在海地的家裡還有父母及四位家人,他們六人自從地震之後就音訊全無,她由於工作排班的關係,一直無暇回去尋找,很感謝台灣路竹會有這麼多醫護人員關心海地的災民,直接提供醫療服務來幫助他們。

  Evelyn Morency 在機上為了空姐工作強忍淚水,但下機後終於崩潰。她和醫療團一同步出登機門後,拉著 Galbaud Stanislas ,臨時找出 1 張紙,寫下多名親友的姓名和地址。她說, Galbaud Stanislas 海地返鄉醫療之行如果問到好消息時,要第一時間告訴她。

  如同路竹會在南亞海嘯時,前往斯里蘭卡救災一樣,此次在海地醫療救援任務,上演的感人故事不曾間斷,從早產的雙胞胎嬰兒,到 91 歲老翁都受到照顧。

  路竹會在海地展開連續六天的義診當中, 各科門診 ( 兒科、內科、婦科、外科、精神科、骨科 ) 、檢驗以及領藥先後順序,並設立觀察留置室、簡易開刀房,同時請海地裔團員打電話招募十名翻譯志工。 除了第一天看診人數為四百八十一人外,後來連續幾天的看診病患的人數都維持在五、六百人,六天下來總共看診三千五百餘人。這個數字還不包括支援海地大學附設醫院夜間急診及小兒科重症病房的看診數字。

  提到路竹會支援海地大學附設醫院夜間急診的過程,就必須由路竹會護送一位 91 歲高齡的老先生轉往海地大學附設綜合醫院的一段曲折故事談起。

救援任務艱困 無私奉獻大愛

  楊明倫 醫師是小兒心臟科醫師、邁阿密大學小兒科教授, 楊 醫師存著謙卑的心,帶著一群醫院裡的基督徒醫療團隊,加入海地的救援任務。在義診期間,有名 91 歲的老先生被倒塌的房舍掩埋了 9 天。 「這是奇蹟!」老翁的女兒說,強震失蹤後,家人遍尋不著,直到消防隊員帶搜救犬來到她家,找到父親遭埋的位置,眾人合力挖出奄奄一息的老父親。

  大家對老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來照顧他。在送他回家後,覺得當地屋不遮風避雨,衣無保暖蔽體的環境太過惡劣,擔心老翁無法生存,隔天一清早又將他接回來照護,晚上也有護士自願排班照料他。

  大家也關心老翁在醫療團回台後,後續的照護問題。於是, 楊明倫 醫師就帶著海地裔的美籍護士及幾位熱心的醫護人員,一起在海地各處尋找醫院安置老翁,卻四處碰壁、困難重重。

  由於隨團醫師有三位是海地留學台灣的醫師,曾在海地醫院服務過,他們打聽到太子港的醫學院總醫院 General Hospital 內有柯林頓基金會,裡面存有許多為災民準備的藥品;路竹會列出缺乏藥品清單,向柯林頓基金會請求支援,也蒙首肯。

  楊明倫、 Jason 、 Kevin 等三位醫師與兩名護理師的陪同下,輾轉四間醫院,海地的市中心醫院,他們馬上就收留了老翁。並且一看見路竹會醫療同仁,便詢問是否為醫生?就把醫療人員留下來協助接下來的醫療工作。

  路竹會不但順利地將老先生送到這家醫院安置,也間接促成台灣路竹會這個團隊站上了海地大學附設醫院這個國際舞台,與其他二十多個來自各國的醫療團隊共同為海地災民服務。 醫師還創下 1 夜處理 400 多名急診病患紀錄。大地雖無情,卻也藉此點亮了有情人間,串起台灣與海地,地球兩端的生命連結。

  Jason 、 Kevin 兩位美籍醫師,眼看著急診處人滿為患,確實需要支援,決定當晚留在急診處幫忙值班, 隔日下午四時許,路竹會楊明倫、陳俞志、王理剛、張簡吉誠醫師等四位醫師與多名護理師,先行趕往海地大學綜合醫院接替。 此後連續幾天,每天下午都可看到路竹會的醫療團隊在傍晚向海地大學綜合醫院急診處報到,加入夜間急診的工作團隊。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路竹會醫療團隊的加入,不但使海地大學綜合醫院夜間急診人手不足的困境迎刃而解,陳俞志、王理剛兩位醫師與林孟怡、黃淑秋等幾位護理師所臨時組成的醫療小組,還利用夜間急診的空檔巡迴病房,為外傷或手術截肢的病患檢查傷口、更換紗布。此外,由 方銀花 醫師與護理師胡楠英、楊宇寧等人搭配組成的另一個醫護小組,則進入小兒科重症病房支援夜間值班的醫護工作。 由於總醫院的開刀房白天需要 麻醉 醫師,路竹會隨團的陸翔寧、葉良財兩位 麻醉科 醫師白天也去支援。

