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海洋民族之路,認識、親近、喜愛台灣海洋:

以獨木舟環島為例

海洋夢想家獨木舟環島團隊夢想召集人 溫正毅

壹、 緒論

一、 前言:人與海

   人體內有70%的水份,海洋佔地球表面積71%,海洋蒸騰的水汽隨風、氣流上升、凝結降在乾旱旱地形成生命之河,滋潤大地,讓萬物成長。海洋亦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人類生存與文化建構的重要環境,自古以來海洋與人們的關係非常密切,特別是生活在島國的子民,海洋不僅提供了特有的生活環境,也造就了不同於大陸地區的民族個性。台灣海洋海岸線長達1,700餘公里,除台灣本島外另有85個島嶼,所管轄的領海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為領土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的4.72倍大,若認同海洋是我們台灣家園的一部分,台灣面積應有20萬6千平方公里。

   藉由在海洋環境、生態保育、文化教育上應讓國人認知海洋也是我們的舞台, 在陳偉(1993,222)分析了英國、日本、新加坡等島嶼強國,認為堅韌、合作、保守 是島國較為共同的一些民族性格,以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條件而言,島國的歷史和文化發展往往是一個飽經滄桑的歷程,大多數島國都可以說是「多難之邦」。歷史上不斷的外族入侵帶給島國人民深重的災難與痛苦,然而惡劣的海洋環境,既是島國人深受自然災害之苦根源所在,但同時卻也是鍛鍊島國人民族性格「海洋體育場」。換言之,飽經滄桑的歷史發展過程,反而磨練島國人民堅強性格的作用。呂怡菁(2006,308)分析詹澈的《臺東赤壁》詩中,認為從消失的遠古文明到現代台灣原住民族的弱勢處境 ,一方面呈現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素樸文化在逐漸消失淪落的跡象,另一方面也暗示著素樸文化總是不斷的在和現代高科技文明抗衡著,它既是現代文明的對照,但同時也是彌補現代文明缺漏,一股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力。換句話說,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對於原住民的悠閒知足,以資本主義眼光看來是頗不思進取的性格,但實際上卻是適合當地環境的一種特殊生活方式(陳偉,1993,227),不僅創造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模式,知足擷取資源也不會造成過度捕撈、濫伐造成資源耗竭等問題,在長久的部落文化與生活習慣發展下與大自然共創了有如共生的締結關係。

二、背景:海洋家園

(一)、國際間海洋活動

  1982年聯合國制定「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UNCLOS)於1994年生效後,雖各國對海洋的開發增加了許多限制,但卻更有效管理、開發和利用海洋,不少國家甚至將海洋開發利用作為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國策(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2006)。聯合國會員亦普遍認同保護海洋環境、開發海洋資源和維持海洋永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有102個會員國於1994年12月的第49屆大會上,提議並通過了1998年為「國際海洋年」的決議。1997年「政府間海洋委員會」通過以「海洋:人類共同的遺產」為主題,要求世界各國共同努力,通過各種形式慶祝和活動宣傳海洋有關事務,提高人們海洋意識,並強調海洋在孕育和維持地球所有生命上所負起的重要作用,並加強國際合作、持續使用海洋再生性資源。葡萄牙1998年在首都里斯本(Lisbon, Portugal) 以「海洋:一個未來的遺產」主題舉辦的世界海洋博覽會(陳鎮東,1998),到中國大陸推動大規模的「海洋國土」宣導活動,世界各地都舉辦了愛海護海的活動。根據海洋政策白皮書,2001年在巴黎召開全球海洋會議;2002年在南非召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議論及海洋發展;2003年在吉隆坡召開東亞海洋會議;2005年在澳洲召開全球海洋保護區會議。幾乎每年都舉辦海洋議題的國際會議,世界各國海洋國家也不斷隨著議題進展修改調整海洋政策。我國鄰近的海洋國家,大陸、韓國、日本、越南也都投入各項海洋科技研發,重視海洋產業、技術、生態環境等面向,顯示了在新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與海共存,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2006)。

