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蹟與生態維護

總爺藝文中心前主任 吳樹南

前言

  老樹~是自然界無可取代的資產,更是總爺彌足珍貴的生態資源。老樹周遭常有許多<小客人>的蹤跡,如諸羅樹蛙、黑眶蟾蜍、薄翅青蜓、黑冠麼鷺、赤腹松鼠、扁鍬形蟲、白頭翁等與老樹間有密不可分的依附共生關係。

  大自然的老樹不僅可以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還可以綠蔭成林美化市容;其所散發之芬多精和陰離子,更有益人類的身體健康,儼然是人類最要好的朋友。

  老樹的珍貴在於它忠實記錄了環境的變遷,同時使綠色森林更有生命力與多樣性;它不僅看盡過往歷史的風華滄桑,也陪許多人走過多采的悲歡童年。

  而總爺的許多老樹,伴隨著明治製糖會社時期所建造的百年日式建築,一起走過日曬雨淋的歲月,更見證了朝代治理的更迭;過程中無論是紅磚或木構建築,已經歷幾度大翻修,才得有如今依然華麗婉約的面貌。

  然百年的老樹,及今雖依仍屹立,但歲月的風霜已在其軀幹、枝葉刻畫出耆耄之姿與龍鐘之態;復以愛樹卻無知地造成傷害,使其成長環境棲地更形惡烈。其中總爺地標位於入口處紅樓前的老榕樹,歷經蟲害如介殼蟲、根腐菌、白蟻、天牛等侵害,復加上八八水患泡水多日,造成根部與棲地被污泥覆蓋,枝枯葉黃樹皮裂,因此為防枝幹掉落砸傷人,已進行修剪枝作業;為祈求上蒼給老樹庇祐,同時借助眾人力量給老樹支持,希望老樹能人助而後自助,快快回復元氣好起來,因此企畫辦理了一場<老樹祈福>活動,希望喚起大家對老樹保育的關心、同時也引導大眾正確地對待老樹的知識,莫再因天災人為不當的對待措施,愛樹反而傷了樹,同時藉由學生的參與,進行一場極富意義的生態與生命教育。

發現麻豆.看見總爺

  在2006年的情人節,陰雨綿綿中揮別故鄉新營,縱有離愁卻有感動;一路上,熟悉逐漸在窗外遠去,情感卻在空氣裡加溫,多少商時風、唐時雨,漸向塵封貼近,終成一件不朽的印記。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無米樂》,敘述他們辛苦耕作及對上天、對土地的情感,劇中的老農說「作為一個勞動者,你若對土地沒有感情,那你很快就會死了」,「做田就是坐禪,無米也要快樂」,其中透露他們對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神、人與天、人與土地,是如何微妙地共生共存著,在浩瀚天地及人世悲喜中,他們終於成就了自身圓滿的生活智慧。

  現實生活裡,面對許多問題,有時心情實在不怎麼好,著時有許多無奈與無力。但耕作文化如老農,如果對文化沒有了真感動,對自己的土地了無認識,如何深耕?想想,無米樂裡堅毅的老農,種田對他來說,是一種修行,過程中風吹、日曬,雨淋更是一種心甘情願的修行,一切看來無需反抗!

  布袋和尚的名偈:「手插青秧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淨盡方謂道,後退原來是向前」。農夫插秧時,水田映著藍天,低頭插秧就能看到藍天,為了保護秧苗及方便插秧,一畦畦的稻田,便在後退中呈現出來。多美啊!

