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新起點~為老年生活做準備

財團法人光寶文教基金會光寶社區認輔督導 陳萃英.黃文綺

正視未來

  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已是全球的趨勢,台灣也無法自外於這股潮流。依據行政院經建會在民國91年的推估,至民國116老年人口估計會有490萬餘人,佔總人口的20.69%,即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

  民國116年,這個數字看起來有些遙遠,再仔細想想,那不就是二十一年後嗎?此刻正在閱讀的你請暫停一下,把自己的年齡加上二十一,會是幾歲呢?當我這麼一推算,就不得不認真起來,認真的開始為那個時刻的來臨,預做準備。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說:「步入老年就像是訪問另一個國度,如果在訪問之前有充分的準備,你就更能享受它。」老年期是最容易在經濟上、行動上、社交上、體能上、精神上,發生最多困難的時期,所以提及老年生涯的規劃,老身、老伴、老友、老居、老本、老學,常是考量的重點。

  老身與飲食、養生、健康息息相關;老伴是情感的歸屬;老友牽涉人際互動;老本、老居攸關經濟理財,老年人有必要在財務上及早規劃,開源節流,以備在退休時,擁有充裕的資金以安享餘年;至於老學則涵蓋進修、休閒或社會參與等。千萬不要以為這「六老」都等「老」再來面對,任何一項都需要長期的規畫、培養,臨老才可能從容不迫。

通往尊嚴的最佳途徑

  上述「六老」中,老學應是其中影響至鉅的一項,若能參與各項社會學習,那麼老友、老身甚至老伴都可能相繼而來。中國老人教育協會附設老人社會大學現年八十四歲的袁凌雲副校長,可算是老學的最佳典範,當年退休後因緣際會投入興辦老人教育,16年來,為自己譜出活力四射的生命旋律。

  他從一個原本只是在台下上課的銀髮學生,繼而參加志工服務,到成為深受倚重的老人教育專家,主要是體會到很多老人的不快樂。人老了,似乎什麼都沒有,唯一剩下的就是時間,起初他只想幫忙找個空間,讓老人可以消磨時間,健康快樂有尊嚴的學習,而不要困在家裡。大家也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沒想到玩出現在的規模,真是始料未及。

  袁凌雲舉出一個老學的特別實例:有一個看起來土氣的老太太報名旅遊英語(相當高二英文程度),當時很怕她跟不上進度。詢問後才知她住苗栗鄉下,是種田的,以前沒上過學,因獨子留學美國,娶了美國老婆生了小孩就此定居,老太太為了探親能溝通,先到苗栗市學英文,覺得不夠,就來台北租房子繼續學。這個好學的老太太,英文底子不錯,後來又選修文法課,寒暑假則到美國探親學會話,幾年後真的移民美國了。

  老學的重要性,不分中外,美國老年學研究權威戴科沃(Dychtwald)博士,在「搶佔2億人市場」(藍鯨出版)一書中提到,他於一九七三年開始加入一項全美第一個為65~90歲長者設計的預防醫療研究活動,以持續一年每周四小時聚會活動,內容包括瑜伽、有氧運動、壓力管理、生理回饋、均衡營養及藝術等,並鼓勵大家在開放且團隊式的氣氛中,與其它成員分享感受、想法。研究中驚訝的發現:「許多原本顯得疏離、甚至心智功能異常的參與者,其實是內心寂寞得發慌。......有些參與者原本推著代步椅,手持枴杖,後來卻換上運動長褲與球鞋。......有些參與者甚至一起投入工作行列。...我們見證到的是,這些六、七、八十歲的老人已蛻變為士氣高昂、活力充沛的人士」。

  戴科沃的研究,更加見證了袁凌雲為老人大學奔走的理念「學習是通往尊嚴的最佳途徑」。

我們的世代

  壽命延長、出生率降低、戰後嬰兒潮老化等因素匯集,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帶來的是「老人潮」的衝擊,不止是世界趨勢,在台灣也是即將湧現的暗流,是我們必須多方了解和預做規畫的。正如戴科沃在近三十年的參與中,從最初驚訝的發覺「這些老年人不是『他們』,他們就是『我們』,是我們數十年後的未來」到後來更強烈的警覺「下一群老年人不是我的祖字輩,也不是我的父執輩,而是戰後嬰兒潮的世代,是『我的』世代」。

  要迎向我們的世代,就必須了解一個簡單的概念,亦即戴科沃所說的:「老年其實並非始於六十五歲生日。我們照顧自己的方式、管理個人生活的方式,甚至為個人未來設想的方法,每一項都能形塑晚年生活」。換言之,你我現在的生活方式、態度和觀念,都已開始對我們的老年有決定性。
嘉義的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黃銀漢更證明了這個說法,他在四十五歲那年歷經七次大學聯考,終於考上東吳大學日語系,五十歲再攻讀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年近八旬還在北科大和勤益技術學院任教。正因了解終身學習的重要,他致力老人教育,創辦嘉義老人教育大學。

  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民國九十一年,朴子市文化里第十九鄰鄰長九十五歲的張明月,由七十歲的女兒陪同,媳婦開車接送,背起書包上學去,寫下嘉義縣老人大學最高齡紀錄。張明月正是在女婿黃銀漢的鼓勵下,決定成為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令人震撼的問題

  不只是歐美國家,台灣也因人口結構改變,面臨嚴重衝擊,除了影響整體公共政策,政府必須提早規畫因應,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你我,都有義務和權利了解及配合,特別是我們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

  以海島台灣二千萬人口,出生率年年下降的情況,再以平均壽命七十六歲以上計,這樣的老年人口佔全台的五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時,台灣如何負擔?
  四代同堂將取代傳統的三代同堂時,會對家庭出現何種衝擊?
  照顧年邁父母的年數,將多於照顧子女,我們是否已有準備?
  請思索一下,你的人生還是One Way嗎?「直線」型的人生已不符合現實趨勢,周期性的C型人生才能立足未來潮流中,老年生活是人生的新起點,開始學習和規畫趁現在!(作者為光寶社區認輔督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