(二)、台灣的海洋文化暈眩

   台灣過去的軍事社群與資本主義的文化暴力 下扭曲支配著海洋文化,近一世紀軍事與工商強力支配下,已將原有的各時期海洋文化、海岸文化扭曲破壞,過去傳統的海岸文化景觀一再惡化,盡成為廢棄物堆積、工廠汙染排放的劣質海岸(張弘明,2006,56)。加上百年以來海禁的政策及恐海教育,使得國人對於海洋不夠認識,大多海洋媒體新聞都是負面為主,自然造成避免親近、喜愛海洋的恐懼心理。台灣四面環海的事實並無改變,但人的心裡已從與海為伍,視海洋為機會、出口的「開放型」海洋文化型態,轉變成自我設限,海洋像監獄圍欄鎖住島嶼的「封閉型」海洋文化型態,當海洋不再受到重視,不再視作我們家園的一部分時,自然對許多人為的破壞及傷害也視若無睹,當我們轉身檢視過去的歷史後,海洋,曾經是文化發展的原點,如今已成為缺乏文化認同的國度。

   學者張弘明(2006,52)認為許多海洋學學者包括海洋生態、物理、工程各方面專業者在研究呼籲對於海洋自然與文化狀況上所面臨的問題,但其根本的核心問題是在於「人」、在於「文化」。要改善海岸自然與文化狀況,就必須面臨人的問題。而其中的一種方式,即是可藉由海岸、海洋文化的認知與推廣提升國人的認知與認同,進而達成自然環境維護、人文與自然互動的永續發展目標。換言之,台灣的海洋文化長期因外來的文化霸權、朝代更替,不斷造成的文化衝擊使得大眾對於海洋產生了文化暈眩、文化蒙蔽 等現象,因而形成了對海洋的漠視,也在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的興起造成海洋生態、自然環境、文化景觀 的破壞與劣質化,普遍大眾對於海洋文化的認識、認同、研究、保存、維護、藝文上明顯缺乏(張弘明,2006,56)。綜合觀之,台灣逐漸進入都市化、現代化,大量的山林、河流、海岸漸漸地被都市化所吞噬,雖然這是人們所努力、開發的成果,但無法否認,有非常多重要的文化與族群正被這股暗流慢慢的帶離。

三、動機:海的記憶

  自1998年聯合國(United Nations)立為「海洋國際年」10多年以來,台灣在海事、海商、海洋科技與航海技術的發展與研究,並不落後世界其他先進國家,台灣更是以海運業成為全球知名的運輸企業,台灣成為亞洲重要經濟航道。但相對在海洋文化、教育與觀念上因受到過去軍事與政治有形無形等因素,使得民眾在海洋意識與觀念上的提升未能與國際同步。台灣雖然已解嚴20多年,但四周的海域仍像執政者的私產一般,以國家安全為由,人民從事水域休憩活動還須申請徵求政府單位同意,若是以限制人們親海近海的管理制度為政策,如何讓人民培養出依海為生、與海共存、愛惜海洋、共生共榮等島國開闊的胸襟與民族特質?電視媒體常可聽見政治人物高呼台灣以「海洋立國」等口號標語,但人民心中對海洋的親近、重視與關懷程度依然還在戒嚴狀態的海禁時期。

   台灣自1960年開始隨著全球經濟步伐全力發展工業,大量外商投資的影響下,更蓋了許多高污染的工廠,影響不只有台灣島上的土地、河川、空氣,更是迫害了島嶼海域與生態環境,核電廠排放具輻射的廢熱廢水、有毒工業廢液及工廠重金屬離子等都直接排放給海洋淨化,使得台灣天然的魚群迅速減少外,沿海養殖的魚、蝦、蛤也深受影響,近洋沒魚就移至遠洋捕撈,高密度的捕撈加上污染,使得海洋生物資源迅速耗竭(張國龍,1998)。為了經濟發展犧牲了海洋環境,重工商而輕漁牧的政策,使得原有的海岸濕地、海洋環境的生態系統及自然資源面臨了重大危機,填海造地的結果使得台灣沿海的美麗景觀幾乎都被消波塊所取代。民間一些傳說更將海洋視為恐佈的象徵,例如流傳農曆七月鬼門開,水鬼會抓人的故事等。小學教科書籍曾有一篇文章: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造成許多人從小對海洋的不安全感。