  在情人節與總爺相會,彷彿是一場美麗的輪迴,歲月已灑下天羅地網,從此引領我墜入時光的綠隧,探嚐那「倒風內海」的風華滄桑淚。

從傳說中勾起回憶-倒風(Tohong)

   如果說,「倒風內海」是航向福爾摩沙一座被埋藏千年文化的海灣,「麻豆古港」將是通往一處被淡忘四百年的文化渡口,而水堀頭便是串起麻豆社四百年榮景興衰的活水碼頭。

  近年,中研院劉益昌教授在倒風港海域內的西寮遺址與水堀頭遺址,進行大規模挖掘考古,已知從大批出土的遺物中,發現有埋藏距今約2000年前的大湖文化地層及1200年前的蔦松文化地層。未來有關倒風內海區域的史前史文化,將隨考古發掘更清楚呈現其輪廓,同時也是以南瀛 「倒風內海」區域,作為重建台灣歷史重要場域的見證論述。

  學者指出倒風內海,是由中甲與菁埔兩個背斜的山峰和麻豆向斜的一個山谷所圍成的一個低窪海域,海進期海域大,海退期海域小。西元1717年《諸羅縣誌》記載:「倒風之水分三港,北為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港水入至麻豆社邊止(如荷據時期海岸圖示),商船到此載五穀、糖等貨;倒風(Tohong)海域周圍為平埔西拉雅人活動、採集、捕獵之地。」然,其時倒風之水,還包括鹹(鹽)水港;倒風之外尚有南北鯤鯓南、北門嶼、馬沙溝、青鯤鯓等沙洲羅列於曾文溪河道北側,是稱「倒風內海」,而與曾文溪河道南側「台江內海」並稱。

  荷據時代(西元1624-1662年)著名的「麻豆溪事件」,在《熱蘭遮城日誌》中有載:「1629年大員長官派遣62名最精銳的荷蘭士兵深入麻豆社緝捕中國海盜,無功而返,回程,麻豆社人背士兵渡麻豆溪,途中卻將所有士兵翻落溪中致悉數溺斃」。此舉引發荷蘭行政長官震驚與報復,是為倒風內海知名事件。

  明末,泉州富美宮建醮,依科儀須將王船逐水流遊地河,李、池、吳、朱、范五尊千歲,乃隨王船海上漂流至台灣,並循倒風內海航道抵達古麻豆港;千歲見此地鍾靈毓秀,即由水堀頭碼頭上岸覓地並化身庇祐庄民,信眾感恩,建廟〈保寧宮〉奉祀。乾隆間,諸羅縣官取道台灣府,途經水堀頭,察覺此地有帝王徵象靈氣,遂奏清廷;堪輿師走古乃銜命前來破壞水堀頭之龍湖鳳池地理,並以石車及巨石堆成橋墩壓制龍喉,並建造瓦窯廠燒磚,雙管齊下敗壞地靈(2007,陳再富)。

  後來,王爺託夢信眾暫離水堀頭,金身遂循古航道往西流,其中李、池、吳三王飄抵今海埔里王爺埔,因庄民無力奉祀,金身遂再漂流,最後於北門南鯤鯓建廟供奉迄今。王爺雖「易狩他鄉」但懷鄉情濃。鄉民每年三月,過府迎請王爺回鑾遶境,規模盛大為有名之「麻豆迎香祭」,此一宗教活動記錄倒風內海之地理變遷。
光復後,龍喉重起地靈,先後挖出石車及巨石,又在鳳池挖出石車及大樟木等,底既清湧泉汨汨,傳為盛事,地靈從此回復,王爺重返麻豆並建廟代天府。如今南鯤鯓代天府、海埔池王府、麻豆代天府已是鼎足而三之王爺廟,地方文史工作者正力推「三府會香」,未來重現麻豆迎香祭盛況,期與「大甲媽遶境」並列國際宗教盛事,將指日可待;而頗具地方民俗特色的「迎暗藝-18媱」復辦後,亦將與鹽水烽炮並列南瀛元宵祭重要的民俗活動。

倒風港的美麗眼睛-麻豆(Mattau)

  十七世紀的福爾摩沙是一個充滿海上傳奇、異國風尚與經貿蓬勃活耀於國際社會的年代。來自海上的荷蘭、西班牙、倭寇、海盜、明末鄭家軍、有清王朝、日本,迄至國民政府來台,都讓具海島宿命的福爾摩沙,經歷了不同的族群交融與文化洗禮,不僅開拓且增強了這一塊土地上民眾的寬廣視野與挫折包容力。

