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我見

國中退休老師 陳正修

  我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年左右,由於之前服務的學校有附設幼稚園,因此接觸到不同年齡層的學生,教學經驗算是豐富,擔任過幼稚園園長、國小老師、國中老師,與學生相處多年,對教育略有一些淺見。

  擔任幼稚園園長時,我極力推行鼓勵小朋友畫畫,提供他們足量的紙跟筆,因為學教育的都知道,有刺激就有反應,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要讓他們多活動、多嘗試不同事物,刺激神經的連結,促進大腦的發展,這會影響將來深遠,另外,在心情愉快時,此種正面作用會加強,所以要多鼓勵孩子,讓他們在快樂的心情下學習,成效更大。一味的打罵教育,本意為激發孩子努力向上,但若運用不當,會減少孩子學習的樂趣與動力,可能會更排斥學習,造成反效果。

  我後來到退休之前都在國中任教,不論前段班、後段班都帶過,看過許許多多的學生。後來發現,用心跟學生相處,學生是會願意跟我們溝通的。有的學生成績不好,常被老師們放棄,當他們不被認同,自然也不想跟老師、學校配合,更加令老師頭痛。但他們真的沒有優點嗎?「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一定有他擅長之處,只是不一定都在成績方面而已,有的美術很好,有的音樂很有天分,有的天生就是一位運動員,如果看到他們的優點,鼓勵他們的長處,他們會很開心,會感覺受到重視,有成就感,但仔細想想,這不應該本來就是教育的本質嗎?例如,在早年,國中理化有分物理和化學,後段班的學生念得很沒成就感,但我發現學生大部份都會對物理或化學其中一科較有興趣,所以我就跟他們說,他們只要挑物理、化學其中一科有興趣的念就可以,到時另一科的分數比照有興趣的那科。學生聽了,動力大增,專心研究自己有興趣的那科,越讀成績越好,越有成就感,也就越想讀書,這樣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所以後來,那班學生都表現得很好,可見得本來認為的後段班學生,在適當的方法、鼓勵下,可以發揮內在的潛能,表現令人耳目一新。

  我平時教導學生,都盡量以引導的方式,很清楚地講解給他們聽,並多鼓勵他們,讓學生有成就感,鼓勵他們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努力,為什麼呢?因為有興趣的領域,自然會投注很多時間,卻也不會累,在如此潛心鑽研的情況下,當然會有成果出來。這可以讓學生們知道,「英雄不怕出身低」,即使出身低微,一旦有相當的專業成果時,之前不被注意的光芒即將閃耀奪目,當看到學生們有好的發展時,也是老師們最大的欣慰了。這麼多年來,用心對待所教的學生,都有好的發展,有的學生,畢業多年後,結婚了,生孩子了,依然回來找我,寫教師節卡片、感謝卡片,真的令人感動、欣慰。

  在教育的過程中,品格教育是最重要的,成績好壞是另一回事,因為品格的好壞,影響社會的秩序、安寧,比成績的影響還大,就如馬總統提到的三品教育,馬總統亦深知品格教育的重要,他說,「為人品德、做事品質和生活品味都很重要,希望這個運動能像新生活運動,深入到生活中每個層面。」的確,在家長、老師、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期許我們帶給孩子們正確、良善的價值觀與智識,這必是社會國家之福,也是社會國家長治久安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