   沿海而居的台灣原住民族與海洋的關係更為密切,適量擷取所需資源,也尊重大海的廣闊,更吸取海洋給與我們的養份,不僅反映在文化風情與生活習俗上,甚至今日的祭典、舞蹈、人文藝術都依然看出與海洋十分相關。台灣的海洋文化不是在400年前渡海來台的漢人才開始,在更早的6500年前南島語族就活躍於太平洋島嶼生活,北至台灣。對於現代台灣的島國子民,雖然生活與海洋息息相關,但卻與海洋的認識與接觸變得遙遠,藉由船隻動力引擎,大自然的考量因素也變少了,加上過去戒嚴時期的海禁政策與恐海教育使人們變得對於海洋陌生。

   當人面對大自然有了讚嘆敬畏才開始互相尊重與感恩,因此引發使用無動力機具「獨木舟」環島,尋訪台灣海洋之美計劃構想,藉由沿岸航程籌備「認識」海洋知識,航行過程「親近」海洋,與沿海互動與分享「喜愛」上台灣海洋文化及海岸故事。並學習先民面對大海搏鬥原始冒險、刻苦耐勞的精神,計畫後以航海日誌與記錄影像分享給社會大眾拉近人與海洋距離,在參與過程,將海洋成為個人認同的場域,進而達成集體認同的關懷實踐力量 ,影響國人對於台灣海洋的視野與重新定位,進而喚起海岸維護、海洋環境、生態保育及文化教育等重視,認識海洋也是我們島國子民的舞台,給予國人對於台灣海洋的認同以及反思。希望本文章的結果,能在海洋關懷與海洋事務思考上,給予環境保育及地區發展一些新的構想與可能性。

 

貳、 獨木舟環島計劃實踐企劃書

一、 緣起

   本於熱愛海洋,以實踐海洋立國之精神,推廣海洋文化與認識海洋之想法,結合海洋運動、旅遊認識台灣沿岸,以從海洋看陸地的角度尋訪台灣,故欲以獨木舟航行之方式來呈現,並且可配合近年來我國積極推動海洋教育,補足過去海洋教育之不足及祛除軍事恐海教育觀念,宣導海洋文化、藝術、環保、生態、教育、體育等推廣,可說是海洋行動藝術或觀念藝術的結合,刻畫出台灣的海洋地圖,推動青年熱愛這片環繞台灣的海洋,透過對於海洋豐富的認識,以行動來說明在從事各項活動前需具備必要的知識與訓練、實踐之勇氣及足夠的責任心。

二、 目的

  本計劃宗旨目的為台灣海洋文化推廣、活動宣導、觀光推動、人文藝術提倡、環保重視、政策發展討論等多元的面向,藉由本次活動具體實踐海洋立國之精神與挑戰,漸進式的由認識、親近、喜愛海洋的宗旨與理念中,定出本次活動具體實踐海洋立國之精神如下:

  1. 藉此了解、記錄台灣海洋文化:人與海洋互動的關係。
  2. 具體以行動實踐海洋立國之精神與挑戰。
  3. 配合行政院海洋事務推動委員會擴大海洋運動休閒觀光遊憩策略,推廣海洋運 動休閒觀光遊憩
  4. 東部沿岸漁港文化、原住民文化、歷史文化有所互動與認識。
  5. 以具體行動來引導國人海洋教育與文化理念:認識、親近、喜愛海洋,破除恐海的迷思。
  6. 製造社會關注海洋常態性話題及影響力。
  7. 舉辦研討會探討 (一) 生活變遷:海洋的記憶,保育環境問題 (二)海洋文化結合的深度,南島語族的台灣原住民(三)海洋文化新視野,探討政策面向,解嚴後台灣海洋歷程,藉由航程的不同角度看台灣。
  8. 廣邀各公部門單位協辦此活動共同關心我們的海洋文化、生態之美。

