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公民應注意的世界遺產議題

面對歷史、原樣保存 人權文化園區基本精神

臺中縣縣長 黃仲生

  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引起藝術與人權的雙重交戰,未來該如何定位,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日前做了一份「負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計畫」,內容包括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被囚禁 27 年的羅本島,以及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在波蘭所建立奧斯威辛集中營保存狀況,指出,面對歷史、原樣保存,是最基本的原則。

  羅本島因為南非前總統曼德拉而出名,南非政府將羅本島政治犯監獄保存修建之後, 1997 年成立羅本島博物館。研究計畫主持人丘如華表示,羅本島作為南非歷史遺跡的重點,不僅進行島上相關研究計畫,也著手於學校青年教育、社會教育,並推展觀光旅遊計畫。

  如今羅本島每天有超過 1500 位旅客造訪,其中也包括曾被囚禁的政治犯或其後代,來到島上不只是向解放南非的政治領袖致敬,更能理解晚近南非政治意涵與擁抱、寬恕與和解的核心價值。該參訪活動由「前政治犯」帶領參觀監獄內部,遊客最想看到的曼德拉牢房也保留原貌。

  至於二次大戰納粹在波蘭建造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也在 1979 年登錄成世界遺產。奧斯威辛 - 比克瑙博物館(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 )展示的方式,是使用大量的照片、復原造景、遺址現場,直接陳述,展現事實,但無謾罵,而是希望透過導覽解說,及現場展示,提醒世人不要再重蹈覆轍。

  丘如華強調,文化資產再利用有很多方法,但前提是要先尊重它的歷史,「負面文化遺產」用於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現在既然社會有多元意見,就要開放更多的討論。

  世界遺產的重要性,不僅是歷史上的,而且也是教育上的。世界遺產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負責推動,事實上也闡明了其教育性的內涵。世界遺產作為認識世界的素材,必須透過某種型式將其內涵傳達給想欲了解它的人。從實際層面來說,教育導覽可能是現地導覽,也可能是非現地導覽,前者以參觀訪問為多,後者則會發生於教育場所或自宅中。而教育導覽的基本對象有兩大類,第一類為當地居民,第二類為訪客。

  目前已列名的每一個世界文化遺產其實都是世界公民在認識世界歷史與文明重要的素材,因此透過所謂的教育導覽,將可以把世界遺產的各種面向的知識與知訊,傳達給前來參訪的人。如何善用各種教育導覽型式(例如口頭導覽、固定式圖片與錄音導覽、移動式錄音導覽、圖書導覽、多媒體導覽)並強化內容(包括歷史事實、遺產特色、相關人物、相關事蹟或是相關神話)都有努力的空間。也唯有當地民眾及外來訪客都能了解遺產的重大意義進而認同之,才會是遺產保存的真正目的。

  事實上,國際上有許多被各國共同遵守的文化遺產規範存在於各種國際保存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公約、規範、原則或指導方針,對於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之觀念與實務,均有著極為明確的指引。基本上,國際上文化遺產維護規範中的重要觀念有下列幾項:

( 1 ) 文化遺產的整體性,非只重視建築物
( 2 ) 真實性,不臆測修復文化遺產
( 3 ) 每一時期的整修必須被尊重,不要統一式樣
( 4 ) 維護要遵守維護倫理
( 5 ) 維護可依不同的狀況,採取不同的層級
( 6 ) 允許添加新物,但必須與原物有所區別
( 7 ) 可以應用現代技術與新建材
( 8 ) 基本上不贊成重建,除非是原物歸位或特殊原因
( 9 ) 在文化資產旁興建新建築,基本上不要模仿文化資產,以免價值混淆
( 10 )文化遺產必須要記錄研究,並將資料保存於公開場所,供大眾查閱。

  而依據世界遺產的分類方式也值得我們深思,特別是其分別是文化遺產( Cultural Heritage )中除了與台灣古蹟比較接近的「文化紀念物」及與聚落街區比較接近的「建築群」外,「歷史場所」( site )、「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csape )與「文化路徑」( cultural Route )的觀念,將有助於不同遺產間的整合工作。另外,所在地的縣市政府或單位首先更必須以世界遺產標準(包括文化遺產類六項及自然遺產類四項)來檢視所在地之遺產,同時通過真實性( authenticity )之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