  麻豆早期為平埔族麻豆社聚落所在,荷鄭時期古地圖均以「Mattau」標記,其發音譯自平埔族語,意指地扼倒風內海西南方港口樞紐,有如專注迷人的美麗眼睛一般;麻豆港水流經平埔族麻豆社北邊,直至水堀頭,在此建有碼頭供船隻停靠。今水堀頭遺址為一糖水、糯米汁再搗混蠣灰沙的三合土碼頭遺跡(2003,林玉茹、劉益昌)。

  麻豆社於荷據時期,有人口三千,為平埔族四大社中最大。平埔族的麻豆社人勇猛尚武,樂天合群,是適應自然環境能力強的族群。當他們來到倒風內海邊,眼前是一片廣闊的內海,海面寧靜無波,碧海藍天相輝映,水際海鳥翔集,岸邊螺貝密佈,每日潮汐往返中,內海蘊育出一海的豐饒,於是他們決定在這裡落腳(2007,梁茂隆)。荷鄭時期台灣的蔗糖與鹿皮,外銷歐、日與台、閩兩地;麻豆社因得航運之便,舟楫商務往來頻繁,水堀頭附近形成一新興熱鬧街市,造就麻豆聚落的繁華與興旺。

  十八世紀初葉後,因商務繁榮而成就的麻豆豪族 以豐厚財力,開始建造華麗宅第,其中麻豆林家與霧峰林家及板橋林家,並稱台灣三大林家,麻豆〈林家古厝〉閩南式建築向有「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氣派,可惜古厝已拆除一半僅剩左半側,但仍可見其規模;在衣食無缺之餘,豪族後裔及鄉人開始重視科舉,求取功名,大埕郭家古厝庭前樹立兩座舉人石旗竿座,懸掛文魁、武舉匾額;麻豆社聚落總計有文武舉人11人、貢生12人、監生5人(1999,柚城巡禮),尚有無以計數的庠生、生員及武生,可謂人才濟濟,開啟了麻豆社由移墾社會轉為文治社會,進入富而好文,文化深耕的年代。

麻豆的蔗糖風華與奇蹟-糖廓

  荷據之前,台灣已栽植蔗糖,明萬曆三十年(西元1602年),陳第隨軍到台南後寫成《東番記》中記載:「果:有椰、有毛柿、有佛手柑、有甘蔗。」可見這時台南地區已有甘蔗的種植。

  1624年荷蘭人進佔大員(安平)後,為了擴大轉運糖貿易的利益與貨源,東印度公司大量招募漢人來台種植甘蔗,不僅促使台灣漢人人口逐漸增加,也因為糖業的發展,讓漢人在台灣社會生根發芽。

  鄭成功1662年驅逐荷蘭後,鼓勵種植甘蔗並聘請漳泉製糖專家,指導改進甘蔗種植和砂糖製造技術。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郁永河由台南出發,經新市(新港社)、善化(目嘉溜灣社)、麻豆社,沿途所見蔗田與糖廓製糖景色,有感抒寫竹枝詞:「蔗田萬頃碧蔞蔞,一望籠蔥路欲迷。細載都來糖廓裡,只留蔗葉餉群犀」,可知當時台南一帶遍地種植甘蔗,製糖業糖業發達的情形。

  麻豆有廣闊的曾文溪沿岸及河灘地,為最適宜植甘蔗的地方,是台南地區重要的甘蔗產地。麻豆當年有多少糖廓,雖無文獻確切數字,但以麻豆還保留有寮仔廓、四六廓、東廓、西廓、廓地等地名,其中僅在寮仔廓就設有七張糖廓,至今還流傳廓埕廓、柑宅廓、火燒廓、公館廓等四個舊廓名,由此看來,麻豆是糖業的重鎮,曾有的糖廓數量應不在少數。

  糖業興盛帶來麻豆繁榮,據諸羅縣志記載:「倒風之水分三港,北為鐵線橋港、南為茅港尾港、西南為麻豆港;商船到此載糖、菁貨物。」麻豆社當年濱臨倒風內海,有海運之便,製糖業的興盛,也促使貿易業發達,經濟富蔗,社會繁榮,成就了麻豆四百年的人文社會、糖業經濟的發展。