三、 主題規劃內容

  獨木舟環島之航程規劃將以分區、分段接力之方式進行:北部漁村的海洋文化、西部海洋環境生態的提倡、南部海洋活動推廣、東部原住民海洋文化藝術與人文。由東北角海岸出發向西航行,航行台灣西部,然後由東部搭乘黑潮北上回到起始點,沿途停靠漁港,結合當地食宿與文化生活,並與當地海洋運動休閒團體接洽合作,推動當地海洋運動休閒活動的發展。

四、 執行方法

(一)、事前規畫:執行計畫分為籌備、宣傳、訓練三個部份同時進行:

  1. 籌備部分以三次大籌備會進行全國籌備,分配工作及回報成果。
  2. 宣傳部分以資訊蒐集期、宣傳招生期、拉贊助等以各區召集人同步進行。
  3. 訓練部分以海洋物理、求生、經驗課程與獨木舟訓練在各地區舉辦,相關師資可由榮譽顧問團隊敬邀。

(二)、記錄方式:

  • A. 製作航海日誌:分為航行與岸勤,記錄海上行程與陸地資訊。
  • B. 相機攝影機:做為記錄片用途,海上攝影師於戒護船上拍攝,航行選手也可安裝防水攝影機於船上,以及陸地拍攝攝影機,最後整合為製作紀錄片用途。擬邀約去年攝影工作團隊配合行程全程記錄。
  • C. 海洋藝文:以文學詩詞、散文筆記,又或以音樂圖畫型式記錄在航行過程中的心情點滴。
  • D. 網站記錄:運用青輔會網站、大學網站、無名網站,隨時更新訊息。
  • E. 製作海報簽名:在所到航程沿海地區及部落,請當地簽名寫字,交換信物做為台灣海洋之子喜愛台灣海洋見證。


(三)、團隊共創合作說明

  A.籌備期
  本企劃廣邀各大專院校師生及社會海洋運動團體合辦此活動,目前擬邀合作團體單位有海洋大學、東華大學、台北海洋學院、...等,各將所學之專業領域應用於本計畫之中,以團隊合作接力之方式完成壯遊感動地圖。以下為共創合作之組織表:


  B.活動執行期
  執行期階段如下表示:


總領隊:負責開會統籌。
領隊:各校單位代表帶隊人,人數掌握。
值星官:管控當日流程與時間順利執行,安全官與醫護合作注意船隊狀況。
行政長:運籌帷幄團隊內外的事物,主要以行政流程、活動結案報告為中心。
航行技術部:航程時程規劃,上下岸地點選定,船隊配置,選手軍師。
岸勤長:陸地所有硬體掌握、物流管理。
記錄部:將團隊過程記錄,每日資料整理,並收集各單位文字影像記錄。
公關部:統一對外新聞聯繫窗口、請各單位協助活動舉辦、進出關報關,每日向學校教官室回報狀況。
財務部:每日團隊支出記錄、帳本收據整理,與學校核銷單位窗口。
網路資訊組:每日將團隊訊息(航海日誌、岸勤日誌) 第一消息公佈至網頁。總生輔:團隊保母,食醫住行,了解團隊身心狀態及確認單位食住聯繫,若自理用餐,各單位財務窗口報理,每日向學校教官室回報窗口二。
校內總召:學生組織管理、工作分配,協助領隊。
總幹事: 協助總領隊,確認以上職位掌握,未雨綢繆,可每日輪替。
學校後援:辦理活動經費核銷、結案報告、發部新聞稿、聯繫各部會。

(四)主要路線:

