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天災還是人禍-從1914年談起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 蔡希賢
  許多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活動使地球的大氣發生變化,令世界的天氣改變,氣候變得極端,結果出現跟天氣有關的災難。要是這樣,人類的前景就不大樂觀了。令問題雪上加霜的是,在一些容易發生天災的地區,有越來越多人居住,當中有的是個人選擇,有的則是迫不得已。此外,統計數字顯示,在死於天災的人當中,百分之95都是住在發展中國家的。至於富裕國家,,,,,,因此,可推論人口增加意味?市郊城市化、臨時搭蓋的房子激增和環境素質下降。這些發展也許會令天災發生時傷亡人數增加。

  因此,如地震等與人口集中之都市化有何關係呢,我們知道地殼是由若干板塊構成的。這些板塊大小不一,並且相對移動。事實上,地殼的板塊不斷移動,因此地球每年發生的地震可能多達數百萬次。當然,許多地震都屬輕微,或發生於偏遠地區,不為人注意。但一發生在都市地區時,尤其都市瓦斯、電力盛行,地震容易引起火災,造成人員財物死傷更慘重,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就是一個例子。這類天災的嚴重程度也多少取決於人為因素。一個因素是高危險地區的人口密度。據調查研究:"世上的大城市差不多有一半都位於有地震危險的區域。"另一個因素涉及建築物的材料和結構。故說:"真正死於地震的人有限,被倒塌的建築物壓死的人才多。

  觀察這種都市化現象,其實與工業化有密切的關係,這反映在人類的物質文明上,依據艾倫‧葛林斯潘(葛林斯潘)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我們的世界》(林茂昌譯).任職約20年的前美國聯邦儲備理事局葛林斯潘指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的世界局勢跟1914年之後的有很大的差別:"從各種同時發生的事件來看,1914年之前的世界,似乎是朝著更朝著更高水準文明前進而無法回顧"......全球的發明腳步,在19世紀裡不斷進步,帶來鐵路、電話、電燈、電影、汽車、和家電用品......這種無法倒退的進步感普遍存在:"但一次世界大戰對謙和文明的破壞力卻比二次大戰為甚,這是毀滅理念的早期衝突"。

  的確如葛林斯潘指出一些物質文明的進步在一次世界大戰受到空前的破壞,之後有怎樣的轉變呢?內燃機的發明更代表大量生產之發展與運輸的進步,1920年代美國的經濟在住宅建設興盛配合大量消費的迅速展開(從大戰歸來多數軍人) ,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因沒受到戰火的摧殘,而移民遽增,藉由大量流入之勞動力創造出大量的消費力,在這種史無空前的景氣下,伴隨汽車與收音機等家電等之新技術的發展,更促進產品需求的高漲,因而醞釀出有供給就有消費之供給型經濟,美國經濟突飛猛進,取代英國成為第一經濟大國。

  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伴隨這種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社會型態,造成人口集中於都會的都市化現象,美國的都市化現象在1920年代快速進展,都市人口於1840年為10%,1920年代成為50%,至今逐漸增加為75%。這種都市化現象與大量生產方式的發展是有高度相關,其係在內燃機與美國福特汽車率先使用輸送帶之機動化(motorization)的大量生產方式的發展下,資本集中取代勞動,地方的鄉村工業難以生存,勞動者往工作機會增多的都會區移動,換言之,機動化之生產方式促進都市化的進展,故此種機動化生產方式便與汽車產業為主之石油的大量消費有高度的相關性。

  由此看來自1920年代延續到戰後的石油文明,與大量生產大量消費所引起的都市化有高度相關,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社會在以往的美日歐先進國家發生在纖維產業到重化學工業之各種發展階段,既使在數位經濟快速發展之現今世界體制中,透過多國籍企業之對外投資,壓縮經濟發展過程,一些開發中國家從輕工業到重化學工業甚至到IT產業同時存在,亦即多數國家現已進入到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活方式,因此都市化←→人口集中所代表之石油文明乃為現今的普世價值。如此看來,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過高造成溫室化效應的起因之一部份,乃是伴隨全球化與都市化之必然現象,全球化與都市化原本為效率的代名詞,結果亦造成很大的成本。

  1914年世界大戰後,透過戰後重建,在美國發展出之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生活方式,如今在世界到處結果,1980年代先進國家倡導的鬆綁限制之市場機制進一步促成全球化現象,而在市場機制之金融自由化之下,1990、1997年及2001年、2007分別在亞洲與美國發生金融風暴,為促進全球的經濟成長,2000年代處在低利率階段,其便促成現今的資產泡沫化發生在人口稠密的亞洲都會區之主因之一。此外,汽車產業增長依賴新興市場國家的情況下,一般看好直到2014年,亞洲市場都會帶動全球汽車市場整體的增長。汽車產業的發展與都市化現象在亞洲更是相輔相成地展開。

  為抑制二氧化碳(CO2)濃度,目前以美國為首世界已開始發展電力車或油電混合車,此舉有助於抑制二氧化碳(CO2)濃度,但因成本與充電等基礎建設等因素,是否迅速展開而抑制石油消費,1914年世界大戰後之石油文明今後何去何從,仍有諸多疑問,無論如何,抑制人口集中之都市化現象乃為各國應面對的最大問題,但在挾持世界性的『低成長-低利率之人質』下,要如何抑制亞洲都會區的資產泡沫化?。

  今天一些地震,異常氣象等的發生『顯得更明顯』,其為是天災還是人禍,說法眾多紛云,不過直得注意的,其一部份乃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之都市化現象的全球化之必然過程,其是個經濟發展的過程,故也是人類的物質欲望使然,聖經的耶利米書10:23寫著『耶和華啊,我清楚知道,世人不能掌握自已的路,人行走也無法確定該走的方向』,啟示錄11:18更寫著『,,,破壞大地的人也要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