明治製糖的企業總部-總爺

  日據初期,許多地方豪族遷移大陸,使大部分蔗園荒癈,加上抗日事件,蔗園成為抗日份子隱伏處,逼使台灣總督府限制民眾種植甘蔗,台灣糖業一度陷於危機。明治三十年(1898年),兒玉源太郎就任台灣總督,將振興製糖產業為殖民政策重心,因此積極誘導日本資本家到台灣設廠製糖;明治三十三年,三井公司首先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在高橋仔頭庄設立台灣第一座新式機械糖工廠。此後鹽水港、新興、明治、東洋、林本源、新高、帝國等製糖株式會社,紛紛在各地成立,本地舊式糖廓與糖間無法抵擋,至明治四十三年幾乎絕跡。

  在日本殖民政策下,會社強制購買農民土地,強迫農民種植甘蔗;收成期甘蔗由糖廠磅重,糖分也到工廠時由廠方測量,糖廠只通知蔗農總重量有多少,糖分有幾度,扣掉工資及製造費用外,只能分得多少蔗糖而已,而蔗農也只能迷迷糊糊的接受,因此民間才有《憨歌詩》流傳:
「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第二憨:食薰歕風害健康;第三憨:惦路邊看喝玲瓏;第四憨:食檳榔四界嘔紅;第五憨:食酒醉來吐劍光;第六憨:喪事請五子哭墓;第七憨:吸毒販毒速死康;第八憨:三字經罵人祖公;第九憨:選舉替人四界瑽;第十憨:博儌提錢互人東」。只是種甘蔗乎會社磅,多少也透露出被殖民統治下的無奈與台灣人的順應性情。

  麻豆「總爺 糖廠」原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社」所在,該社於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年),由日本企業家淺田正文等人發起成立,屬於三菱企業集團。當時台灣糖業再度興盛,甘蔗種植面積迅速增加;明治四十三年八月(西元1910年),台灣總督府計劃對各製糖會社甘蔗原料區進行調整,而製糖所原料區過大,因此設立新工場的問題迫在眉睫,最後除選定台南廳溝仔墘庄「總爺」,為設立新工場的地點,同時決定建設為企業總社之所在。同年九月在技師安田昌氏監督下,麻豆總爺工場所有工程著手進行。翌年六月,事務所(主辦公室),修理工場、停車場,郵局、醫務所、俱樂部(即今招待所)、宿舍等大小建築,共七十六棟,一一建造完成。

  總爺製糖工場於明治四十三年進行基礎工程,翌年十二月,蒸發室、結晶室、砂糖室、汽罐室、壓榨室及各種機械組合,全部完成;明治四十五年一月(西元1912年)開始運轉製糖。

  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的企業經營方式踏實穩重,更重視企業的管理。以當時台灣四大糖業會社而言,明治待遇最優。明治製糖用人採取精簡主義,絕不因人設事。因此明治製糖在昭和五、六年期產糖量為二百六十二萬擔,創空前的產糖紀錄,時與基礎堅實的台灣製糖、雄氣萬丈的大日本製糖,三社鼎立稱霸於糖業界。明治製糖工場在日本有三個所,上海一個所,在台灣有總爺、蕭壟、蒜頭、南投、溪湖、南靖、鳥樹林等七個所,「明治會社」也因此成為三大會社之龍首。

麻豆連線-一個古蹟的誕生

  台灣光復後,日本在台灣的各糖業株式會社由台灣省長官公署所接收。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改組為台灣糖業公司第三區分公司;民國39年7月,撤銷分公司,變更為「總爺糖廠」,將蕭壟、玉井、灣裡、三崁店、車路墘等糖廠列入管轄。民國47年7月,又改組為「麻佳總廠」,將總爺及蕭壟兩工廠合併經營。民國63年,撤銷總廠,更名為「麻豆糖廠」。民國82年,由於世界糖價持續低迷,台糖公司為減少虧損採取關廠停產因應,麻豆糖廠也在民國82年關廠。而象徵糖場意象與麻豆地標的糖廠大煙囪在民國87年進行拆除,也正式宣告麻豆製糖歷史走入時光隧道。