  北部漁村的海洋文化航程→西部海洋環境生態航程→
  南部海洋活動推廣航程→東部原住民海洋文化藝術與人文航程

A.行程設定 : 路線設定

7/4海洋大學小艇碼頭→7/4石門漁港→7/5八里海水浴場→7/7永安漁港→7/8南寮漁港→7/10通霄海水浴場→7/11梧棲漁港→7/12王功漁港→7/13海口漁港→7/15布袋港→7/16馬沙溝海水浴場→7/17安平港→7/19中山大學→7/21大鵬灣→7/22枋山→7/24山海漁港→7/25香蕉灣→7/27佳樂水→7/28旭海→7/30大竹高橋→7/31台東市→8/2新東河橋→8/3小港→8/5八仙洞→8/6親不知子斷崖→8/8鹽寮→8/9太魯閣溪→8/11漢本→8/12南方澳→8/13梗枋漁港→8/14馬岡港→8/15海洋大學小艇碼頭

B.安全戒護說明

我們非常注意活動的安全性及規劃,將有培訓課程,包括海洋知識、航海經驗、海上求生、個人體能等訓練。且有海巡署戒護船跟隨,選手隨時供給輪替,設有醫護組每天注意身心狀態。路線由海洋專家蘇達貞教授規劃,以避開礁岩、海流強勁處、沿岸行走、五個等級靠泊港口為原則,當海象超過蒲氏風級3級時,計畫強制暫停。

五、 預期效益

  本活動之實施將具體實踐海洋立國之精神,建立我國環島航行之雛形,推動海洋運動休閒觀光遊憩活動,引導國人認識、親近、喜愛海洋,教育國人自然、環保、永續之海洋理念。使青年旅遊活動足跡不僅限於路地上,更向海洋拓展,帶動沿岸漁港與觀光景點的曝光率,不只在路上遊台灣,更可以在海上遊台灣,對於各沿岸地區的介紹與認識,使青年與海洋文化互動更為頻繁。

   在計畫中很重要的是為台灣海洋發聲,宣導文化、藝術、環保、生態、教育、體育等推廣,獨木舟環島計劃就可說是行動藝術或觀念藝術的結合,刻畫出台灣的海洋地圖,此活動進行也搭配各大專院校與民間海洋團體共同參與,期間因接觸的港口點與媒體曝光率眾多,藉由此活動推廣海洋與宣導也恰為適合和機會。
北部漁村的海洋文化、西部海洋環境生態、南部海洋觀光休閒活動、東部原住民海洋文化藝術與人文,為此趟環島提倡的目標。

   計劃之執行結合各大專院校學生組隊參與,將海洋運動推廣至大專院校校內,使新一代年輕學子,有別於從前教育,進而更加喜愛從事海洋相關運動,並與海洋運動相關業者聯繫,可增加相關海洋運動產業之知名度,本活動將包括訓練過程全程記錄剪輯成影片,透過網路等媒體與大眾分享,期許與單車環島有相同之效益,為海洋活動的推廣做出實際的成果。

   獨木舟環島計劃繞行到東部時以當地原住民文化結合,探討與海洋的關係,探討 (一) 生活變遷:海洋的記憶,遠渡來台的海洋民族 (二)與海洋文化結合的深度,(三)海洋文化新視野,從海洋看陸地,體驗過往交通模式,沿海以獨木舟做為移動的工具,親臨感受不同角度看台灣。

   由於本項活動主要由大學學生所組成,除了在於鼓勵全國各大學生親近及愛護海洋,也對台灣沿岸的海域及各港口作生態環境的研究,親身體驗人們所喜愛的海灘是否遭受污染,藉以鼓勵國人多加從事海洋休閒活動,協助海洋文化與海洋觀光休閒活動的推展,實踐台灣是個以海洋立國的國家政策。

 

