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琵鷺與漁民傳統利用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王佳琪

  很多人以為保育的工作和人類利用資源是相互衝突的,而事實上,保育包含保護及永續利用的內涵在內。保育工作成功與否,往往在於人的經營管理。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新趨勢,需重視當地居民對資源的傳統利用,以當地居民的力量就近進行資源保護。

  以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為例,2010年1月全球普查,全世界僅2千多隻,而有超過1半的族群在台灣度冬,而在台灣的主要棲息地是曾文溪口廣大的漁塭區域。很多人都會問為什麼黑面琵鷺會選擇在曾文溪口及其鄰近區域渡冬,答案或許與這塊區域的地理位置特殊性有關。從空中俯瞰台灣西南沿海,曾文溪口位於台灣的最西端,是候鳥遷徙過程最佳地景指標。黑面琵鷺白天主要棲息地位於曾文溪出海口北岸。此區域以南為曾文溪,西有台灣海峽,東面及北面則是廣達數千公頃的養殖魚塭。

  七股地區漁民養殖歷史悠久,收獲時間則視種類而異。黑面琵鷺主要的食物為魚類,黑面琵鷺的活動和七股的養殖業是密不可分的,尚在養殖的漁塭水位過深,黑面琵鷺通常不會利用,牠們只能在水深約25公分以下的環境覓食,故黑面琵鷺至漁塭覓食對漁民的生計影響不大,漁民對黑面琵鷺的觀感也都持友善的態度。

  每年秋冬養殖漁塭收成後,漁民會進行漁塭「曝池」的工作,讓漁塭的底層土接受陽光曝曬,達到消毒殺菌的效果。有些漁民表示曝池的方式會選擇一次將水抽乾的方式,或經由風吹日曬自然地逐漸降低水位的方式。當漁塭水位下降到適合深度時,留下的「下雜魚」及淺水的環境,無意間提供黑面琵鷺一個良好的覓食場所。然若漁民採取將水一次抽乾的曝池方式,則減少了黑面琵鷺可能的食源,故以採取由日曬逐漸降低水位的曝池方式較佳。若養殖漁民願意在漁獲完成後,提供適當的淺水漁塭給水鳥利用,將有利於對黑面琵鷺及其他水鳥族群的保護。政府應鼓勵曾文溪口當地的漁民從事有利黑面琵鷺的適當漁作及採取有利的曝池方式。

  在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上,除了積極保育黑面琵鷺及其賴以維生的環境外,未來保育工作是否能成功,七股地區的漁民將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乃因目前保護區範圍僅限於黑面琵鷺白天的棲息地,其覓食場所廣佈於周遭私人漁塭區。唯有尊重漁民的生存權益,持續的溝通及輔導,結合當地居民一同努力,將養殖文化納入生態旅遊的一環,收益回饋社區,促使當地居民主動參與保護區及鄰近地區的經營管理,方能達成保育及資源永續發展的目標。