  另外,路竹會的馬來西亞籍藥師吳志明,為了解決海地大學綜合醫院沒有設置夜間急診藥局,導致夜間急診用藥的取得十分不便的困擾,而與柯林頓基金會派駐海地的藥品供應中心主任 Denise Walsch 接觸,也間接促成了他們規畫成立小兒科、內科、外科及急救中心等四個急診藥局的決定。

  Denise Walsch 在海地主管八處藥局,但因缺乏人手,連白天都找不到足夠的藥師負責分發藥品,晚上更不用說了,只好將藥局大門關閉,海地的急診病患唯有自求多福了。

  目前任教於美國賓州大學的吳志明藥師,是個待人謙虛的 雙料 博士,曾分別獲得麻醉藥理與分子藥理學博士學位,他與任教於耶魯大學的 Denise Walsch 教授相談之後一見如故,他的建議立刻獲得 Denise Walsch 教授的肯定與採納,並且力邀吳志明藥師馬上加入團隊,提供專業建議,協助她進行各項策畫與執行的工作。

  楊明倫回憶, 醫院院區內原就雇請的七十幾位海地護士及幾位海地醫生,缺乏工作倫理,晚上根本不見蹤影,只有靠病患家屬守望相助,自求多福。病人情況危急時,我們的醫護人員全力急救,忙得不可開交,老遠地看到海地本身的醫護人員無動於衷,連一絲要幫忙的意願都沒有,真是冷漠得令人氣結。 加上夜間沒有病房的醫護人員照護,任由病人們遭受疾病的摧殘;短短一個晚上就有兩位幼兒因為喝奶嗆死。

前線支援醫院 目睹悲慘不忍

  國軍北投醫院護理官 鄢吟芝表示,住在尚未倒塌的內科病房內有五十幾位病人,其中有的病人幾乎衣不蔽體,甚至全身赤裸,沒有床單、蓋被,更是缺乏飲水食物。全家就擠在床腳、床下睡眠,將小孩抱在身上睡覺。 病床上躺著病患,床下及走道上都是他們的家人,甚至在一張床上,雙腳截肢的病人所剩餘出來的空間,也成為他們相依為命的棲身之所。

  有一位媽媽腳上綁著繃帶、石膏,懷中抱著兩個尚待哺乳的小孩,醫療團遍尋院區,甚至連小兒科的帳棚都找不到一罐奶粉。

  急診室忙得差不多了,凌晨的三點半,大家夥兒卻都還不想歇息,說是因為來這裡沒有幾天,要把握時間多為海地人做一些事情。於是拿著大袋子,將一些更換傷口的紗布繃帶等敷料用品裝入,需要喝的水背在身上,身上口袋能裝的工具全裝上了,頭上戴著頭燈,臉上掛著口罩,說是像礦工,又像是背著一大袋禮物的聖誕老人。就這樣,一群人開始夜間查房換藥。

  一名女士的腿已經截肢, 包紮的紗布外觀已經明顯地滲出血水、 膿水 ,拆下紗布時,傷口並未縫合,像是切開的火腿片一般的裸露。可以想像那換藥過程有多痛苦,打了嗎啡仍然止不住她的淒厲的哀嚎,附近幾個帳棚的家屬都跑來一探究竟,黃淑秋護理師的手被她捏到一起叫痛。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換完藥,她擦乾眼淚緊握醫生的手,不停地說謝謝。

  黃淑秋沈重的表示, 每次換藥前總會打止痛針,每天早上給藥後,就是痛苦的開端,雖然已經給了藥,但可知道病患依然是忍著痛,「因為每次他總會痛苦地緊握我的手,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能減少他的苦痛,但我卻也覺得痛,我的心好痛。」

  她說,很多事情,看似輕描淡寫帶過,彷彿那是再輕微不過的事件。其實那些卻重擊著我麼內心,沉重地教人喘不過氣來,於是她自己不自覺地築起了一道牆,讓自己在牆的另一邊喘息。也唯有如此,才能夠做好自己的工作,才不會讓這些感覺讓自己心神紛亂。

  黃淑秋護理師說:「本來一開始的時候,那些傷口不會讓我們害怕的,因為在開刀房看多了。但是沒料會受到情感與環境因素的影響,我覺得他們有太多太多的需要了,我似乎做的太少了,我很難過,但是哭不來。」