参、 結論:與海共舞

一、海洋大學獨木舟環島結語---追夢再起

海洋大學獨木舟環島團隊於2009.07.04從基隆出發時
很多人說獨木舟很危險
大海很恐怖
獨木舟環島不可能成功
當我們越過了淡水河時
很多人說現在的大學生都是草莓族 這個部隊到不了桃園
當我們越過了濁水溪時 很多人仍然說這個部隊到不了安平港
我們不但進了安平港 我們更筏進了安平運河受到台南鄉親之熱烈迴響
很多人不再唱衰 很多人開始天天關注我們的行程
很多人開始期待我們完成環島之壯舉
我們進入了高雄 航程尚未完成一半已經受到英雄般之歡迎
從出發時的人人都是小兵的我們 經過兩週的大海洗禮個個都已成為大將
面對台灣三大危險海域之ㄧ的貓鼻頭時
我們已懂得最偉大之冒險家決不做冒險之事的道理
我們再次做周詳之準備 我們再次謹慎去執行
三艘獨木舟翻了兩艘
惡劣海域下之再次搏鬥 精疲力盡之後的再次奮起
不再畏懼卻學會了謙卑
正當我們陶醉於自我的磨鍊與自我的成長 八八水災打亂所有人對生命之規劃
我們放下船槳那起圓鍬深入嘉蘭村
不再自我膨脹卻體會了對擁有此生命應有之感恩
當我們放下圓鍬再次那起船槳回到貓鼻頭時
我們的信念我們的默契我們一個多月生活所交織之情感就是我們最周詳之計畫
面對台灣三大危險海域之最—鵝鑾鼻—國境之南
我們超乎順利的繞過了國境之南 沒有太多之激情卻有無限之省思
我們終於駛進了期待中的黑潮水域
順著此由南往北幾乎比獨木舟航速還要快的潮水
很快的我們就可以回到基隆完成環島一周

往東望去湛藍之海水 謎樣似的太平洋
往西望去青翠之山巒疊疊起伏 謎樣似的福爾摩沙
福爾摩沙山谷之白黃色溪水仍不斷宣洩而下 匯入湛藍色之黑潮水
目睹先人所說的洄瀾景象 目睹根離土地載浮載沉的漂流木宿命似的漂向太平洋
似乎在向獨木舟細說它生命之故事
望著前方海天連線之終點
獨木舟團隊毅然左滿舵
迎著風吹砂駛入了佳洛水
再一次我們放下船槳那起圓鍬
我們不再期盼壯遊榮歸受到師長英雄似歡迎之景象
我們不再驕傲於勇敢追夢的豪情壯志
我們是投入救災之壯丁
我們是重整家園之村姑
如果有一天 有人問我們獨木舟環島最困難的過程是什麼
我們不會說是富貴角之三角浪
我們不會說是濁水溪之淺灘
我們不會說是王功漁港之蚵架
我們不會說是貓鼻頭之挾流與妖風
我們不會說是鵝鑾鼻之離岸流與落山風
我們會說是放下船槳那起圓鍬之決擇
如果有人問我們獨木舟環島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會說我們學會了謙卑我們學會了惜福
我們會說對於一路上支持鼓勵協助我們的你心存永遠之感謝
我們也會對我們自己之夥伴說珍重再見
我們將追夢再起

海洋大學獨木舟環島團隊指導老師蘇達貞 2009.08.23. 花蓮追夢農場

二、百船千人鵝鑾富貴籌備會會前感言 蘇達貞2010.02.27.

感謝大家千里迢迢而來到追夢農場 繼續我們的追夢之旅
今年在大家的努力之下 我們又獲得青輔會之青睞 通過
“百船千人鵝鑾富貴”計畫之執行
“百船千人”顧名思義 我們希望今年之獨木舟環島活動能獲得更大之迴響

就好像去年我們提出”獨木舟環島”構想時 幾乎是全國同胞都不看好這計畫能成功 今年的”百船千人”構想 同樣的 目前全國同胞也都不看好這計畫能成功 怎麼可能集合”一百條船一千個人”從台灣之最南端”鵝鑾鼻”用手伐抵台灣之最北端”富貴角”