  民國88年農曆春節期間,麻豆林傳山及夫人林秋蓮,長老教會楊禎褘牧師、梁茂隆、許清保、郭俊欽等人組成麻豆連線,呼籲大家共同關心麻豆總爺糖廠,為地方保存珍貴文化資產;因此組織麻豆連線,並展開保留總爺糖廠風貌萬人連署活動;此舉終於引起各界矚目、重視,後來台糖公司也做出善意回應。同年11月19日台南縣政府正式公告總爺紅樓辦公室、社長宿舍、招待所、紅磚員工餐廳及日式庭園等為縣定古蹟,以肯定它歷史文化的紀念性及文化資產上的珍貴性。而整個辦公區內有樹齡百年以上老榕樹一棵、樹齡九十年以上的樟樹三十六棵、茄冬樹七棵、欖仁樹二棵、紫檀一棵,以及許多龍眼樹及芒果樹,壯觀而美麗的綠色資產,也因此保留並成為民眾休閒活動最佳去處。

  翌年12月縣政府整合地方藝術、文史、音樂、社區、社團各界人才積極推動下,初步以和糖廠共同開發經營並以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目標,定名為「南瀛總爺藝文中心」;隔年民國90年11月4日縣府有關人員進駐總爺,為總爺古蹟開啟了亮麗的希望與新生。

總爺古蹟建築與生態之美

  麻豆總爺糖廠經指定古蹟的範圍面積達2.16公頃,包括:象徵理性精神的紅樓辦公室、流露感性京都流風的木構招待所、明朗安適的紅磚餐廳、典雅傳統的社長宿舍四棟建築及一處枯山水的日式庭苑;除了指定古蹟外,座落於園區中的綠色草坪青翠如織,彷彿一針一縷用最質樸的心,才能縫紉一般,連清晨的露珠都捨不得褪去,是一種溫馨;而環繞在其週邊的樹木群,就像一個個英挺俊秀的美男子,以它最迷人的姿態與深情的聲音,用一輩子的時間守候及歌詠,與它最傾心的大地不離不棄,是一種浪漫;在迷人的綠色隧道許下承諾,執子之手向綠隧盡頭偕老,是一種幸福;在唐竹籬下,放慢腳步,來一杯純糖原味的總爺紅茶,欣賞赤腹松鼠的舞姿、聆聽悅耳的蟲鳴鳥啼,看透放空享受難得的和靜清寂,是一種優雅。您還在等什麼?最遙遠的距離,要用行動拉近。

  理性的紅樓精神:「紅樓」辦公室是和洋風的仿巴洛克式紅磚造建築,落成於1912年,外觀宏偉,格局方正,裝飾簡潔。因承襲明治製糖嚴明的人事管理特色,雖重視績效,但待遇優厚,讓員工安於其位。這種穩重理性經營方式,充分反映在建築風格上。

  感性的京都流風:「招待所」是日本京都式的二樓木構件雅屋,散發著人文氣息。原始設計之初,或出於調和剛正的紅樓辦公室,希望在嚴明的管理之中,融入一點人性內涵。據專家指出這棟木造樓房,它的價值不輸於磚造主辦公室。

  明朗的紅磚食堂:「紅磚食堂」圓拱形正門上配置仿巴洛克的山頭,流露出線條的趣味性及紅白色彩的顯明對比,給人明快爽朗的感覺。西、南兩面有寬闊廊道,使陽光無法直射進室內,形成一個安適柔和的進食空間。佇立廊道上,一眼盡是開闊的庭園,讓人為之心情舒暢。

  典雅的社長宿舍:「社長宿舍」為傳統日式的露柱木構建築,軒瓦層層疊砌的屋脊工法設有加固鐵件用以防震,而產地來自日本表面烏亮的銀黑色瓦片,讓整體外觀微帶有懾人般的亮澤。四周庭院約有一千多坪,遍植花草樹木,北側有歐式庭園,南側有日式庭苑,寬敞且典雅宅院,難怪畫家席德進愛上這裡住上月餘,才不捨地收拾起畫筆。