  林孟怡護理師說:「我的心變得不完整了,有一塊留在海地了,可能還要再回來做一些事,才能補平那個缺口。」原來,在海地缺了口的那顆心,並不是不見了,而是與其他人的心拼湊起來,變成一顆更大的心,守護著海地的災民。在燦爛的夜空下,一顆大大的、圓滿的心正閃耀著,成為星空下最閃耀的那顆星。

尋找病患 沿著腐肉味前進

  林孟怡印象最深刻的是,守著急診的夜晚,腥臊的夜風和著彎彎的弦月,散發出一種奇異蒼涼的美感。「為什麼要有這樣的悲劇發生?」海地大學的附屬醫院雖然有各國的資源進駐,不過缺乏統合,尤其是在夜間的急診,還真的是要什麼沒什麼,讓很多病人賴以維生的氧氣、呼吸器、抽痰機、 EKG (心臟電擊器)也沒有,開刀房與藥局則關門大吉,她說「我們手邊能運用的資源有限,最多只能救治輕症的患者,這點實在讓團員有滿腹的罪惡感與挫敗。」

  在那幾天值夜班的晚上,外科四人組總會趁著閒暇沒事的時候為病人換藥,那通常都是接近清晨的時刻。住院的病人大多有外傷,醫療團就像一群禿鷹,只要沿著腐肉的氣味前進,必定可以找到傷口最嚴重的病人,然後七手八腳的把病人從睡夢中挖起來,刮爛肉、清傷口、換藥。

陪伴臨終 走完生命盡頭

  在急診的最後一晚,白班的外 國 醫師交班給路竹會幾個病人,其中有個老奶奶,呼吸與心臟都衰竭得幾乎要停止了,身上沒有任何維生的設備,也沒有家屬,此刻正孤零零的躺在床上,身上沒有一件衣服可蔽體。

  同行的義工李素卿捐獻她的小外套,請林孟怡與黃淑秋為她穿上。大家以手覆在她的前額為她祈禱,這是她人生的最後一程,也是醫療團員唯一能為她做的事。林孟怡說,「整個過程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忍住眼淚,不要悲傷,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可是最終眼淚還是掉了下來。」

為了保命 14 歲少女截肢

  還有一名十四歲的小妹妹,她的遭遇也很讓人難忘。她在大地震被壓傷了右腳腳背。因為醫療極度缺乏,地震之後一直沒能緊急開刀做傷口的清洗與縫合,來求診時傷口已經潰爛到足背了。這種傷口如果在台灣,或許還可以先清乾淨,然後評估有沒有保留的機會。

  由於 陳俞志 醫師曾在非洲服務過一年, 王理剛 醫師也在非洲待過一年半,他們很清楚落後國家的醫療資源,當 陳 醫師看到這個傷口時馬上就當機立斷做出需要截肢的決定。我想這個決定無論對病人、家屬、或是外科團隊都是困難的,誰也不願意看到一隻腳就這樣被截去。但這裡是海地。

  骨科醫師用手動線鋸進行截腳掌手術,來保全性命。幸好骨科 陳俞志 醫師醫術精湛,以及 麻醉 醫師用藥得宜,不但手術成功,術後也沒有令人擔心的併發感染,在護士細心照顧幾天之後回家療養。

生命的單純 無私的分享

  楊明倫表示, 有一對早產兒雙胞胎,門診時有脫水現象,經過細心照顧,弟弟看來頗有起色,但是哥哥仍然氣若游絲,可能又有吸入性肺炎,經隨團西棕梠市兒科加護病房主任 Dr. Sudhira Kulatunga 的判斷,不轉診大醫院可能小命不保。於是一路幾次的心肺急救中,送到總醫院。一到那裏,幾位瑞士籍派駐兒科帳篷的醫師看見他焉奄奄一息就判斷說沒救了。經不過 Sudhira 的堅持,終於後送到停在太子港外海的美國海軍醫院船安慰號 Comfort 。

  有一位媽媽抱著一位十天大的新生兒來檢查,說是在地震發生當時,她正被脊椎麻醉進行剖腹產。孩子生下,子宮縫好但是肚皮還沒有縫合,就開始天搖地動、建築物陸續崩解,醫生護士馬上逃之夭夭,她只好自力救濟從手術檯翻滾下地,後來由救援者把她及嬰兒一齊拉出倒塌的建築,安置他們在街上。她的先生後來找到她們,兩天之後才找到醫生把肚皮縫好。