憑你我之力量可能做不到 動員海洋大學全校師生之力量可能做不到

旦憑你我十幾個人之熱血分別去感動十幾個人是做得到 被我們感動之十幾個人又分別去感動十幾個人也可能做得到 只要有兩次可能的連鎖反應 我們就已經有了成功執行此計劃的最關鍵第一步 “感動千人來參與”

憑海洋大學之力量可能做不到 旦若結合 高雄海科大 東華大學 台北海科院等學校來共同參與 從這四個學校去感動其他學校及民間海洋運動團體 可能做得到 只要有兩次可能的連鎖反應 我們就已經有了成功執行此計劃的最關鍵第二步 “號召百船來參與”

當我們成功的 感動千人 號召百船 這千人這百船 自然就會有足夠之力量再次去獲得青輔會與教育部對我們之信心 從青輔會到教育部之支持 取得文建會 體委會 原委會 海巡署 環保署 觀光局等行政單位來支持就可能做得到 只要有兩次可能的連鎖反應 我們就已經有了成功執行此計劃的最關鍵第三步
“獲得政府協助來參與”

當我們成功的 感動千人 號召百船 取得行政協助 自然就會有足夠之力量再次去宣揚我們的理念 我們的夢想 獲得社會大眾廣大之迴響 讓海洋立國不再只是個口號 讓海洋教育不再只是個理論 讓海洋活動不再只是個概念 讓我們成為走入海洋之先驅者 只要有兩次可能的成功連鎖反應 我們就可以品嘗到執行此計劃的最關鍵的最後一步 “帶領我們的下一代去認識親近喜愛我們的海洋”

三、2010追尋海洋民族之路:獨木舟尋訪東海岸之旅。海洋夢想家,追夢再起!

  去年暑假一群熱愛海洋的大學生串連發起「獨木舟環島活動」,共7所大學35位學生進行以划獨木舟接力方式環島台灣,希望藉此實踐對海洋家園的親近與關懷。記錄並將感動分享給每一位島國子民。

  我們從基隆大武崙出發,沿著西海岸航行,活動開始受到了各界的懷疑和異樣的祝福,第一天東北角的三角浪讓船隊體力透支,桃園的礫石讓隊員受了傷,當渡過了新竹風車的魔咒,大海中的海豚陪我們尋訪了苗栗,台中的高美濕地與延綿不絕的港堤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划進了彰化的蚵架迷宮是當地漁家的熱心指引著我們出口,橫渡濁水溪時的擱淺讓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渺小,到嘉義時的經費告訴我們只能吃泡麵度日,出台南遇到的第三次大雷雨...划進了無法辨別的雲霧裡,最終穿越過台灣的最南端鵝鸞鼻。然而航行遇到的第三個颱風打亂了所有人預定的行程。在大海的洗禮下雖然我們愛著夢想,但我們更愛台灣,最後於風吹砂停下船槳,投入台東的家園重建做為去年句點。

   今年夏天,我們有了更多學校團隊參與,除了以獨木舟尋訪另外180°的東海岸,乘著黑潮的潮水,完成未完成的環島冒險外,更是加入了許多海洋人文、藝術、部落的體驗營活動。雖知道舉辦活動、要贊助經費很艱苦,但因為做的事都不是為了自己,因此覺得很快樂!我們並非只是想要划獨木舟環島一周,真正想做的是推廣海洋文化,找尋先民原始冒險與刻苦耐勞的精神,以原始自然的方式划獨木舟沿著海洋家園尋訪記錄下福爾摩沙風土民情,從海洋看陸地的另外180°、與沿海居民深入交流、學習與海共生共榮的生活態度是我們想要記錄下台灣海洋之美的地方,除了讓團員們有機會體驗不同的人事物外,更是希望將大海給予我們的養份都可以傳達給每位島國的子民,進而帶動認識、親近、喜愛海洋文化與地方觀光的推廣。


  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努力,能像太平洋的風,推動著更多的波瀾,激出更多綺麗的浪花。


海洋大學、東華大學、台北海院海洋夢想家獨木舟環島團隊 全體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