  台灣工藝推手顏水龍:顏水龍老師是台灣推動生活工藝美學的推手,他個性耿直為人誠懇,時時關懷本土文化,並以此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早期以純美術從事廣告設計,堪稱台灣廣告設計第一人。後倡導台灣手工藝,舉凡竹、木、藺草、陶片、漆藝等,實現「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藉由顏水龍紀念館的設立,帶動地方生活美學與地方特有工藝的復興,並提升美好之生活品質。

  枯山水的日式庭苑:紅樓辦公室北側有一日式庭苑,幾經世事變遷,樣式早已不復舊觀,但庭苑有一座洗石子的石燈籠,刻工非常精緻,推想是移自神社舊址(今總爺國小);石燈籠的文化可追溯到中國唐代,日本西渡學習中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宗教及文字典籍,隨著佛教東傳到日本。復因茶道盛行,遂成為庭院中不可或缺的裝飾品。石燈籠的獨特風采與多樣造型,為庭園景觀增添了動人的美感。

  迷人的綠色隧道:置身總爺即映入眼簾的是,這一排縱貫園區的綠色隧道,雖然只有一百多公尺長,但兩旁都是高大的樟樹,其間夾雜幾棵茄苳樹與榕樹,形成美麗的綠色長廊。行走其間,讓人滿眼翠綠,神清氣爽。樟樹的樹齡已高達九十年,樹型各異,值得您慢慢與它獨特的身影智慧禪對。

  嘖奇的樹中樹:社長宿舍的庭園內有棵榕樹纏繞著大王椰子樹幹上,可能是二次世界大戰時,盟軍轟炸糖廠,機關槍掃射到大王椰子樹而留下彈孔。經花鳥傳播榕樹寄生在彈孔處,遂長成令人嘖嘖稱奇的樹中之樹,為戰爭留下另一種記憶,供人踏尋;其中,也傳達大自然和平共存的奧秘,令人深思。

  歷盡風霜老火車頭:戰後至1952年糖鐵總計擁有370輛蒸汽小火車,糖鐵實際總長度接近3000公里,糖業盛況可謂空前(2000,李欽賢);今陳列在總爺入口處右側的老蒸汽火車頭,編號台糖三四八號,車身銘板為七角形比利時一九四八年出廠的標記,早年肩負著載運甘蔗的重任,拖著長長的載運甘蔗的台車,緩緩的鐵軌上向前行,經過平交道時,就發出響亮的汽笛聲,那種熟悉的汽笛聲如今仍迴旋在年長一輩的腦海中。

  碾出時間汁液的石車:陳躺在老火車頭旁及青青草坪邊的石車,是早年糖廓用來壓榨甘蔗的,;以前壓甘蔗,是在一石製磨盤上放置兩之石車,其中一粒固定的,另一粒是活動的,以蒙著眼的牛隻來轉動,將甘蔗放進兩個石車間,就能至搾出蔗汁,以供製糖用;人工時代的石車製糖,開啟福爾摩沙與國際接軌,更創造出台灣的經濟奇蹟。詩人〈渡也〉於2007造訪總爺,寫下石車感人詩句
「這甜甜的石車
碾過甘蔗的靈魂碾出
快樂的糖
碾出時間的汁液
石車身上滿是傷痕
滿是歲月的風霜
因為時間是最龐大的石車
碾過這石車
碾過一切
碾出萬物的汁液 」

  烽火交錯的防空洞:糖廠內四處可見為避免戰爭傷害而建造的設施--防空洞(壕),在不知戰爭為何物的孩童心中,竟有這麼大的好奇與吸引力;如今烽火狼煙已不再,卻正好可以讓下一代,瞭解過去的戰亂與辛酸歷史,讓他們明白和平的重要性。2007總爺策劃了防空洞藝術季,特別邀請在地藝術家為總爺無奇的角落,已靜靜沉睡逾一甲子之久的防空洞注入藝術生命與手繪故事,為後代保留一些美麗的印記。