  路竹會設於台灣駐海地海外工程公司的營區醫療站,幾位外科部的醫護人員最為忙碌,病患有貨卡送來的,也有獨輪車推著進來的,從輕傷清理傷口到骨折病人及需要切皮治療的室綜合症 Compartment syndrome 都有。有三位上石膏固定的骨折病人需要拐杖,感謝 OECC 的木工,用工地現有的木材為他們量身製做拐杖。

  在野戰式的開刀房裡,憑藉著志工們努力以赴,在默契的合作下,共完成 17 例的清創、縫合手術,並成功進行手指、腳掌的截肢手術。

  前高雄健仁醫院住院醫師,現於美 國就讀 博士的 趙益昇 醫師表示,未拆線、未照顧與附著蟲蛆的創傷,許多難堪的傷口依然在海地人的手腳上展開。源源不絕的傷口與縫線一旦被消毒清洗,馬上讓外科區裡的尖叫與哭泣聲在所有科別中僅次於牙科。

  趙益昇曾駐布吉納法索醫療團,自稱是「非洲人」,他是第 6 屆替代役男。此外,張世政、劉楊琛、陳炤曄、郭勤建等前後期役男,連日來不辭辛勞,往返路竹會義診現場,協助處理各項協調聯繫工作,因為有愛和關懷,世界對這些年輕的生命而言沒有國界、不分彼此。他們將醫療專業知識,農業技術、語言,貢獻友邦苦難的民眾,持續接力展現台灣的愛心,新血輪的奉獻,可以看得更遠、走得更穩。

竭力夜診 外科與死神拔河

  程哲仁形容,他們在海地大學綜合醫院最迫切需要夜間人力支援的關鍵時刻,不但立即挺身而出加入工作團隊,還積極地巡迴病房,主動發掘需要幫助的病患,適時提供醫療上的協助,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迅速海地醫院院方的讚賞,甚至連住院病患,也對這群來自台灣的醫療團印象深刻,頻頻致謝。

  彰化基督教醫院醫師葉良財表示,同樣生活在地球上,遭受到如此重大災難,任誰都會有心如刀割般的沉痛。此刻正是人人伸出援手的時候,發揮人間大愛,協助災民走過災難,渡過困境。 志工都希望可以多為無助的災民盡一份心力,雖然所作的一切,對災民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趙益昇 醫師說,在海地,讓他回想到 2007 年與非洲人的相處,因為見到一無所有的非洲人們,他也忍不住拋棄掉所有物質,與視為平常的生活,開始享受與他們一般單純心靈與純粹生命,那是真正的英雄。這一次義診與義工服務,無法解救所有海地的傷亡,但是這次的海地義診,讓趙益昇看到更多倖存的英雄們,與真正的生命。

  鄢吟芝護理師表示, 與團員一同參與海地醫療任務的,還有許多美籍海地裔的醫師護士,以及三位在台就讀的海地醫學生。他們問團員,海地是他們的家鄉,他們回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為什麼這群台灣人,願意走這麼遠的路,來到海地幫助他們?

  在告別這個小小的、破碎的國度, 醫療團搭機返台途中,在多明尼加與邁阿密機場,都遇見過陌生的旅客向台灣的醫療團隊成員道謝,邁阿密機場的一名海關人員由前往接待的外交部官員口中獲悉,團員是剛從海地結束義診的醫療團,還特別向會長劉啟群致意,讚許路竹會是個有愛心的人道救援醫療團隊 。

  台灣以實際的援助海地震災行動,重新塑造台灣人道援外的新形象。 路竹會長劉啟群表示,就長期兼顧國內與國際醫療人權及賑濟的路竹會而言,義診的信念在於:如果不實際投入其他國家的人道救援行動,又怎能奢望他們有心力去發展意識形態的自覺?!義診或許難以改善該國根本的醫療環境,但一個拋磚引玉的人道行動,期望能在一點一滴的服務中,逐步實踐人道救援行動與醫療人權平等的願景。

  從台灣到世界,探路、義診、探路。行李,似乎永遠不必歸位,路竹會的醫療人員與志工,就像四海為家的地球村醫生,永遠沒有長久停留的據點,劉啟群則持續帶領著義工深入國內、外,讓無國界的人道關懷精神,傳送到貧病窮苦的每一個角落。環境愈惡劣,遍遠地區民眾愈是需要醫療照護,小小的義診團隊,都是及時雨。

  「在落後的地方,生跟死的差別只是一劑抗生素」,劉啟群說,「牙痛對我們而言是小病,對沒有牙醫的國家居民而言,可能困擾糾纏他們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他說,「給需要水的人一杯水,就是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