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理解、Myhomisang ~鏡頭前的新移民

 李竹旺
  沒有一個族群喜歡被標籤為我們社會中少數的族群,少數並非等同於弱勢,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尊嚴...

鏡頭下的內心世界
   從事拍攝工作十餘年,也面對許多不同形式的人,對於近幾年才接觸的新移民,算是新的體驗。在拍攝過程中,其實我觀察到新移民很不願意被劃分、被視為特定之族群,這種心態我很能體會,這跟我過去接觸原住民的情形是一樣的,沒有一個族群喜歡被標籤為我們社會中少數的族群,少數並非等同於弱勢,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尊嚴。當我在接觸新移民的時候,我也會反思自己的角色,因此在拍新移民的這些日子,如何與新移民的媽媽們建立起親切之情,是很需要時間的。

  以拍攝現場來說,被攝者畏懼的是鏡頭,而不是攝影師,很多人不習慣於鏡頭前的行為表達,這是可以理解,因此在新移民的課堂上,拍攝告一段落時,我常會拉張椅子跟她們坐在一塊,一起傾聽老師的授課,此時的我跟新移民媽媽一樣,都在吸收新知。

  課堂當中我也注意到很多新移民媽媽最辛苦的就是言語表達,課堂上的言語表達跟平常的閒話家常是很不一樣的,課堂上必須針對主題做深切的描述,描述不僅僅在於言語,更深層的觸及相關的知識與不同文化的認識,雖然對新移民媽媽來說有些困難,但是言語的深層表達以及作業文字的書寫,都對新移民媽媽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導引式的教學,最好是先從日常生活談起,逐步的往主題延伸,老師適時的引領,讓同學多發言是很重要的。

  可是我又發覺,為什麼在課堂上,老是那幾位同學發言,而且言談中有時會偏離,甚至言不及義,而某些同學卻始終為沉默者。就一個旁觀者而言,我會比較在乎這些沉默同學的表達形式,如果老師能在課餘單獨會談,或者是製造微弱燈光,讓不常發言的同學在此氣氛下優先發言,這都有助於同學課堂上言論的均衡。
我們都是一家人

   我們疑惑在台灣,為何一直都在面對族群的問題?即使新移民的加入已經這麼長的一段時間,我們仍然在報章看到本土與非本土的狹隘性定義。台灣其實跟周遭許多國家比較起來,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的族群,也是最有機會學習人本教育的社會,可是我們卻視而不見,忽略了族群多元的優勢性。其實每個族群都有其特別之處。例如我跑了好多的原住民部落,發現他們的文化習俗雖然不太一樣,正是因為不一樣才引起我對原住民文化的興趣,而且文化之美就在其中。

  新移民與台灣的文化習俗更不一樣,我們需要努力了解的地方還更多。在與新移民媽媽相處的這段時間,我發覺她們是那麼地熱情,待人誠懇,面對這樣親切的姐妹,台灣社會更應當展現其應有的包容,包容其實很簡單,多聽聽姐妹的聲音,不要刻意製造差異,彼此生活經驗的分享,讓個人的相處擴大為家庭,甚至於家族與社群,因為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觀念是,我們其實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