  神社的守護神狛犬:狛犬最初只出現在皇宮,視為宮廷中的吉祥物,隨著佛教普及,後來才逐漸出現在民間,之後再演變成鎮守神社的吉祥獸。在古代,狛犬與獅子是互相搭配成為一對的,神社前兩隻動物,嘴開頭上無角的那隻,叫做「獅子」,而另一隻嘴巴閉起來,頭上有角的,才叫「狛犬」,合稱為「獅子,狛犬」。然,到了近代獅子與狛犬的界線已經很模糊了,昭和時,狛犬頭上的角已完全消失,一律統稱為狛犬。其實石獅和狛犬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尾部,狛犬的尾部是粗粗上翹的三角錐狀,耳朵的樣子會像狗的耳朵拉折起來,而不是圓張模樣。現今,總爺國小校園內仍有一對舊神社前的守護神「狛犬」,據說是蓋新校舍時所挖掘,因此就安座在原址守護,大家可要前往瞧瞧,仔細比對。

  總爺豐富的自然生態:總爺園區因為擁有小片次生林及人工栽種之大樹群,吸引較為多樣的自然生態棲息其中。樹棲性鳥種入棲其中,在平原地區極具特色,其中鳳頭蒼鷹、黑枕藍鶲、小啄木等少見鳥種皆常出現;保育類的黑冠麻鹭每年在此築巢哺育與覓食。哺乳動物種類不多,但數量不少,主要有溝鼠、赤腹松鼠與台灣灰鼩鼱(台灣特亞種)三種。

  總爺糖廠的兩棲類有5科8種,如諸羅樹蛙、白頷樹蛙、史丹吉氏小雨蛙與台北赤蛙,其中以黑眶蟾蜍最容易發現;爬蟲類有5科7種,除特有種斯文豪氏攀蜥外,龜殼花、眼鏡蛇與印度蜓蜥等棲身其中。園區內的昆蟲以沖繩小灰蝶、蜻蜓、螢火蟲、蟬、直翅目昆蟲與大形甲蟲最常見。

  園區內大型的螽斯有三種,分別是台灣騷斯、剪斯以及褐背露斯,這三種螽斯均在夜間鳴叫,故宜於夜晚進行觀察。台灣大蟋蟀俗稱「肚猴」,在園區到處可見它們所挖掘的洞穴,而民間鬥蟋蟀所用的黃斑黑蟋蟀,則主要分布於大樹區的草地,並於夜晚發出響亮的鳴聲。

  總爺的植物種類頗多,雖未發現具特殊價值的物種,然區域出現之植物與環境、植物與植物間的關係,卻是台灣平地生活圈較少有的空間型態,未來可以朝推動生態教育及生態解說方向發展。

閒置空間再利用 展現總爺新風華

  台灣,像總爺糖廠這麼處處恬淡、寧靜又有文化深度與地方特色的藝文園區並不多,其豐富的人文歷史、糖業發展、古蹟建築、自然生態等資產,更是發展地方特色與創意產業,相當難得的一個場域;總爺的魅力結合地方資源,透過閒置空間再利用與藝術家進駐,除了規劃作為國際藝術村外,未來更可作為經營「美學意涵」、「經濟意涵」、「生活意涵」、「教育意涵」的生活工藝美學創意的文化產業基地。

  總爺於90年11月4日掛牌運作後,六年來充分運用閒置空間規劃經營,辦理藝術家進駐計畫、成立工藝創作工坊、推廣研習教育、戶外音樂會、玻璃屋地方工藝接力展、紅樓主題特展、西拉雅大會親、社區總體營造成果展、南瀛民俗藝術及兒童戲劇節演出、青少年冬、夏令營,社區藝文展演活動、社區木槌球、卡拉ok歌唱、紅樓之星演唱秀等藝文活動,獲得在地社區民眾的認同,使總爺不僅與社區脈動緊密結合,也成為民眾平日最佳休閒去處;總爺似乎已成為地方的文化中心、社區的藝文空間,未來更有機會成為地區文化生活共同圈平台。

  總爺除了運用室內的閒置空間辦理各項文化藝術活動外,對於戶外的整體園區規劃與整理,所營造的優美典雅與綠美化,使得總爺在95年〈台南縣觀光協會〉所辦理的「新南瀛勝景」票選活動中,獲得民眾青睞票選為心目中的『南瀛八勝』之一。總爺糖廠閒置後的空間再利用,所展現的新風華,正吸引鄰近縣市的民眾與觀光客前來尋幽訪勝。

  歷經兩年耗資1900萬修復的紅樓古蹟,建築師運用巧思將過去附加之天花板拆除,突顯大跨距木屋架構造之空間美感;在牆面邊緣設置木天花線板收邊,使整體感覺相當清爽。主入口木造門廊整修後更顯現迷人風味,尤其在黃昏時刻身歷其間,更有一種思古幽情。此外,為讓遊客能瞭解日式建築之構造,特別於地板及牆面位置保留一小塊區域作為實體展示。其他還有許多精采的細節,在「紅樓」於97年2月3日重新對外開放後,有待您來細心發掘與鑑賞。

  其實古蹟本體,原本就是一件精彩絕倫的藝術品;如今紅樓辦公室化身「紅樓工藝館」成為推動生活工藝與創意美學的展示館,將使得館中的策展工藝品產生更高的附加價值,同時增加民眾進入館中欣賞時的雙重驚艷;而原為保健室,變裝後成為小而溫馨的「玻璃屋展覽館」,已接連策辦15場地方工藝接力展,讓民眾對總爺成為生活工藝園區的定位與印象更加清楚,尤其當民眾參與每一次與工藝家的對話及工藝DIY時,生活工藝與創意美學在生活中自然薰陶與學習推廣,將更有感染力。

  總爺各項軟硬體建設與古蹟修復,即將進入完成階段,全區將呈現往日的日式風貌,園區綠美化的藝術風格也逐漸成型,而蘇縣長推動生活美學創意工藝文化園區的總爺,這兩年所策展的地方生活工藝已成為總爺結合生活美學推動地方工藝的主軸之一。

  值此重要時刻,如何讓總爺藝文中心的發展,轉型為全國性生活工藝運動的平台,同時升級與國際工藝交流及接軌,以刺激國內文化創意與工藝產業,並振興地方特色工藝,讓麻豆成為台灣的工藝之都,將是總爺藝文中心未來的發展方向。總爺是否有機會,再度站上麻豆社四百年來,領風騷傲群倫的風華歲月?這將是一個關鍵時刻。

讓總爺改變 你我都看見

  在現代繁忙社會的生活型態中,許多人期待的是片刻休憩與寧靜,但在這片水泥叢林的城市中,這種期待卻成了奢侈;時人案牘勞形,如何看淡放空?萬般雲煙忽過,而今何事最相宜?宜文、宜墨、宜遊;千載春光舞弄,人生快意何須管?管竹、管山、管水。喜歡品茗的人也許不知道,中國的茶道除了「和、静、怡、真」外,還蘊含著極深的禪境--「苦、靜、凡、放」:茶性,「苦」後回甘,如參破人生苦諦;「靜」座入茶,提神亦能安慮得;在燒水點茶平「凡」中,契悟哲理;品茶也強調「放」,放下手頭工,便能偷得半日閒。在體驗茶於空間裡瀰漫的香氣與香味的同時,您是否也聽到茶在水裡的伸展聲?在喝茶的過程中,「等待」也成了一種藝術。

  你知道嗎?在南瀛,總爺這個地方處處流露著東瀛「和風」味;在柚花飄香一世紀之前,那裡的天空就瀰漫著甜甜的「蔗香」;你可以想像,總爺未來的新風貌,將是一座充滿生命力的文化園區,即便是細微處,都能展露生活工藝與創意美學的人文氣息。

《發現麻豆.看見總爺》美景與活動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